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明旭
(山東鼎信路橋試驗檢測有限公司,山東 濰坊 261500)
道路與橋梁工程具有施工復雜、工藝技術應用較多、容易受外界環境因素直接影響等特點,因此極容易產生一系列細節問題,這就需要施工單位和技術人員必須加強對細節問題的重視與管理,通過開展多項管理措施,以此保證施工質量,這樣才能更好地促進道路與橋梁建設事業穩定、健康發展。
在道路橋梁混凝土施工過程中,會遇到一些降雨量多且低洼路段地區,這就要求施工單位還需要有效應用混凝土防水施工技術,做好路基、路面的排水及防水工作。應用混凝土防水施工技術對保障混凝土使用質量,避免積水引發的混凝土路面軟浸泡問題非常重要。就目前來講,道路橋梁施工單位常用到的混凝土防水施工技術包括2 種。1)是混凝土配比過程中添加合理比配的防水劑。2)在完成混凝土橋梁灌注后,在橋梁表層涂抹防水材料。以上2 種方式都具有自身的優勢,如今已經有很多施工單位選擇融合2 種防水施工技術,這極大地提高了道路橋梁混凝土施工質量。此外,道路橋梁工程在遇到防水功能下降時,施工單位要考慮是否出現了路基面浮漿細紋裂縫,如果有就要進一步分析細紋裂縫產生原因。一般來講,細紋裂縫出現的原因是由施工技術不當、內部結構不合理或者施工材料質量問題導致的。在處理路基路面細紋裂縫時,施工單位采取的技術就是用鑿毛機對新老水泥粘合力進行鑿毛處理,提高道橋防水功能。還可以采取鋼毛刷處理拉毛,從而進一步提升了道橋內部結構的穩定性[1]。
在道路橋梁施工過程中,常用到的混凝土灌注施工技術為懸臂澆筑。道路橋梁灌注施工是為了進一步提高道橋結構穩定性,并緩解城市交通出行壓力。但是實際上很多橋梁設置的架設都較高。在結構框架搭建過程中,施工單位可以在橋墩兩側提前設置好工作平臺,采取逐段向跨中懸臂澆筑的方式來僵住水泥混凝土量體,并逐漸施加預應力。在混凝土灌注施工過程中,還需要應用到預應力鋼筋,在具體操作時就要求施工人員科學控制鋼筋數量,檢查鋼筋規格與質量,保證鋼筋材料應用的經濟性。同時,施工單位還要做好鋼筋防銹蝕處理,通過刷涂防腐蝕材料等,以此提高鋼筋材料的使用質量,延長其使用壽命。最后,在混凝土灌注施工前,還需要提前做好模板,為的是方便混凝土漿液定型處理。目前來講,最常見的灌注技術還包括泵送灌輸法,應用該灌注技術可以有效控制混凝土灌注速度與澆筑數量,極大地方便了混凝土施工。
1.3.1 混凝土配比設計
混凝土的配比是確保混凝土澆筑質量的關鍵,在設計混凝土配比時,必須嚴格根據工程設計要求、施工條件等因素,科學確定材料組成比例。常見的混凝土配比設計技術包括2種。1)以1m3混凝土中各項材料質量表示,例如某配合比:240 kg 水泥、630 kg 砂、180 kg 水,1 280 kg 石子,160 kg 礦物摻合料,則1 m3混凝土總質量為2 490 kg。2)以各項材料之間的質量比表示(水泥質量為1),將上述質量換成比為∶水泥∶砂∶石∶摻合料=1 ∶2.63 ∶5.33 ∶0.67[2]。
混凝土配比設計中主要材料包括砂、水、膠凝材料以及石子4 種,這就需要合理控制4 類材料的比量關系。3個具體參數如下。1)膠凝、水材料之間的比量關系用水膠比表示。2)石子、砂材料之間的比例關系用砂率表示。3)膠凝、集料之間的比例關系用單位水量(1 m3混凝土用水量)表示。
1.3.2 混凝土配合比設計步驟
混凝土配合比設計包括配合比計算、試配調整和施工配合比確定3 個步驟,具體配合比計算如下。1)當混凝土設計強度小于C60 時,計算配制強度(fcu·o)公式為:

式中:fcu·o—混凝土配置強度,MPa。fcu·k—混凝土立方體抗壓強度標準值,MPa。σ—混凝土強度標準差,MPa。2)當混凝土設計強度不小于C60 時,公式為:

混凝土的后期養護工作在整個混凝土工程施工當中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通常情況下,在進行后期養護工作的過程當中,需要根據施工現場的實際情況,完成模板的拆除之后,使用遮蓋物對其進行覆蓋,或采用混凝土養護劑或澆水法等方式對混凝土進行養護。在一般情況下,養護周期應該控制在12 h 以上,通過養護的方式來保證和提高混凝土的強度,避免其出現開裂的情況。在混凝土工程完成模板的拆除之后,需要對整體的質量進行嚴格的檢查,做到第一時間發現問題,并且采取科學合理有效的方式來予以彌補。
路基開挖具體有混合式開挖法、全斷面橫挖法等。對于路基填料土方來說,我們應該分類進行開挖和應用。
選擇路基填料時,盡量控制CBR 值在5.8%~13.4%,滿足路基填料CBR 需求。路堤基本填筑技術保留混合填筑法、分層填筑法以及豎向填筑法這3 種。填筑時,應遵守不同填料分層填筑的原則,且保持每一層填料的一致性,嚴禁使用含雜草、腐殖土、水飽和的濕土。而透水性不良的土應將其含水量控制在最佳含水量±2%以內。在壓實路基時,要根據施工現場實際情況確定松鋪的平整度、厚度、最佳含水量等指標,并保證最大松鋪厚度應在30 cm 以內,最后一層最小壓實度應在8 cm 或以上。路床40 cm 范圍使用5%是會穩定土處置,石灰的具體用量應通過試驗,根據CBR 值具體需求確定,并滿足以下要求,見表1。

表1 路基壓實度指標
為了避免橋頭跳車,減少構造物兩側路基不均勻沉降問題,必須要加強對臺后路基填土>2m 的橋梁、明通道以及明涵兩側路基填筑的特殊處理。根據沉降計算,若地基不滿足標準要求,則采取土工格柵融合砂礫墊層進行處理,保障基地壓實度在92%以上。在進行橋涵臺背填料時,應采取卵礫石和砂礫等填料,期壓實度應不低于96%[3]。
強夯法施工技術常應用于地基處理過程中,對提高土強度,降低土壓縮性,消除濕陷性黃土濕陷性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當遇到填方路堤高度在12 m 以上的路段時,可以采取強夯法處理和補強地基與路堤,每填高8 m,就需要對路堤頂部進行強夯處理。強夯法施工步驟有8 個。1)清整施工場地。2)標出第一遍夯點位置,測量場地高程。3)安置起重機,使得夯錘對準夯點位置。4)測量夯前錘頂高程。5)將夯錘起吊到預定高度位置,等到夯錘脫鉤自由下落后,放下吊鉤,測量錘頂高程。6)按照設計規定次數實施夯擊,重復步驟3~6 次,完成第一遍全部夯點夯擊。之后再間隔時間后按照上述步驟逐步完成全部夯擊次數,并測量夯后場地高程。7)每次夯擊前,需要有專門的人員對夯點進行防線,并進行復核,檢查完后若發現誤差應及時更正。8)在施工過程中詳細記錄各項參數以及具體的施工情況。
然后就是路基防護技術,常用的方法包括生物防護(種樹、種草等),其他防護技術,例如六角空心磚護坡、護面墻等。路基沖刷技術包括石籠防護、拋石防護等。目前應用較為廣泛的石砌圬工防護技術,對于不同的路基坡面我們應該應用不同的方法技術,從而保障橋梁路基穩定性。
2.4.1 邊坡高度≤5 m防護工藝
當路堤邊坡高度≤5 m 時,可以采取草灌結合防護,建議使用剪股穎、黑麥草和紫穗槐,每間隔2 m2就栽種一顆密度栽植,土路之間采取植草結合三維網進行防護。
2.4.2 邊坡高度>5m防護工藝
當路堤邊坡高度>5 m 時,可以采取拱形骨架防護技術,在頂部2 m 范圍和土路肩處采用植草結合三維網進行防護,拱格內采取草灌結合防護方法,在每個框格中栽種3~4 棵灌木。
2.4.3 填方邊坡坡腳沖溝路段防護工藝
在對填方邊坡坡腳沖溝路段,可采取M7.5 漿砌片石進行防護,在邊坡坡腳處1.5 m 高處進行灌注[4]。
綜上所述,在建筑企業飛速發展的背景下,道路橋梁施工技術也得到了進一步提高。實際上,雖然道路橋梁工程建設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施工技術細節問題仍然存在。因此,對于道路橋梁工程未來發展來說,施工單位和技術人員必須嚴格落實施工工藝要求和規定制度,并加強對常見施工技術問題原因的研究和探討,以此豐富施工經驗,最終促進道路橋梁工程的飛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