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生竹 李雄鷹 趙鴻宇
工作得到組織認可、被提拔重用,是大多數黨員干部努力的目標。但現實中有個別干部不想被提拔,甚至拒絕被提拔。
怕到基層、擔心問責、家庭優先……這是個別干部不愿被提拔的心理動因。在受訪組織部門和專家學者看來,此類現象的出現原因復雜——或是由于干部自身缺乏擔當意識,對工作挑肥揀瘦;或是由于激勵容錯等配套措施不足,干部心有余而力不足。
為什么不愿被提拔
到新崗位工作可能照顧不好家庭、身體應付不了新的工作崗位……2019年7月,云南省綏江縣兩名黨員干部因家庭、身體等原因拒絕組織提拔,被嚴肅處理,引發熱議。其中一名干部為綏江縣財政局企業統評股股長,擬將其提拔為鄉鎮科級副職。經過一番權衡后,該干部擔心去基層工作責任大、任務重、加班多,最終沒有接受組織任命。
機關干部不愿意到鄉鎮基層,是少數干部不愿被提拔的主要原因之一。廣東省韶關市一副鎮長說,縣里職能部門科員或股長到鄉鎮擔任副鎮長或鄉鎮委員,有的人會因鄉鎮偏遠而不愿意前往。
“相比而言,如果去更清閑、更有權的部門,大部分人是愿意的。”江蘇省徐州市一鎮長說,要是到更艱苦的地方,或者脫離原來權力部門,少數干部會因沒利可圖不愿被提拔。
“負責安全生產、環保和扶貧等工作容易被處分。”一位受訪基層干部說,擔心調任到“火山口”崗位,容易被問責,是少數干部不肯被提拔的又一原因。在個別地方,因有些崗位經常被問責,還出現輪流提拔干部去“背鍋”的現象。
此外,也有少數干部出于家庭優先于事業的考慮,不愿被提拔。蘇北某地市委組織部調研發現,少數中年女性干部在子女教育、照顧老人上投入的時間和精力更多,寧肯不要職級待遇,也想回城照顧家庭。
年輕公務員不愿被提拔的現象也存在。受互聯網上流行的“佛系”思想影響,不想被提拔、不愿被提拔的心理在90后公務員群體中較為常見。一旦遇到困難、挫折,容易產生懈怠情緒。
冀南某鄉鎮的公務員小路是90后,2018年,她由普通鄉鎮職工被提拔為副科級宣傳委員,一度受到同事羨慕。但成為鄉鎮領導后,“5+2”“白加黑”成為工作常態,小路坦言,沒想到領導崗位工作壓力這么大。
提拔之憂的背后
在受訪組織部門和專家看來,少數干部不愿被提拔的種種顧慮,一方面折射出個別干部擔當意識不足,另一方面需要激勵機制和容錯糾錯機制進一步完善。
“共產黨是信仰共同體,而不是利益共同體。”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黨委書記王建華說,少數黨員干部出于利害得失的考慮,對待工作挑肥揀瘦、不愿被提拔,理想信念不堅定,缺乏應有的擔當意識和奉獻精神。
在江蘇省委組織部某受訪干部看來,包括鼓勵激勵機制、容錯糾錯機制、能上能下機制在內的三項機制集成效應和激勵效應還未充分發揮,讓少數黨員干部面對提拔顧慮重重。比如,在容錯糾錯方面,一些地方和領導干部求穩怕亂、明哲保身,做不到應容盡容。
“容錯機制難落地,工作中出了瑕疵,往往先追責。”廣東省云浮市一基層干部說。以扶貧工作為例,一項被廣東省扶貧辦認可的政策,在后來審計過程中又被認為不行,一些干部因此受到問責,給一些本有意愿接受挑戰的干部澆了盆冷水。
隨著社會利益主體和訴求的多元化,干部任命和教育管理方式也需要進一步完善,以調動黨員干部積極性。
營造干事創業濃厚氛圍
干部管理既要敢抓善管、精準施策,體現組織的力度,也要撐腰鼓勁、關愛寬容,體現組織的溫度。多位受訪專家說,干部代表著黨和政府的形象,應從嚴管理、從嚴要求;干部也是發展要惠及的群體所在,應寬嚴相濟,營造干事創業的濃厚氛圍。
首先,進一步加強政治建設。江蘇省委組織部一位工作人員說,黨的政治建設是推動干部擔當作為的政治保證。政治學習不深入會影響擔當動力,政治能力不過硬會影響擔當效能,政治生活不規范會影響擔當氛圍,建議進一步加強政治建設,讓黨員干部的政治信仰更加堅定。
北京大學教授莊德水說,機關干部不走向基層,浮在上面,就容易產生形式主義、官僚主義,要通過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引導黨員干部走向基層。
其次,完善容錯糾錯機制。對典型的容錯糾錯案例要加強宣傳,讓廣大基層領導干部有理可據,有例可循,不再對“火山口”崗位產生顧慮。
再次,完善激勵機制。受訪基層干部認為,激勵到位能更好地調動黨員干部積極性。建議提高相關崗位工資待遇,激勵人才下沉基層,提升基層干部的工作積極性和熱情。此外,考慮到一些黨員干部尤其是女性黨員干部家庭情況,提拔任命時盡可能在工作地點和工作環境上給予傾斜照顧。
最后,將基層減負落到實處。中共江蘇省委黨校副教授李建柱說,應扎實開展整治形式主義為基層減負的活動,讓廣大黨員干部勇挑重擔而無后顧之憂。
(摘自七一網七一客戶端/《嘹望新聞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