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攀,康學東
(1.甘肅中醫藥大學,甘肅 蘭州 730101;2.甘肅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甘肅 蘭州 730020)
脂溢性脫發據流行病學調查[1-2],近年逐年增加,以油性居多,常多發于青年,男性多于女性,男性疾病特點為額顳部發際線后移,女性為頂部整體變稀疏,二者共同局部表現為頭發油膩,嚴重影響患者心理健康。目前西醫認為本病由雄激素分泌過多、相對雄激素受體變大過多、毛發局部循環瘀滯、炎性因子和局部真菌感染破壞等遺傳、環境因素導致,給予針對性抑制雄激素生成、競爭雄激素作用受體、改善循環、抗真菌、抗氧化等治療,有一定的療效,但副作用偏大同時容易反復。康學東主任認為油性脂溢性脫發致病早期貴在脾胃,次則肺衛,治療當在參苓白術散基礎上隨證加減,取得良好的臨床療效,現將此臨床觀察報道如下。
全部病例來自2017年6月-2018年8月,醫院內分泌科門診治療的油性脂溢性脫發 (脾虛濕盛型)患者共54例,隨機分為2組,對照組27例,男20例,女7例,發病病程(2.10±1.33)月,患病年齡(31.52±2.82)歲;治療組27例,其中男22例,女5例,發病病程(2.34±1.31)月,患病年齡(32.97±2.38)歲。兩組一般信息存在可比性(P>0.05)。
1.2.1 西醫診斷標準
參照 《臨床皮膚病學》[3]:①日脫發量超過100根,頭部發量進行性減少,發際線后移呈M或V型,或頭頂部毛發密度稀疏,嚴重者甚至禿頂;②伴頭發油膩、瘙癢、脫屑等癥狀。
1.2.2 中醫診斷標準
參照《中西醫臨床皮膚性病學》[4]中脾虛濕滯證。①主癥:頭發油膩發亮,毛發稀疏禿落,皮屑瘙癢附著較緊;②兼癥:腹脹納差,大便不爽,脈濡,舌紅,苔黃膩。
1.3.1 納入標準
1)符合油性脂溢性脫發(脾虛濕滯)中西醫診斷標準;
2)第一次出現或第一次治療;
3)年齡在20至40歲之間;
4)知曉相關試驗內容并簽訂臨床試驗知情同意書。
1.3.2 排除標準
1)不符合脂溢性脫發(脾虛濕滯)中西醫診斷標準;
2)最近服用與這項研究相關的藥物者;
3)對本研究中使用的中藥及西藥過敏者;
(4)患有其他嚴重系統性疾病,精神障礙,懷孕或哺乳等無法配合治療者。
治療組:5%米諾地爾溶液+加味參苓白術散
對照組:5%米諾地爾溶液 (批號:國藥準字H20010714)外用。
加味參苓白術散,組方:山楂10g,薏苡仁25g,白術 15g,茯苓 15g,砂仁 10g,白扁豆 10g,當歸 15g,丹參 15g,黨參 15g,山藥 25g,蓮子肉 25g,桔梗 6g,炙甘草6g。服用方法:每人每次 200mL;,2次/d,飯后溫服。
參照《臨床皮膚病學》[3]中脫發療效標準:顯著:脫發區新生毳毛量超過原脫發面積的50%;改善:脫發區新生毳毛量占在原脫發面積20%~50%,出現較多的新生毳毛;好轉:脫發區新生毳毛量占在原脫發面積不足20%,僅出現少量新生毳毛;無效:脫發區毛發數量未見明顯改變,基本維持不變。
計數資料采用SPSS18.0統計分析,使用X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治療組總有效率 (74.04%)顯著優于對照組(59.25%)(P<0.05)(見表 1)。

表1 兩組療效比較
兩組患者在治療期間無明顯異常,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西醫目前認為本病多為雄激素分泌過多或者受體分布影響,致使毛囊細胞進入休止期提前[5],頭部分布的毛發變得稀疏而腋毛、胸毛、陰毛相對增多。另外大量皮脂分泌,可壓迫毛根,影響毛發的生長,阻塞毛孔使毛孔角化萎縮破壞同時改變毛孔周圍環境,促進真菌感染,引發局部炎癥反應進一步加重毛發的損害[6]。中醫將本病稱為“發蛀脫發”,中醫病機不外虛實兩種基本情況,一種為基礎生發原料不足,另外一種是生發原料供輸通道出現問題。目前多數醫家結合現代疾病診療模式對該病進行分期、分證論治,認為本病在早期證候表現為濕熱浸潤,或為血熱風燥等實證為主,后期損傷肝腎陰精,則多表現為肝腎不足等虛證[7-8]。康學東主任在吸取前人的經驗基礎上,病證結合,認為近年來生活條件發生巨變,人們生活方式隨之改變,晝夜作息不規律,吸煙、飲酒、暴飲暴食,各種壓力負荷,尤其是年輕一代。在本病發病早期,不良生活習慣導致濁毒侵入。恣食肥甘厚味,飲酒無度,久則導致脾胃虛弱,氣血生化不足,濕濁內生,脾不散精,更兼外入污濁之氣使肺衛受損,致水谷精微不布四肢百骸、皮膚毛發。額顳部為足陽明胃經所過之處,脾胃反射區,上中二焦氣機不調,濕濁之邪,循經上擾,導致毛發失養、毛根腐蝕。本病初期病位在脾胃,其次為肺,基本證型為濕濁內蘊。方選加味參苓白術散,異病同治,大開氣血生化之門,應用培土生金之法上達之,使上中二焦氣機通暢,清陽得升,濁陰得降,衛陽之氣充于肌表,溫分肉、肥腠理、司開闔,毛發受充養而不夭。
參苓白術散出自《太平惠民和劑局方》,本方方證為脾虛失運,濕濁中阻,氣機不暢,清濁不分而見胸腹脹滿、腹瀉;脾虛不能化生氣血,肌膚肢體失去氣血的滋養導致肢體萎軟、皮膚不澤。方中人參、白術、茯苓為四君子基礎方,健脾除濕,共為君藥;蓮子與山藥藥食兩用,蓮子入脾、心、腎有健脾固腎、養血安神,山藥補肺、健脾、固腎,能潤皮膚、長肌肉,二者同用助君藥健脾益氣,除濕止瀉;聯用薏苡仁與白扁豆助白術、茯苓健脾利濕共同組成臣藥;砂仁能醒脾養胃、行氣通滯,并用桔梗載諸藥上行,培土生金,宣肺氣,調水道構成佐藥;炙甘草健脾和胃,調諸藥之性。加山楂、當歸、丹參化濕消瘀。全方藥性平和,溫而不燥,健脾行氣滲濕,養肺氣,恰得其性同時方中諸藥大多為當代名中醫治療脂溢性脫發的核心藥味[8],臨床效佳。現代藥理學表明:山楂中山楂黃酮可降脂、抗血小板聚集、抗動脈粥樣硬化、增加活性因子、抗氧化應激,山楂提取液中總黃酮及果核揮發油兼有一定的抑菌作用[9];丹參中的丹參酮能夠改善血液循環并促進頭發生長[10];當歸含有多種微量元素及氨基酸,當歸水煎液能抗血小板聚集、抗動脈粥樣硬化,其提取物可以調節免疫,當歸中的酚性油對多數菌類有一定的抑制作用[11]。本研究中加味參苓白術散加局部5%米諾地爾溶液聯合治療組總有效率 (74.04%)較單用5%米諾地爾溶液對照組總有效率(59.25%)顯著增加,提示加味參苓白術散對脂溢性脫發有治療作用。
綜上所述,本次臨床試驗研究所示[7]加味參苓白術散聯合西藥外用治療可有效緩解脫發癥狀,值得臨床進一步推廣,其具體機制還不明確,尚待進一步實驗室研究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