貓兒

最近,越來越多的人“粉上”了B站(嗶哩嗶哩網站)視頻博主“老師好我叫何同學”。2019年,他因為測評5G網絡速度有多快而走紅。作為一名北京郵電大學大二的學生,從兩年前做視頻博主開始,買數碼產品、做視頻就成了他業余生活的主要內容。而比起走紅,更讓人羨慕的是,何同學說:“我的父母都很開明,也很支持我做的事情,在經濟上沒有讓我遇到什么阻力。”這讓很多年輕人“酸”了:難道我缺愛好嗎?我缺的是父母的支持啊!
在最近熱播的湖南衛視《少年說》節目里,就有一個寫了56本小說卻得不到爸爸理解的女生。初一女生涂思睿從三年級開始寫小說,已經寫了56本,共有30多萬字。因為愛看課外書、寫小說,她的文科成績不錯,可理科成績嚴重下滑。結果,她的爸爸看到她如此偏科、如此沉溺于寫小說,非常生氣,就把她寫的小說全撕了,還把課外書都收了起來。“爸爸把我一筆一畫寫的東西都毀了,我感覺那段時間我就像失去了靈魂一樣。”她站在勇氣臺上,向站在臺下的父親,表達著自己的悲傷。
《奇葩說》第5季總冠軍、武漢大學講師陳銘是《少年說》加油團的成員。在節目現場聽了這樣的故事,陳銘惋惜道:“這位爸爸的教育方式有點粗暴,如果我的女兒寫了30多萬字的小說,無論它影響了什么,我都不會撕掉的,認真看一遍還來不及。”
我們不是故事的主人公,很難憑幾句話就下結論苛責誰,但是,這場“失去靈魂”的悲劇原本是可以避免的,在最終爆發的那一刻前,一定有很多預兆已經出現。自己對寫小說的熱愛,有沒有爭取過父母的支持?對于偏科的困擾,有沒有向父母尋求過幫助?
如果你也有同樣的困擾,那你有沒有想過,用什么方式,能讓父母對自己的喜好有更多的理解和支持?
在第5季第3期的《少年說》中,高二男生楊熠程的例子值得我們借鑒。他在勇氣臺上講到,他在初二時,無意中了解到網絡博主這個新鮮職業,也想嘗試,便跟爸媽說想做視頻博主,希望增添一些設備。于是,他和爸媽開啟了一輪又一輪的談判。他與父母之間是如何談妥的呢?
“第一輪談判時,爸媽答應我,期中考試考到全班前10名,就給我買可以剪輯視頻的電腦,于是我開始瘋狂學習,考到了全班前10名,得到了電腦。第二輪談判時,他們說如果我中考考上重點高中,就給我買可以錄視頻的相機,于是我考上了。隨著成績的提高,我的視頻也越做越精致。不過現在,媽媽對我做視頻的時間限制越來越嚴,可能到了高三碰都不讓我碰了。我想告訴媽媽,你看,這東西這么好,又能激勵我,又能讓我練就一身的本領,你難道不心動,不讓我繼續堅持下去嗎?”
臺下的楊媽媽說:“上次你剪視頻,做到夜里兩點多,對身體太不好了。”
楊熠程說:“這是我的愛好,我愿意為我的愛好付出一切啊!”
媽媽回應:“媽媽不是讓你放棄,是讓你暫時放下。現在你的學業壓力太大了,你還沒有能力去平衡學業和愛好。”
談到這里,楊熠程若有所悟,準備結束這場對話。陳銘這時走上臺,說:“媽媽現在只是擔心你睡得晚,如果能達成一個共識,幾點之前必須睡覺,是不是媽媽可以接受?”
楊媽媽說:“是的,可以接受。”
陳銘對楊媽媽說:“媽媽可以接受幾點呢?12點?他可能花了兩個小時做視頻,可你知道他的收獲是什么嗎?一周的動力。如果你把這個時間搶走,他可能這一周都恍恍惚惚,如同行尸走肉,沒什么開心的事了。這對于他學習效率的影響,可能遠遠多于兩個小時。”
聽到這里,楊媽媽沉默了。
“其實,還有一件事可以給媽媽一顆定心丸。你對大學和專業有沒有一個構想?”陳銘轉身問楊同學。
“我想去西安電子科技大學,畢業以后當程序員。”楊熠程堅定地說。最終,有了愛好和對未來規劃的雙重支持,楊媽媽同意他繼續每周花兩個小時做視頻。
其實,從楊熠程所說的經歷來看,他已經在努力做好愛好與學業的平衡。為了得到父母的支持,他一次次通過成績證明了自己的能力。而在即將升入高三,面臨高考的壓力時,如何讓父母繼續支持自己的愛好?“我愿意為我的愛好付出一切啊”,這樣的口號明顯有著不顧后果的任性,說服力為零。楊媽媽的擔心也是很多父母的顧慮,身體累壞了怎么辦?高考因此失利了怎么辦?把有限的時間和精力投入興趣愛好中,更像是一種冒險行為,因小失大的錯誤豈能容忍?
陳銘老師的溝通給了我們一個很好的示范。第一,和父母溝通時,找準父母的顧慮點。楊媽媽說熬夜做視頻不好,那我們就來抓住熬夜的問題,與父母達成時間上的共識,而不是以“我要我覺得”的態度宣泄情緒。第二,學會表達感受。我們在溝通的過程中,常常只表達想法,而忽略了表達感受。事實上,表達感受更容易促進情感的交流和理解。如果不讓楊同學做視頻,他會不開心,可他在表述中沒有提及,是陳銘幫他講出來的。第三,設置學業目標。父母擔心的核心問題,是如何證明自己可以平衡愛好和學業。楊同學在這方面已經做得很好,通過前幾次學業目標的達成,贏得了父母的信任;通過對大學目標的設定,也讓父母對他有了信心。
每個人都想掌控自己的生活,但一旦開始做決定,就要承擔后果。在這個過程中,你會慢慢發現,你不是在證明給父母看,而是在鍛煉自己成事的能力。為了達成目標,要學會合理分配時間、精力,學會分辨任務的輕重緩急,你是在學習做事的內在邏輯。自己設定的目標要比父母的硬性要求更能激發內在的動力。
作家張佳瑋說,他和父母溝通的經驗是,不要用語言去溝通,要用行動。“因為我總是能拿到可以的成績,考上好的中學、大學給他們看。在大學一年級,爸媽還是給我規劃了一條路。我沒試圖反駁,只是安安靜靜地寫書、出版,做到經濟獨立。”聽父母的,還是說服父母聽自己的,并不在于誰可能更正確一些,而在于你是否打定主意要為自己負責。
也許對于愛好,我們并沒有那么長遠的打算,只是單純地享受快樂,比如,喜歡聽歌,喜歡沒事打打游戲。在這種情況下,遇到父母阻撓時,我們該怎么和父母溝通呢?
《少年說》節目中有一個高二男生鄭韓龍越,他喜歡聽歌,連做作業都要戴上耳機,他說聽歌并不會影響寫作業,他的媽媽卻反對。母子二人就“寫作業時應不應該聽音樂”這個問題討論多次后陷入僵局。你是不是也遇到過類似的“無法解決”的溝通問題呢?
陳銘老師這時站出來說:“換一個角度想,這個問題就成了,聽音樂的時候,你還在寫作業,我勸你不要同時做這兩件事,因為寫作業會干擾你聽音樂。”現場響起同學們熱烈的掌聲。換一個角度看問題,是不是會豁然開朗呢?
“其實,我們可以用更科學的方法——控制變量法。其他條件不變,戴耳機寫作業一個月,看成績如何,不戴耳機寫作業一個月,看成績如何,用結果說話。”這就是陳銘老師說的,用科學的思維模式解決問題。成長,其實也是思維模式的不斷更新。用科學的思維方法解決問題,不僅在爭取父母的支持時可以用,日常生活中,只要有認識上的不一致,都可以使用。
在成長過程中,與父母有沖突是難免的,關鍵是發生沖突時,我們會以怎樣的心態去解決。
我們要告訴自己,作為一個接受了更先進的教育理念,能夠包容更多生活方式的年輕人,可以比對方多付出一點同理心,多提供一些科學的解決方案。畢竟,想讓父母支持自己,并不是一個“如何說服父母”的問題,而是“成為什么樣的自己”的問題。
(王傳生摘自《青年文摘》2020年第10期,邱炯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