高永利
(甘肅合水縣人民醫院骨科,甘肅 合水74500)
復雜骨盆髖臼骨折發生的原因一般是因為工程事故、高處墜落、交通事故等等原因造成的,對患者的傷害性極大,在患者發生復雜骨盆髖臼骨折后,要進行及時治療,如若不及時,輕則導致患者的恢復時間過慢,重則會導致終身殘疾,臨床上治療復雜骨盆髖臼骨折一般采用手術的方法進行復位,本文就復雜骨盆髖臼骨折患者經腹直肌旁入路手術治療的效果及對術后髖關節功能的影響進行探討,現結果如下。
本次研究的樣本來自甘肅合水縣人民醫院收取的88例復雜骨盆髖臼骨折患者,納入研究的時間段為2018年7月~2019年7月,按照隨機表法進行分組,一組為對照組,一組為觀察組,每組各44例。其中對照組患者中,男性患者有32例,女性患者有12例,年齡跨度25~53歲,均值(37.6±4.2)歲。觀察組患者中,男性患者有30例,女性患者有14例,年齡跨度24~57歲,均值(37.9±4.6)歲。所有患者均經過檢查確診為骨盆髖臼骨折,所有患者均對本次研究知情并且簽字認可,比較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發現其差異值極小,(P>0.05),值得比較。
對照組患者,行髂腹股溝入路手術治療,取患者仰臥位,通過氣管插管進行麻醉,在患者的髂嵴前斷做好切口,然后在患者的腹股溝進行橫穿,在距離患者恥骨上方3cm位置停止,之后進行皮下組織分離,充分暴露骨折斷端的視野后,進行筋膜分開,在逐層推開髂肌,直到暴露患者的四邊體位置進行恥骨的上支沿至恥骨聯合端的分離,然后為患者選擇適合的髖臼鋼板,進行復位,利用螺釘進行固定,完成后沖洗創口,進行縫合,并留置引流管[1]。
觀察組,經腹直肌旁入路手術治療,待患者麻醉后,取仰臥位,將患者的創面傷口進行消毒,自患者臍下中段位置到恥骨上緣位置做切口,使得患者的腹白線顯露,切開患者皮膚及皮下組織,通過縱向切法,充分分離患者的腹膜前端到恥骨聯合的皮下組織,使得腹直肌得到暴露,然后對患者的腹壁動脈間吻合支以及動脈進行結扎。在牽引下顯露出患者的神經,對髂恥筋膜進行分離,將四邊體部的碎性骨折剝離,進行復位。取4.5空心釘進行固定,檢查患者的骨折端是否牢靠,完后沖洗創口并進行縫合。放置引流管。兩組術后4個月對患者進行隨訪。
比較兩組患者的各項手術指標,包括切口長度、術中失血量、住院時間。
比較兩組患者術前以及術后4個月患者的髖關節功能的恢復情況。采用模擬視覺VAS評分表進行評分,分值越高,代表患者的恢復程度越好。
將兩組患者的各項手術指標數據以及兩組患者術前以及術后4個月患者的髖關節功能的恢復情況數據通過利用統計學軟件SPSS23.0進行處理,計數資料用(%)表示,以P<0.05為有統計學意義。
從表1看出,觀察組患者的各項手術指標均優于對照組,切口長度、住院時間無統計學意義,術中失血量比較,P<0.05,有統計學意義。
從表2看出,術前兩組患者的髖關節功能情況比較無統計學意義,術后4個月,觀察組患者的髖關節功能的恢復情況優于對照組,P<0.05,有統計學意義。

表1 比較兩組患者的各項手術指標

表2 兩組患者的VAS評分比較
髂腹股溝入路與腹直肌旁入路都是治療復雜骨盆髖臼骨折的手術方法,髂腹股溝入路的話因不能顯露患者髖臼的關節面,容易損傷患者的股血管和股神經,有可能會導致患者發生腹外疝而經腹直肌旁入路手術治療復雜骨盆髖臼骨折是一種新的入路復位方式,通過在直視下充分顯露患者的神經骨折線路,與髂腹股溝入路比較,具有術中失血少、切口長度小,術后恢復快,髖關節功能情況恢復快等優勢,從本次的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的各項手術指標均優于對照組,患者的髖關節功能的恢復情況優于對照組。
綜上所述,復雜骨盆髖臼骨折患者經腹直肌旁入路手術治療能夠提升患者的臨床效果,提高髖關節功能的快速恢復情況,值得推廣[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