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萍 ,張 葉 ,王鵬飛 ,王海東
(1.甘肅省中醫院風濕骨病科,甘肅 蘭州 730050;2.甘肅中醫藥大學,甘肅 蘭州 730050)
椎動脈型頸椎病 (Vertebral Artery type of Cervical Spondylosis)是指椎動脈第二段通過頸椎橫突孔時,由于頸椎受損出現椎間隙狹窄或節段不穩而造成椎動脈受到擠壓、或椎體周緣及鉤椎關節等處形成骨贅壓迫椎動脈、或周圍交感神經受到刺激繼而使椎動脈痙攣導致椎動脈血流減少而造成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所出現的一系列臨床癥狀[1],其中眩暈為最主要的臨床癥狀,傳統學對于CSA之病名并無明確記載,但根據臨床表現,可將其歸于“眩暈”“痹癥”范疇,對其病因病機的認識,最早載于《黃帝內經》,認為其病機多為本虛標實[2],病因多歸納為[2-3]:肝腎不足、精血虧虛、筋失所養、情志內傷、氣滯血瘀、飲食失宜、痰濕內生及風寒濕等外邪侵襲、外傷、慢性勞損等方面。近年來,椎動脈型頸椎病發病概率逐年增高且趨于年輕化[4],但療效存在著巨大爭議,目前大多醫家普遍認為毫針針刺在治療CSA中療效較為顯著且簡單易行,而本次研究[5]通過臨床4個療程的治療,比較2組患者臨床療效。現報道如下:
選取2018年12月31日至2019年3月30日王海東主任門診CSA患者90例,根據隨機數字法將患者分為治療組45例,對照組45例。2組患者治療前性別、年齡、病程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 P>0.05),具有顯著觀察性。
表1 3組患者一般情況(±s)

表1 3組患者一般情況(±s)
組別 例數 性別 /例 年齡/歲 病程/月男 女 最大 最小 平均 最長 最短 平均治療組 45 19 26 65 18 44.87±11.11 50 1 4.46±6.37對照組 45 20 25 69 17 42.46±10.82 51 1.5 5.21±4.64
參照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發布的《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擬定:①發作性、浮動性眩暈;②頭痛為常見癥狀;③猝倒;④視力模糊不明、復視等現象;⑤口唇麻木、神經衰弱、健忘、失眠及抑郁等不適;⑥旋頸試驗 (+),X線、CT、MRI顯示鉤錐關節增生、椎體節段不穩及椎間孔狹窄等。
①符合此病的診斷標準;②20≤年齡≤60;③血、尿、糞常規等常規檢查均正常;④未接受過其他干預治療時間≥1月;⑤對本次臨床觀察自愿接受并堅持治療者。
①不符合上述納入標準者;②由于暈針、懼針、鐵器過敏等原因不能接受針刀治療的患者;③伴心腦血管等其他系統疾病或伴有并發癥患者;④具有脊髓炎、結核、嚴重骨質疏松等其他頸椎病變患者;⑤施術部位皮膚感染、皮膚病及椎管腫瘤及結合患者。
定位:囑患者取俯臥位,枕外隆凸左右旁開2cm,再向下2.5cm±0.5cm的范圍內各定1點(即頭后大直肌與頭上斜肌止點,分別記點1、2);C2棘突外側骨緣左右各定1點(即頭后大直肌與頭下斜肌起點,分別記為壓痛點3、4);C3-4棘突間1點、左右旁開2.0cm±0.5cm范圍內各定1點 (即關節突關節,分別標記為壓痛點5、6、7),共7點,以上各點均用龍膽紫標記,作為針刀治療點。操作方法:施術部位常規無菌消毒,施術者無菌操作。選用0.6×50規格的針刀,頭后大直肌頭上斜肌止點即壓痛點1、2刀口線與頸椎縱軸平行,刀體與項下部皮膚成約30°,與枕骨下項限骨面垂直,快速刺入,直達骨面,縱行剝離,對于有軟組織明顯病變及針下明顯發緊者,可將刀口線調轉90°,縱切2-3刀,刀下有松動感后即可出針;壓痛點3、4,刀口線與頸椎縱軸平行,刀體與C2棘突外側骨緣垂直,刺入皮膚,直達C2棘突外側骨緣骨面,縱行疏通剝離,刀下有松動感后出針;棘突間點即壓痛點5,刀口線與脊柱縱軸平行,深度1cm左右,當刀下感到堅韌,患者訴有酸感時,即為病變部位,先縱行剝離1-2刀,再將針體傾斜與脊椎縱軸成30°角,在棘突的上緣,沿棘突矢狀面縱行剝離1-2刀,出刀;關節突關節點即壓痛點6、7,刀口線與軀干縱軸平行,刀體與關節突骨面垂直,快速刺入皮下,直達關節突關節,縱行或者橫行疏通剝離,切開1-2刀即可[3]。若有出血,棉簽壓迫止血,局部消毒,予創可貼貼覆。囑患者3d內針刀松解部位勿洗浴。
參照中醫藥學高級叢書《針灸學(第2版)》[6]中治療眩暈的選穴處方,實證取風池、百會、內關、太沖以平肝潛陽、化痰定眩;虛癥取風池、百會、肝俞、腎俞、足三里以益氣養血、補腎益精;臨床可根據不同證型靈活選取相應配穴。操作:囑患者俯臥位,常規消毒,無菌操作,選取華城牌0.3mm×40mm一次性毫針。實證各穴選取瀉法,虛證中風池穴選用平補平瀉,其余穴位采用補法,風池針尖向鼻尖方向斜刺0.8-1.2寸,百會平刺0.5-0.8寸,內關、太沖直刺0.5-0.8寸;肝俞、腎俞、足三里直刺0.5-1寸。諸穴得氣后留針30min,中間行針 1次[7]。
1)癥狀與功能評分。主要觀察臨床癥狀評定,以眩暈與功能評估量表、頸痛量表及血流動力學指標為參考,判定2組患者治療前后比較眩暈與功能評估量表及血流動力學指標。
2)(1)參照2002年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發布的《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頸椎病療效評定標準及衛生部發布的 “中藥新藥治療頸椎病的臨床研究指導原則[4]”中的 “療效評定標準”:①痊愈:改善率≥90%;②顯效:75%≦改善率<90%;③有效:30%≦改善率<75%;④無效:改善率<30%。(2)頸性眩暈積分值評估的分析;(3)客觀性生理指標。
記錄2組患者治前后臨床療效指標,若治療過程中因各種原因導致終止治療者,則觀察記錄至實際結束時。
采用SPSS24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處理,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P<0.05為具有統計學意義。
1)治療后兩組患者頸性眩暈癥狀與功能評估量表總積分見表1。

表1 治療后頸性眩暈癥狀與功能評估量表總積分(`X±S)
治療前兩組患者 LVA、RVA、BA血流速度水平比較差異(P>0.05),無統計學意義;治療后(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流動力學指標比較 (x-±s,cm/s)
3)兩組患者治療整體療效比較,見表3。

表3 治療后兩組患者整體緩解情況
經筋病候是指各經筋循行所過之處發生的外周病候與內臟危重病候[8]。正如《素問·長刺節論》言“病在筋,筋攣節痛,不可以行,名為筋痹”,《素問·痿論》“思想無窮……宗筋馳縱,發為筋痿”。《靈樞·經筋》“經筋之病,寒則反折筋急,熱則筋弛縱不收[9],陰痿不用”。筋肉、關節滑膜等方面的急慢性病證是臨床上常見的經筋病,其中包括了傳統醫學中的痹證、痿證、肢體拘攣不伸等病癥,而患者首要的臨床特征是關節疼痛,伴功能障礙,活動受限。椎動脈型頸椎病病位位于上位頸椎及頭部,此處為足太陽經筋循行之處,若邪結于足太陽之筋之頸項部,或足太陽之筋受損,必然導致頸項部“筋結”形成,進而阻滯太陽經氣,經氣不暢,氣血不達,肌筋失健。不通則痛,不濡亦痛,所以椎動脈型頸椎病病癥屬于足太陽經筋病候。
足太陽解筋術乃邪結于足太陽經筋,或經筋受損形成筋結而進行的針刀解結筋結之術。邪結于足太陽經筋,其病癥如《靈樞·經筋》言“其病小指支,跟腫痛,脊反折,項筋急,肩不舉……”,而“脊反折,項筋急,肩不舉”符合頸椎病臨床常見表現。《難經·論經絡》篇載“經脈者,行血氣,通陰陽,以榮與身者也”,《靈樞·經脈》“足太陽…主“筋”所生病”,太陽經為多血少氣,足太陽經氣充足[10],則經筋受太陽之氣溫潤濡養,則肌肉筋骨柔健,太陽之筋所過之關節功能如常、活動自如。在針刀操作時,必須使病人及醫者做到放松精神,聚精會神,正如《難經·行針次第手法》言:“凡下針,要病人神氣定,息數勻,醫者亦如此”。椎動脈型頸椎病病位位于足太陽經筋所過之處,由于邪結于足太陽經筋,經筋受損而出現的一系列臨床癥狀,故以足太陽解筋術之頸七刀松解法解其筋結,達到通絡止痛,緩解臨床癥狀的目的。
在經筋理論指導下開展針刀臨床治療最顯著的優勢是循經筋確定病灶點,也稱之為確定陽性反應物、筋結、壓痛點等。而關于陽性病灶點的確定,《醫宗金鑒·正骨心法要旨》說“按著,謂以手往下抑之也,此法蓋為皮膚筋肉所傷,但腫硬麻木,而骨未段折者設也”,又云“摸者,用手細細摸其所傷之處”以辯“筋強、筋柔、筋歪、筋正、筋斷、筋走”。是故“按法”“摸法”是臨床確定陽性病灶點的首要大法,此法方便快捷的解決了針刀治療的關鍵難點---定點問題。在足太陽解筋術的定位中,言枕外隆凸旁開2cm,再向下2.5cm±0.5cm的范圍內左右各定一點(分別記壓痛點1、2)既是在此范圍內,以“摸法”尋找筋結。究其治法,以“解結”為要。“解結”者,“理筋散結”、“通絡止痛是也。正如 《靈樞·刺節真邪》所言:“堅緊者,破而散之,氣下乃止,此所謂以解結者也”,“一經上實下虛而不痛者,此必有橫絡盛加于大經,令之不通,視而瀉之,此所謂解結也”。所以針刀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中使針刀快速刺入皮膚,直達骨面,縱行疏通剝離,對針下發緊、有軟組織明顯病變者,可將刀口線調轉900,縱切2-3刀,刀下有松動感后出針亦為“解結”。
本次臨床觀察中,患者在接受足太陽解筋術之頸七刀治療后癥狀明顯改善,功能受限基本緩解,總有效率達95.56%,由此可見,足太陽解筋術具有非常有效的臨床應用價值,并且簡便、易行、無創傷,值得進一步研究、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