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高峰 王學鋒
摘 要:時代精神為當代人們的活動提供精神動力和行動指南,西農精神就是其中一種。西農精神符合時代精神價值要求,并具有其鮮明特征,是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在創建世界一流農業大學過程中特色的精神支柱和行動綱領,是學校的大學精神和核心競爭力,更是全體師生員工艱苦奮斗和追求卓越的動力。根據時代精神的價值作用和特征,結合西農精神的歷史意義和社會意義,西農精神不只是單純的大學精神,更是一種時代精神,通過為立根偏遠艱苦地區追求卓越發展人物樹立了新的形象,形成新的精神文明成果,激勵更多為祖國發展奉獻的奮斗者。
關鍵詞:西農精神;時代精神;大學精神;西遷精神;楊凌
中圖分類號:G64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20)07-0115-04
大學作為文化育人的最高機構,肩負培養人才、科學研究、傳播知識、服務社會等使命。大學踐行這些使命、履行這些社會擔當,是其社會價值。2014年10月1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深刻指出:“為什么中華民族能夠在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生生不息、薪火相傳、頑強發展呢?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中華民族有一脈相承的精神追求、精神特質、精神脈絡?!贝髮W精神就是大學一脈相承的精神追求、精神特質、精神脈絡,是大學在新時期的思想觀念、價值取向、精神風貌等主觀取向的時代性表達,是大學薪火相傳、頑強發展的靈魂,是典型的時代精神。
一、時代精神及大學精神的意義和特征
黑格爾對時代精神闡述為:“時代精神是每一個時代特有的普遍精神實質,是一種超脫個人的共同的集體意識?!睂W者劉曙光認為,時代精神是時代發展的標注,注重現實感、時代感,強調主體的理解和體驗。也認為民族精神是歷史性與時代性的統一[1]。易聯樹等認知的時代精神具有具體性與形象性,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感召群眾、帶動群眾的原則方法[2]。時代精神不僅有上述屬性和作用,時代精神也是歷史性和時代性疊加的精神文化,既要總結歷史,又要指導世界改造。時代精神的形成需要廣泛群眾性,指導實踐過程更需要廣泛的群眾基礎。時代精神不僅反映人民的精神狀況,更能重塑人民精神文化建設。段永清總結,時代精神是在黨領導改革開放的進程中逐步形成的整個民族的意識結構和精神狀態,是改革開放的時代特征在社會意識層面的體現,主要體現為歷史性、實踐性、民族性、前瞻性、包容性等特征[3]。
大學是一個與眾不同而且擁有特權的機構,它需要一種重要的辦學理念或精神氣質[4],即大學精神。大學精神源于大學自由和自治精神,體現大學日常管理的科學精神、學術道德、堅守奮斗等情愫。正如朱永坤對大學精神的歷史溯源,發現大學精神是大學開始建立就固有的,是最基本的,是大學本質的體現[5]。盡管大學精神隨著時代變化有微調,但大學精神始終是大學“存在”而必須堅持的信念。堅守大學精神才能不斷提升大學聲望[6],堅守大學精神才能形成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與文化傳承創新的潛在動力支柱,凝練學校特色,提升學校身份認同[7]。大學的發展僅有制度的變革絕對是遠遠不夠的。思想的改造、理念的重審、價值的重構、精神的重塑同樣重要,甚至更為重要[8]。學者林娜認為現在的大學精神,其特征包括學術精神、道德精神、包容精神、科學精神[9]。劉亞敏認為大學精神的特征,應包括自由精神、獨立精神、批判精神[10]。在作者看來,除了上述特征外,歷史性、民族性、實踐性、前瞻性等也是大學精神的主要特征,因為大學精神是社會主義大學在社會發展改革進程中逐步形成的主觀意識結構和精神狀態,是大學發展的時代特征,是大學特定的主觀社會意識的體現,并最終服務于大學的發展和改革。
二、“西農精神”凝練及解讀
“西農精神”是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的大學精神,集中反映治校理念、辦學特色、文化品位、道德水準、精神風貌和個性氣質。雖然長期以來沒有真正歸納成現行的文字版本,但大家一直堅守這份執著。2007年4月國家最高科技獎獲得者李振聲院士,建議學校提煉這種楊凌大地涌現的為“三農”拼搏奉獻的精神,為學校及楊凌進一步發展提供新動力。2017年12月2日,學校黨委書記李興旺明確了“扎根楊凌、胸懷社稷;腳踏黃土、情系三農;甘于吃苦、追求卓越”的“西農精神”。至此,“西農精神”第一次真正權威且明確書面定義。西農精神一經明確后,在學校及楊凌范圍內,掀起了學習及討論熱潮。有人說西農精神很“土”,其實這不是貶低西農精神,這正是西農精神的精髓。西農精神從字面解都是土之屬性。土,地之吐生物者也。“二”象地之下、地之中,“丨”,物出形也。凡土之屬皆從土。從字面意思理解,“扎根”就是土生萬物中客體的屬性。“社稷”本意就是土地和谷物,其土屬性不言而喻。而“農”字在《說文解字》中解為,耕也?!墩f文解字注》為耕人也。耕作也不曾離開土地,加上楊凌做注腳,是黃土更無疑。西農精神的“情系三農”更是點出以“土”為基,服務于“土”之精神要義。“甘于吃苦,追求卓越”提法也很“土”,甘于吃苦就是默默藏于“地之下,地之中”,追求卓越就是“丨,物出形也”,冒尖之意。西農精神是學?!霸鶙盍琛薄扒橄等r”80多年辦學歷程積淀和孕育出的精神寶藏,是學校土生土長的精神傳承,是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創業精神,是理論聯系實際、不斷開拓的創新精神,是體現當代核心價值觀的大學精神。
三、大學精神豐富了時代精神:西農精神是時代精神的體現
大學精神是時代精神其原因有三方面。首先,大學精神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學校意識在建設新中國過程的時代性體現。其次,大學精神具有時代精神的歷史性、實踐性、民族性、前瞻性、包容性等明顯特征。最后,大學精神的價值源泉和時代精神一樣是愛國主義和改革創新。
(一)西農精神以培養農業人才為己任,以發展農業科學為使命,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20世紀以來,中國社會外有強敵凌弱,內有軍閥混戰,國難當頭、民不聊生,特別是西北地區的發展進程更是停滯。1934年,于右任、楊虎城、辛樹幟等愛國人士,在“建設西北”“開發西北”“興學興農”倡議下,建立了國立西北農林??茖W校。開啟了我國西部現代農業教育和科技事業的建設,建校伊始就以培養農業人才為己任,先后設置農藝、森林、園藝、畜牧、農經、水利等科目,涵蓋農林水牧,主要針對當時西北地區農村農業現狀,解民生,尚科學。截至1949年新中國成立,已培養本科生1 396人,專科生261人,共計1 657人[11]。在新中國成立前的15年間,以辛樹幟為代表的一批著名農業專家、教授,懷著科學救國的宏愿扎根楊凌,為我國西北地區的農業及農業高等教育事業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新中國成立后,學校適應時代變革社會變化,多次進行院系專業調整合并,以需求為導向,繼續發揮育人為本的辦學思路,并明確了以干旱半干旱地區農業科學理論和技術為研究重點。截至2019年初,建設多所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工程實驗室及觀測研究站。擁有眾多博士后流動站和各類學位授權點100多個, 是我國目前農、林、水學科最為完備,特色最為鮮明的高等農業院校。學校培養了一批批優秀人才。截至2018年底,學校共培養各類畢業生204 768人,其中本科畢業生104 228人,專科畢業生8 859人,碩士研究生27 849人,博士研究生4 176人,函授生47 258人,高職本??粕? 841人,脫產本??粕?56人,進修生1 516人,培訓生7 006人。事實勝于雄辯,數據就是學校辦學理念和信仰最好的昭示。學校通過自身的發展促進楊凌產業發展升級,提升投資發展環境,營造了和諧文明的營商環境;通過科技示范和產業引領作用,對周邊地區和更大區域農民增收起帶動作用;通過科技創新和革新農業經濟思維模式,引導西北地區農民的思想意識、思維和行為方式,達到共同富裕;展示了卓越的育人工程和優秀的創新能力,為西北廣大三農地區播下希望的種子。
(二)西農精神具有鮮明的時代精神特征
1.歷史性:西農精神和楊凌有很強的歷史和地緣淵源。特定精神的產生、形成、豐富和發展,總是歷史的產物,具有很強的歷史繼承性[3]。大學精神百家爭鳴,但都有固定的歷史和地域根源,比如西安交通大學的“西遷精神”,延安大學精神等。西農精神扎根楊凌黃土地,傳承楊凌農業文明,發揚黃土地的農業文化,創新發展了半干旱地區的農業科技。
(1)楊凌的歷史是西農精神形成的先決條件。楊凌歷史悠久,農業文明影響深刻?!渡胶=洝ご蠡奈鹘洝贰秶Z·周語》《淮南子·汜論》《史記·周本紀第四》均有關于后稷的記載。而后稷作為我國農耕始祖,其教稼之地——邰,就位于楊凌南部渭河二級階地前沿的疙瘩廟遺址、永安村遺址和姜嫄村遺址[12],即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現在的所在地。所以楊凌在農業文明史上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也正是基于此,才有了國立西北農林??茖W校的建立(詳見西北農林科技大學)。
(2)西農精神繼承并發揚楊凌的農業遺產。楊凌的歷史農業遺產主要有四,一農業發祥地,后稷教稼楊凌,使民安居樂業;二中興農業,蘇綽“盡地利”“均賦役”撥亂反正,使西北地區還牧于農,還田于民,強化農業地位;三科教興邦,近代以楊凌為中心農業科教中心,為國家和平興盛積極貢獻力量;四以楊凌地區農業禍事為鑒,發現農業思想發展的缺失和總結農業科技短板經驗。前面三個屬于正面經驗總結,好理解易效仿,不再細表。四是重點,“前事不忘后事之師”,總結過去得失,及時補救缺漏、防范杜絕類似事件重復上演,使民族振興人民康樂,才是學校建設的初心。由于發展科學意識不強,生產力整體低下,同時受生產關系阻礙,楊凌受自然災害和交通條件等因素影響十分明顯,農業發展史更像是氣候記錄史。以武功(楊凌長期屬武功管轄)地域為例,從文獻記錄知,漢王二年(公元前205年)、貞觀二年(628年春)、憲宗成化二十年(1484年)、崇禎二年(1629年)、崇禎十三年(1640年)、咸豐三年(1853年)、1929年均發生大規模旱災,并造成成片饑荒。正面利農興農措施使人民安居樂業固然重要,但反面的天災人禍引發民不聊生更值得深思。對過去歷史借鑒和現實中百姓生計考量,深刻影響著學校建校理念和辦學思路。學校先后開設農藝、森林、園藝、畜牧、農業經濟及水利等科組,積極探索農業科學奧秘,很短時期就取得不俗成績。截至1966年,承擔農業相關科研項目2 321項,截至1964年發表284篇科技論文,其中包含農業遺產整理40余篇。這些成果在新中國成立和建設方面發揮了建設性作用。
2.實踐性:西農精神是農業活動實踐總結。實踐性是大學精神的基本實踐活動的總結。西農精神以農業活動為實踐突破口,農業是一門實踐性強、創新周期長的學科。農業科學就是長期實踐農業的經驗總結和農業知識積累的創新,不容有半點投機和突擊的想法。比如二十四節氣創立,比如農諺產生等。以呂平先生等的《中國農諺》為例,其中收集了氣象、水稻、麥類等農諺31 400余條,這么多農諺積累,從中折射出的就是農業實踐積累的重要性。1936年,以辛樹幟老校長為首的一大批著名科學家、學者,如虞宏正、石聲漢、路葆清、沙玉清、盛彤笙、齊敬鑫、熊伯衡、李賦都、周昌蕓等來到楊凌。這期間他們先后成立《西北農林》《西北農報》《秦農》等28種??榻B先進農業技術、最新農業研究成果、農事探討、解答農耕難題等,推動農業科技和推廣實用技術。20世紀50年代起,楊凌涌現出了趙洪璋、朱顯謨、李振聲、熊運章、李振岐、山侖、周堯、劉蔭武、邱懷、萬建中等一批著名科學家,他們把論文寫在祖國的大地上,把科技成果應用在實現現代化的偉大事業中[13]。先后催生小麥“蓖麻1號”“小偃6號”等成果,參與三門峽、龍羊峽等一大批水利水電樞紐重大項目,為新中國發展提供堅實智力保障。截至2018年,學校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國家技術發明獎67項,僅1999年合校后的省部級以上獲獎就多達400多項。這些都與西農精神在行動層面上注重育人科研的實踐分不開,也是長期實踐的開花結果。
3.民族性:西農精神是一部優秀中華兒女在黃土高原農業戰線的奮斗史。民族性就是與世界性相對應的中國特色、中華民族特色[14]。中國的大學精神就是要體現中華兒女為教為學的精氣神,體現中華民族文化精神的內涵,展示中國特色魅力。西農精神汲取中華文化精華,發揚愛國情懷,首先體現在她吸收了中國農業起源者“后稷”“追求卓越”的開拓精神;傳承了默默無聞的農耕者“甘于吃苦”的“孺子牛”精神;展示了同仇敵愾驅逐外敵“胸懷社稷”的愛國精神;結合時代發展需求,改革開放以來西農精神大力弘揚“追求卓越”“改革創新”的科學精神(參考圖1)。其次,西農精神通過對中國農業生產力變革持續影響力,展示其中國民族性。以小麥育種為例,新中國成立以來,學校發揚西農精神,先后主導了國家黃淮麥區4次品種更新換代,培育出了110多個優良小麥品種,累計推廣面積18億畝。涌現出趙洪璋院士、李振聲院士,及寧錕、李璋、王輝教授等一批為國家糧食安全做出了巨大貢獻的小麥育種生產科學家,為農業生產力提高貢獻西農力量,為民族復興提供糧農保障。
4.前瞻性:強烈的憂患意識,鑄就西農精神樹立大局觀。精神的前瞻性就是把握事物發展規律,對事物發展有預見性,為實踐提供指導,在未來活動階段未雨綢繆掌握主動性。
(1)前瞻性源于危機意識。重精神的傳統是中華民族的智慧,是處理危機解決問題于未然的前瞻性表現。我們黨正是繼承并發揚了這種優良的傳統,才取得一個個偉大勝利。大學精神更是如此,注重危機感培育。危機感是個人或集體維持斗志、號召自我、凝聚力量的原動力,危機意識是其保持警惕、改革發展和取得更大勝利的力量源泉。西農精神就是學校清晰地認識到教學競爭壓力大和科研發展難跨越的環境下,著眼未來大局發展的危機對策,是學校對農業未來發展前瞻性體現和對農業規律適應的體現。
(2)弘揚西農精神是對《國務院關于進一步支持楊凌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發展若干政策的批復》(以下簡稱批復)最好的詮釋,是西農精神大局觀的體現。國家宏觀調控,就是國家促進市場發育、規范市場運行,對社會經濟總體的調節與控制。其大局觀、前瞻性不言而喻。2018年10月26日,國務院發布批復,其精神和“西農精神”不謀而合。批復全文1 579個字,28次提及楊凌,28次提及農業,14次提及創新等。批復飽含對楊凌農科教人員的殷切希望和要求,希望楊凌的農科教人員立足楊凌,以旱區農業為出發點,以科技創新為推手,大力探索農業科學,將楊凌建設發展成為特色現代農業發展引領示范區,建設成現代農業創新高地、人才高地和產業高地,起到引領示范作用,并最終實現服務全國農業建設。要求楊凌以高標準、嚴要求發展楊凌,引領未來農業。這與西農精神的一貫堅持和實現自身價值最高訴求一致,所以大力弘揚西農精神就是對批復精神的最好詮釋。
5.包容性:西農精神既借鑒優秀又堅持特色。總結評價精神內涵,不僅要發現包含兼容優秀品質的共性,更要挖掘其特有的精神氣質個性。優秀的精神都有其神似之處,卻都有有別于其他精神的閃光點,這就是包容性。西農精神的包容性就是,不但堅持這個大學精神價值共性基礎,并以“精神自覺”借鑒吸收其他優秀精神,而且又不“全盤他化”,堅持自己以農為本的特色。以“西農精神”與“西遷精神”比較為例,二者準確定位自我,有共性又不乏特殊性,在精神范疇實現了和而不同。
(1)西農精神和西遷精神有相似的價值標準。西遷精神(胸懷大局,無私奉獻,弘揚傳統,艱苦創業)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發展碩果,其建立的文化自信,不斷發揮精神示范作用、道德引領作用、價值踐行作用和思想導向作用[15]。西農精神和西遷精神是大學精神的兩種典型代表,是知識分子愛國敬業的精神典范,為了建設祖國、服務人民的共同目標,在相近時空、不同地域的擔當精神、拼搏精神、奉獻精神、創新精神的集中體現。都以西北、黃土為背景,以陜西為基礎,同根同源;兩種精神的“胸懷社稷”和“胸懷大局”是知識分子為民族復興、祖國強盛、實現中國夢勇于擔當精神的體現;都強調奉獻,無論是“情系三農”還是“無私奉獻”都是主動有為、奉獻服務人民;都強調憂患意識,且勇于拼搏,通過甘于吃苦和艱苦創業鞭策自己;都蘊含著文化自信和對未知探索的渴望,從精神文字表述中盡顯能力自信和文化自信及追求創業創新的大格局。
(2)兩種精神有不同的價值取向基準。西農精神和西遷精神有相似的價值取向,但其價值的基礎構建和實現策略有明顯區別。西農精神是為解決三農問題,扎根欠發達地區解決現實問題的初次創業精神;西遷精神則屬于科教人員為了追求理想,發揮自身更大價值,二次創業的精神。西農精神的擔當責任范疇限于西北地區,針對三農及衍生的行業問題;而西遷精神為全社會樹立精神標桿,涵蓋地域、行業范圍更全面,影響更為深遠。西農精神對地域定位精準,目標設定具體,追求卓越簡單明了;西遷精神是釘釘子和磚頭精神,是哪里有需要就奉獻哪里,主動放棄優越條件,為理想為祖國建設,有舍有得、敢于迎接挑戰的奉獻精神。兩種精神科學創新和文化自信站位不同。西農精神的科學創新和文化自信更多的是一種后天努力“勤”“端”和厚積薄發狀態,而西遷精神體現的是“敏”“懷”和兼濟天下的能力自信和文化自信。
四、西農精神是典型的時代精神,必將發揮其精神引領作用
大學精神價值傳承源于對民族對國家的熱愛,以及追求這份摯愛過程中對科學精神的弘揚。西農精神是學校80多年辦學歷史的精華濃縮,作為學校教學科研的法寶,展現出極強的韌性和強大的力量。其中愛國主義和改革創新的基因起到關鍵的凝聚和助推作用。如果沒有愛國主義精神這個凝聚點,就沒有那么多知名專家學者教授20世紀初來偏于一隅的小鄉村工作創業,建設學校就是一句空話。如果一味教死書、重復昨天的試驗,沒有新成果,也終將被歷史淘汰。所以愛國主義精神和改革創新精神是學校的錨定器和推進器,是西農精神的基礎和核心。正如學者袁濱等所述,楊凌之所以能從一個縣轄小鎮,發展成為設施先進、科研開發和產業化功能較強,有較大輻射面和頗具影響的國家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其核心在于發揮了楊凌的科教優勢[16]。這里的科教優勢就是指愛國精神和追求改革創新的精神。這種科教優勢就是西農精神價值的所在,是西農精神意識能動性的直接表現,是西農精神的力量源泉。西農精神,是學校和楊凌地區土生土長的精神,其精神代表人物和相關事跡,在本地區容易產生共鳴,容易引領大家在新時代奮發圖強、振興陜西乃至西北經濟。作為新文化成果,在學校和國家農業高新科技示范區雙重社會網絡傳播下,攜科技示范及學校校友的天然傳播優勢,對楊凌地區和陜西教育界形成輻射效應;通過學生個體就業的散化,在全國范圍傳播西農精神,使其在更大范圍發揮愛國創新精神。西農精神也必將和“西遷精神”“救災搶險精神”“航天精神”等時代精神一樣為社會主義建設發揮其精神引領作用。
五、結語
“知之愈明,則行之愈篤;行之愈篤,則知之益明”。大學精神是學校幾代科教工作者精心培育英才的經驗,加強科研創新的總結,是學校牢記辦學使命歲月磨礪的智慧結晶。西農精神作為代表,長期指導科教實踐,其中的優秀品質和優良作風,是學校乃至陜西農科教事業薪火傳承、繼往開來的精神動力。在創建“雙一流”過程中,“西農精神”必將發揮其精神支柱和模范榜樣作用,為學校提供前進動力,同時“雙一流”建設過程,也會將西農精神體系構建得更加完整和詮釋得更具時代性。
參考文獻:
[1]劉曙光.民族精神、時代精神和文化自覺[J].學術論壇,2007(1):126-130,125.
[2]易聯樹,申小蓉.時代精神視域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7(2):88-92.
[3]段永清,肖柯.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研究[J].四川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38(3):10-17.
[4]易紅郡.英國近現代大學精神的創新[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15,36(5):31-40.
[5]朱永坤.大學精神存在的歷史實證及發展邏輯——基于古代西方大學精神的歷史考察[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6,36(21):6-8.
[6]鄭忠梅.珍視大學聲望守護大學精神——“墨爾本模式”發展及其啟示[J].高等教育研究,2015,36(10):96-102.
[7]袁春艷,張東.地方高校如何彰顯大學精神[J].中國高校科技,2017(7):48-49.
[8]王建華.時代精神與大學轉型[J].高等教育研究,2011,32(12):1-9.
[9]林娜.論大學精神及其實現途徑[J].江蘇高教,2015(2):22-25.
[10]劉亞敏.知識分子與大學精神[J].高等教育研究,2005(9):7-11.
[11]楊陵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楊陵文史資料(第三輯)[M].咸陽:西北農業大學印刷廠,1987:7-18.
[12]黃春長,龐獎勵,查小春,周亞利.黃河流域關中盆地史前大洪水研究——以周原漆水河谷地為例[J].中國科學:地球科學,2011,41(11):1658-1669.
[13]習近平治國理政“100句話”[EB/OL].央廣網,(2016-06-10)[2019-11-23].http://news.cnr.cn/dj/20160610/t20160610_
522366922.shtml.
[14]逄錦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民族性與世界性[J].經濟研究,2016,51(10):4-11.
[15]李慧,王奕軒,楊金釗.“西遷精神”的文化淵源及新時代回響[J].西安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3):84-90.
[16]袁濱,孫家巖.由楊凌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引發的思考[J].林業勘查設計,2001(3):4-7.
收稿日期:2019-12-11
基金項目:陜西省社科界聯合會項目,陜西省社科界2019年重大理論與現實問題研究項目“近代陜西農業發展史之西農精神研究——從口述檔案視角挖掘陜西農業科技記憶”(2019Z153);陜西省檔案局科技項目“改革開放40年我國檔案事業科技成就回顧與展望”(SX-2019-R-03)
作者簡介:李高峰(1983-),男,陜西扶風人,館員,從事檔案館信息化研究;王學鋒(1983-),男,山西清徐人,編輯,從事新聞宣傳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