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擺脫貧困首要并不是擺脫物質的貧困,而是擺脫意識和思路的貧困。近年來,湘東區突出“扶志、扶智、扶勤、扶德”重點,以“九大工程”為抓手,強力推進“精神扶貧”工作,幫助貧困群眾樹立戰勝困難、擺脫困境的信心和斗志,激發貧困戶的脫貧主動性,實現貧困群眾思想觀念大轉變、行為習慣大改善、文明程度大提升,為脫貧攻堅提供可靠思想保證、強大內生動力和良好社會環境。
一、扶貧先扶志,筑牢“想脫貧”的根基
1.開展感恩奮進主題活動。思想是行動的先導,只有“思想脫貧”才能真正脫貧。湘東區把幫助貧困群眾擯棄“等靠要”思想作為重點任務,結合實際組建宣講小分隊,深入全區10個鄉鎮開展巡回宣講活動,全方位提升群眾對政策的知曉率,進一步振奮人心,激發群眾脫貧志氣。圍繞決勝脫貧攻堅,共享全面小康,以“感恩奮進”為主題,以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為平臺,以百姓大宣講為載體,開展“感恩奮進”脫貧攻堅專題百姓大宣講活動。采用農村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集中宣講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扶貧工作的重要論述、黨和國家的脫貧攻堅方針政策、脫貧致富典型經驗典型人物、脫貧攻堅中社會各界各行各業中涌現的先進事跡等。創新編排脫貧攻堅文藝節目,將脫貧致富典型的故事編排成節目《“領頭羊”陳志群》、小品《懶漢脫貧》、三句半《精準扶貧異彩紛呈》等,在國家扶貧日、感恩奮進大宣講等進行了演出;與湘東區皮影戲藝術團聯合制作了皮影戲《甜蜜的事業》,講述了白竺鄉長坑村貧困戶童汝兵的致富故事,在10個鄉鎮進行巡回演出,由致富典型現身講述脫貧事跡,加大扶志力度,大力推進精神脫貧。
2.強化脫貧攻堅典型示范。選樹一批立足自身實現脫貧的奮進典型和帶動他人共同脫貧的奉獻典型,用榜樣力量激發貧困群眾脫貧信心和斗志,營造“比學趕超”的濃厚氛圍。開展脫貧攻堅獎評選表彰活動,加大對貧困群眾脫貧典型表彰力度。制作扶貧公益廣告,宣傳榜樣力量。宣傳脫貧致富先進典型,總結推廣脫貧致富成功經驗,鼓勵各地開展脫貧家庭星級評定,發布脫貧光榮榜,用身邊人身邊事教育引導身邊人,讓貧困群眾學有榜樣、干有方向。鼓勵各志愿者團隊開展志愿活動,上門上戶宣傳,進一步形成自力更生、脫貧光榮的鮮明導向。樹立脫貧對象典型。2019年,湘東區建檔立卡貧困戶蘭海軍因積極應對突發事件,榮獲江西省第二批“及時獎勵”個人二等獎,并于同年榮獲 “中國好人”稱號。
二、扶貧必扶智,提升“能脫貧”的素質
1.筑牢教育扶貧。進一步提高對義務教育基礎性、重要性的認識,切實加大控輟保學力度,全面落實貧困家庭學生資助政策,確保貧困家庭子女接受義務教育。嚴格執行義務教育扶貧資助政策,落實學校校長和鄉鎮屬地“雙負責”制,確保貧困家庭孩子都能接受公平有質量的義務教育。在各村中小學校開展好習慣、好行為養成教育,帶動學生家長共同轉變觀念習慣。積極引導貧困家庭“兩后生”參加職業教育,增強轉移就業創業的職業能力和綜合素質。制定下發并了《關于印發各鎮各部門控輟保學工作責任的通知》《湘東區各部門聯控聯保機制方案》等一系列方案制度,采用當地學校送教上門和特殊教育學校送教到家的方式解決了6名因病因殘就學困難學生的受教育問題。截至目前,全區未出現因貧輟學學生。2019年,累計落實學前教育、義務教育、普通高中教育、職業教育、高等教育階段建檔立卡學生資助政策2818人次。全力加強貧困地區教師隊伍建設,選派75名教師到邊遠地區山區鄉鎮支教。積極落實貧困地區鄉村教師待遇:湘東區最艱苦邊遠山區廣寒寨鄉、白竺鄉、東橋鎮教師特殊津貼每人每月500元;艱苦邊遠山區排上鎮每人每月300元;其他平原鄉鎮邊遠學校每人每月130元。
2.加強勞動技能培訓。圍繞貧困群眾發展產業和務工需要,大力開發扶貧崗位,興辦“扶貧車間”,促進轉移就業。根據地區企業用工崗位需求,有針對性開展貧困家庭勞動力農業實用技術和就業技能培訓,實現人崗對接,確保每一個有培訓意愿的建檔立卡貧困勞動力應培盡培,增強他們脫貧致富的本領。采取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培訓方式,強化信息技術支持指導,使貧困群眾實現科學生產、增產增收。組織貧困家庭勞動力參加勞動預備制培訓、崗前培訓、訂單培訓和崗位技能提升培訓,支持邊培訓邊上崗,突出培訓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將貧困群眾培育成為肯實干、懂技術、有本領的勞動者。引導帶動各類培訓機構開展貧困勞動力就業培訓。積極組織貧困勞動力參加就業技能脫貧培訓、崗位技能提升培訓,大力推行訂單式培訓、定崗培訓、定向培訓等與就業緊密聯系的培訓方式,不斷提高培訓的針對性和有效性。2019年,湘東區為390多名建檔立卡貧困勞動力進行就業技能培訓,提升了他們的就業創業技能。開發農村河道管理、森林看護、道路養護、垃圾清運等扶貧專崗473個,幫扶勞動能力較弱或因事無法外出就業的貧困勞動者就業,現已完成崗位開發407,正在開發155個,共發放崗位補貼200多萬元。
3.加強產業支撐。加強對貧困村致富帶頭人等新型職業農民和建檔立卡貧困戶的培育培訓力度,增強新型經營主體帶動作用,提高貧困群眾發展生產的組織化、規?;?、品牌化程度。深入開展科技下鄉活動,普及農業科技,強化產業扶貧科技特派員駐村指導,扎實開展實地案例培訓、田間地頭教學、產業基地學習、直面技術指導等,讓貧困群眾發展生產有一技之長,增收脫貧有科技支持。制訂了《湘東區農業產業扶貧實施方案》,鼓勵貧困戶自主發展產業,針對貧困戶從事種養制定了更高標準的補助細則,鼓勵貧困戶自主發展產業。2019年,共向貧困戶發放各種雞苗、鴨苗20550只,惠及400余戶貧困戶,補助金額達到71.59萬元。同時,大力推進產業基地帶動貧困戶增收。廣寒寨鄉的一米當鮮農場種植了1050畝綠色水稻,常年雇傭5-10戶貧困戶務工。麻山船形村通過引進大進農林公司的成林果園,學習技術進行種植20畝冰糖柚,再進行育苗培育擴大生產規模,讓貧困戶流轉土地入股并在扶貧基地務工增加貧困戶收入,帶動8戶貧困戶23人脫貧致富。
三、扶勤誡懶惰,擯棄“等靠要”的陋習
1.發揮貧困群眾主體作用。把扶勤與扶志、扶智結合起來,充分調動貧困群眾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尊重貧困群眾的首創精神和主體地位,激發貧困群眾依靠自身努力實現脫貧的內生動力。鼓勵貧困群眾向村兩委簽訂脫貧承諾書,明確脫貧責任。落實貧困群眾知情權、選擇權、管理權、監督權,引導貧困群眾自己選擇項目、實施項目、管理項目、驗收項目,參與脫貧攻堅項目全過程。鼓勵貧困戶之間或貧困戶與非貧困戶之間開展生產生活互助。鼓勵推廣扶勤誡懶積分管理模式,在全區建檔立卡貧困戶和低保戶、五保戶、殘疾戶中大力推行“同行驛站”,由第一書記、村兩委干部、駐村工作人員等組成的積分評定小組,根據服務對象現實表現,對照積分評定標準給予獎勵并發放積分卡,每月評比一次。服務對象持“同行驛站”積分卡,按照1個積分折算1元人民幣的標準和規定,在“同行驛站”兌換相應的物品。以實際行動量化積分在“同行驛站”兌換物品的方式,有效激發了貧困群眾的內生動力,提升了貧困群眾增收致富能力。湘東區還將每月評比的積分結果與道德紅黑榜結合,對做的好的進行表揚、紅榜公示、獎勵積分;對多次屢教不改的,進行黑榜公示,進行反向約束。通過“同行驛站”的激勵機制,破除部分貧困戶“等靠要”的思想。
四、扶德正風氣,濃厚“爭脫貧”的氛圍
1.提升鄉風文明水平。著力倡導移風易俗,培育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積極開展文明村鎮、文明家庭等創建活動,組織開展“好婆婆”“好媳婦”等系列評選活動。對積極參與村內公益事業、保持良好衛生習慣、營造優良文明家風等行為給予獎勵。持續開展貧困村改水、改廁等人居環境整治。發揮基層黨員干部在講文明、樹新風等方面的示范帶動作用。以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所、站)為平臺,充分發揮“學習伙伴”志愿服務隊伍的作用,采用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進行宣講,大力宣傳脫貧致富典型事跡典型人物。2019年,湘東區在全區組織“感恩奮進”脫貧攻堅專題百姓大宣講活動近20場,組織貧困戶上勵志課上百堂。
2.黨建引領深化村民自治。以建強組織、規范管理、服務基層為重點,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戰斗堡壘作用,讓農村黨員成為帶領貧困群眾脫貧致富的先鋒模范。不斷完善村規民約,發揮村民議事會、道德評議會、紅白理事會、禁毒禁賭會等村民治理機制和組織的作用,規勸制止陳規陋習,倡導科學文明生活方式。突出黨員先鋒模范作用。一是開展黨員引領創富活動。開展“黨員示范戶”、“黨員示范基地”等創建活動,扶持和鼓勵有一定發展能力的基層黨員組建合作社、產業基地和扶貧車間。據統計,全區農村黨員領辦了專業合作組織32個,建立產業示范基地23個,電商扶貧平臺6個。二是開展精準扶貧“黨員聯戶”活動。采取“一幫一”、“二幫一”就近聯系的方式,確保全區每一名建檔立卡的貧困戶至少有一名本村黨員聯系,全區聯戶黨員達6218人。聯戶黨員利用地緣、親緣優勢時刻關注貧困戶的生產、生活情況,并協助幫扶干部開展幫扶工作,發揮幫扶干部與貧困戶之間的橋梁和紐帶作用。如白竺鄉大豐村推行黨員服務群眾“30分鐘生活圈”服務機制,為貧困戶實行定點、上門、代辦3項服務。三是充分發揮駐村第一書記在脫貧攻堅戰中的中堅力量。幫助村黨支部理清發展思路,因地制宜制定幫扶措施,幫助建立、完善幫扶工作和村級工作臺帳資料。如東橋鎮中院村第一書記吳俊積極爭取幫扶項目,修建安全飲水工程、水渠標準化工程,解決了長期困擾村民的生產生活用水難題;麻山鎮蘇坊第一書記肖南萍為貧困戶代言,積極聯系買家,幫助銷售土雞和土雞蛋;白竺鄉龍臺村江元頌戶創辦黃牛養殖基地,并聯系專業人士為養殖場提供相關政策宣傳、產業信息、組織相關培訓等,為產業的發展提供堅實的服務保障;排上鎮橋頭村第一書記李龍為貧困戶出謀劃策制作咸鴨蛋,他第一個去討教整個制作工序,學會之后手把手教貧困戶,建起了他們自己的致富小作坊,把一枚枚“閑蛋”變成了“致富蛋”;下埠鎮西源村第一書記鄧宗武因地制宜,發展草莓種植產業,為貧困戶增收。
3.加強不良行為懲戒。開展高額彩禮、薄養厚葬、子女不贍養老人等摸底調查,由各鄉鎮設立專門舉報電話受理舉報,有針對性地開展專項治理,逐步建立治理長效機制。同時設立紅黑榜,通過合理方式曝光攀比跟風、環境臟亂差、爭當貧困戶等“等靠要”不良行為。深化法治建設,引導貧困群眾知法守法,不越雷池、不碰紅線。加強誠信征信監管,將有故意隱瞞個人和家庭重要信息申請建檔立卡貧困戶和社會救助、具有贍養能力卻不履行贍養義務、虛報冒領扶貧資金等行為的,列入失信人員名單,情節嚴重、影響惡劣的,通過公益訴訟等手段依法嚴厲懲治。對參與黑惡活動、黃賭毒盜和非法宗教活動且經勸阻無效的貧困人口,可取消其獲得幫扶和社會救助資格。
作者簡介:宗培,江西省扶貧辦計劃財務處。
■責任編輯:邵猷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