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虎虎
(江蘇省太倉高級中學,江蘇 太倉 215411)
學生在教師的協助下,緊緊圍繞1個核心任務,多個子任務(“1+X”挑戰性任務群)進行研究,通過對學習資源的積極主動應用,進行自主探索和互動協作的學習過程.任務驅動教學要求“任務”的目標性和情境性,使學生帶著真實的任務在探索中學習,并在完成既定任務的同時,理解知識本質,完成學習實踐活動,升華學習情感體驗.
深度學習是對學習狀態的質性描述,涉及學習的投人程度、思維層次和認知體驗等層面,強調對知識本質的理解和對學習內容的批判性吸收與利用,追求有效的學習遷移和真實問題的解決,屬于以高階思維為主要認知活動的高投入、有意義學習.
指向深度學習的高中物理任務驅動教學是以新課標為指導,以“1+X”挑戰性任務群為內容,以實驗探究為基礎,以高階思維發展為目標.教師通過深度研究課標、學情和教材,精心設計“1+X”挑戰性任務群,優化學習路徑,讓學生經歷體驗、探究、展示、評價、反思和應用等過程,深度把握知識的本質和意義,深刻領會物理學科的核心思想和價值,提升高階思維、思維品質和實際問題解決能力.
指向深度學習的任務驅動教學對于教師層面,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需要深度解讀課標、了解學情以確定合理的目標,設置挑戰性任務群,設計學習環境,提供學習資源,營造和諧平等的學習氛圍.對于學生層面,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需要課前自主學習,以自學自測的形式進行基礎知識傳遞;課中對挑戰性任務進行批判性理解和探索,協作學習,整合信息,以小組展示分享的形式進行知識內化;課后延伸學習,以遷移應用解決新任務的形式鞏固拓展.
基于上述分析筆者構建了指向深度學習的任務驅動教學模式,如圖1所示.

圖1 指向深度學習的任務驅動教學模式
教學目標是設置“1+X”任務群的依據和出發點,任務不能脫離目標而存在.批判性理解任務是“任務”能否得到解決和深度學習的關鍵環節.在一個任務解決后及時進行評價反饋,評價要和前面確定的教學目標相對應.通過評價促進自我反思,把握知識本質,總結思想方法,并能進一步遷移應用解決新任務,要讓“評”真正產生“價”,通過子任務的逐步探索達到解決核心任務的目的.
依據上述教學模式,指向深度學習的任務驅動教學主要包括:創設問題情境,導入核心任務;批判理解任務,設計方案探索;及時評價反思,促進意義生成;靈活遷移應用,解決實際問題4個主要實施環節.
任務驅動教學離不開情境的“支架”作用,特別是在學習物理抽象概念時,情境的再造與渲染至關重要.通過創設問題情境激發認知沖突,導入本節課的核心學習任務.筆者認為核心任務在課堂開始就要讓學生清楚,這樣后面的學習才有方向.

圖2 拉秤砣游戲
教學片段1:課前讓兩個力氣大的男生到講臺上完成一個小游戲:兩個男生分別抓住繩子的兩端,站在較遠的位置,用力拔河,發現勢均力敵,且繩子被拉緊呈水平狀態,此次教師在中間掛一個質量為5 kg的秤砣,如圖2所示,發現這兩個學生再怎么用力,繩子都不能被拉平,然后再請兩位同學分別到兩邊拉繩子,也不能拉平.
師:為什么成水平狀態拉緊的繩子,中間掛一個重物后就不能被拉平了呢?這涉及今天將要研究的內容:力的分解,即求一個力的分力的過程.
師:“力的分解”與上節課學習的“力的合成”什么關系?
生1:相反的過程,應該互為逆運算.
師:大家想知道有關“力的分解”的那些知識?
生2:力的分解是不是遵循平行四邊形定則?分力的大小如何計算?
師:很好,因為互為逆運算,所以力的分解也遵循平行四邊形定則,還有嗎?
生3:在實際問題中,一個力如何進行分解,分力的方向如何確定?
師:很棒,今天我們一起來研究:實際問題中分力的方向如何確定?大小如何計算?(導入核心任務)
對于核心學習任務,學生需要在教師的幫助下進行深入的批判性理解,把握核心任務本質,并能將核心任務分解為幾個子任務,然后設計研究方案對子任務進行研究和探索解決.
教學片段2:實際問題1:拉行李箱問題(呈現拉行李箱的短視頻).
師:人的拉力該如何進行分解呢?請大家說一說.
生1:應該水平向前和斜向前兩個方向分解,因為拉桿箱向前運動.
生2:應該水平向前和豎直向上兩個方向.

圖3 實驗器材
每一小組提供的學習資源:一個帶繩子的重錘,一個電子秤,如圖3所示.
學習任務1:鼓勵學生設計探究方案模擬拉箱子過程,觀察現象并驗證自己的猜想.
學生模擬拉桿箱過程發現:重錘在電子秤上水平向前運動的同時,電子秤的示數減小,即重錘對電子秤的壓力減小.表明人斜向上的拉力應分解在水平向前和豎直向上兩個方向.
實際問題2:塔吊問題(呈現塔吊吊重物的視頻).
每一小組提供的學習資源:一個細繩,一支鉛筆和前面用的帶繩子的重錘.
學習任務2:小組合作嘗試模擬塔吊模型.
學生在小組討論后,基本都能想到將細繩一端系在鉛筆一端,細繩另一端系在手指上,鉛筆另一端頂住手掌心,重錘掛在鉛筆前端.
師:很好,現在大家就用這個模型體驗一下,說說有哪些感受?
生3:感覺到手指被細繩斜向下拉,手掌被鉛筆扎著(痛).
師:重物產生的拉力該向什么方向進行分解呢?

圖4 自制塔吊模型
生4:沿細繩斜向下和水平壓桿(鉛筆)兩個方向分解.
為了進一步增強可視化效果,自制了一個模型:用兩段鋁合金條代替豎直支架和橫桿,分別在細線上端和橫桿末端連接兩勁度系數較小的彈簧,豎直支架中間固定一滑輪,橫桿可在滑輪上自由滑動,當在橫桿前端掛上重物后,兩彈簧都發生了明顯的形變,如圖4所示,從而進一步驗證了學生的想法.
及時對任務探索的過程、方式和結果進行評價和反思,歸納學科核心思想方法,將評價反思真正融入到教學的過程中.在對子任務的研究和探索后,能歸納整合得出普遍的結論,促進知識的意義生成,形成知識結構,即遵循“核心任務→子任務→結構化知識”過程,實現公共知識的個人意義轉化.
教學片段3:通過以下問題串引導學生評價反思.
師:一個力可以分解為多少對分力?
生1:如果不加限制條件可以分解為無數對大小、方向不同的分力.
師:但從上面的兩個實際問題可以看出一個力究竟該如何分解?
生2:根據實際情況按需分解.
師:大家在上面兩個實例探索的過程中還有什么體會?
生3:力的作用效果的隱蔽性,造成分力的方向不好確定,需要借助模型放大或可視化作用效果進行分解.
師:力的分解一般步驟有哪些?
生4:構架模型模式實際問題→確定力的實際作用效果(分力的方向)→依據平行四邊形定則進行分解.
物理學與生活息息相關,生活中許多復雜的實際問題都可以作為學習任務,引導和鼓勵學生在體驗和理解的基礎上,綜合運用多種知識和方法解決實際問題,提升學生應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圖5 搬水實景
教學片斷4:呈現如圖5所示的搬運水桶實物圖片.
提供的學習資源:直角支架,薄海綿墊,圓柱形重物.
學習任務3:模擬搬水過程,觀察重力的作用效果,并畫出力的分解圖示.若已知右邊斜桿與水平方向角度為θ,寫出分力的表達式.
基于前面兩個問題研究的基礎,學生能構建出實際模型,并理論計算出分力的大小,讓學生展示交流.

圖6 定量測量
為了定量研究上述等式是否成立,可以把兩個電子稱放在兩個支架上,如圖6所示,定量測出分力的大小,再在將一個支架水平放置測出重物重力大小,進行計算.
學習任務4:課后查閱資料,分析無動力帆船能逆風航行的原理,下節課交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