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石城縣是羅霄山脈集中連片特困縣、贛南等原中央蘇區全紅縣,下轄6鎮5鄉、131個行政村、1881個村民小組,總面積1581.53平方公里,總人口33.4萬。全縣有建檔立卡貧困戶12470戶49820人;有省定“十三五”貧困村29個,深度貧困村15個。近年來,石城縣按照“核心是精準、關鍵在落實、實現高質量、確保可持續”要求,下足“繡花”功夫,創新扶貧舉措,精準有效施策,探索革命老區脫貧攻堅“石城模式”,石城脫貧攻堅成為全國典范。全縣建檔立卡貧困人口由2014年的49820人下降至2019年底的486人,貧困發生率降至0.18%;所有貧困村全部退出。石城獲批退出貧困縣。創業致富帶頭人培育做法受到中央領導及國務院扶貧辦主要負責同志批示肯定,并在全國推廣。石城獲評全國脫貧攻堅組織創新獎,是江西省唯一獲此殊榮的縣。
一、實施“3+X”產業扶貧模式,增強“造血”功能
堅持把產業扶貧作為穩定脫貧的根本之策來抓,依托主導產業優勢,建立完善“3+X”產業扶貧模式(“3”指吸納貧困戶參與“煙、蓮、菜”產業增收;“X”指選擇參與特色種養產業增收),帶動貧困戶發展產業,或通過土地、資金入股與勞務用工等方式參與,實現產業扶貧全覆蓋。一是實施煙蓮菜產業扶貧。推行“政策獎補+基地示范+合作社組織+保險兜底”模式,做優煙蓮菜傳統主導產業。2019年,全縣種植白蓮9萬畝、煙葉2.55萬畝,其中貧困戶分別種植2.2萬畝、4609畝;大力推廣“蔬菜企業+合作社+貧困戶”,全縣蔬菜種植已達3.5萬畝,帶動3000余戶貧困戶增收。二是實施旅游扶貧。依托建設“全域旅游示范縣”,帶動鄉村旅游提檔升級,逐漸形成“景區帶動型”“農旅融合型”“節事民俗游型”等三大鄉村旅游扶貧模式,打造了大畬、旺龍湖、麒麟山莊等鄉村旅游點,帶動1900余戶貧困戶通過自主創辦農家樂、民俗風情表演、導游等方式增收。三是實施光伏扶貧。與蘇州協鑫新能源公司合作投資4.5億元建成60MW地面集中光伏電站;利用贛江源農發公司平臺投資3.96億元建成88個共計56.54MW村級聯村光伏電站,光伏扶貧收益資金全部劃入村集體,平均每村每年增加村集體經濟收入近12萬元。后由村集體統籌用于公益性崗位人員工資、產業發展獎勵、鄉風文明獎勵、愛心超市運營、深度貧困人群保障等支出。四是實施電商扶貧。引進阿里巴巴、京東、郵政等一線品牌電商企業,通過“電商企業+電商服務站+貧困戶”“電商企業+合作社+貧困戶”模式,幫帶3000余戶貧困群眾通過電商平臺銷售白蓮、翻秋花生等農特產品增收。
二、探索“六輪驅動”就業模式,有效拔除“窮根”
圍繞實現“就業一人、脫貧一戶”目標,通過實施技能培訓與轉移就業、“扶貧車間”就業、公益性崗位就業、能人帶動就業、“一村一品”項目帶動就業等六大項目,全面提升就業扶貧實效。一是以技能培訓引導就業。通過“春風行動”“雨露計劃”、企業送技下鄉、園區崗前技能培訓等,有針對性的開展農技、家政服務、烹飪、鞋服生產、農村電商、導游等職業培訓,提升貧困勞動力就業技能。2016年以來,全縣累計培訓1.26萬人次,有力推動貧困群眾就業增收。二是以勞務對接轉移就業。加強與沿海地區聯系溝通,完善勞務對接協作機制,累計推動貧困勞動力轉移就業達1.8萬人。建立完善縣、鄉、村三級招工信息平臺,開展多種形式的“送崗進村”“送崗入戶”活動,發放就業交通補貼,引導貧困戶充分就業。三是以“就業扶貧車間”促進就業。引導就業門檻低、工時靈活的鞋服、電子、工藝品、農產品加工企業把車間建到農村,全縣建成就業扶貧車間37個、就業扶貧基地37個,總共吸納1058名貧困勞動力就業。四是以創業致富帶頭人帶動就業。2017年3月啟動創業致富帶頭人“千人鑄造計劃”,為基層鍛造一支“不走的扶貧工作隊”。全縣已培育創業致富帶頭人1043名,每村均有6—8名創業致富帶頭人,帶動6100余戶群眾實現增收,得到了國務院扶貧辦充分肯定。五是以公益性崗位安置就業。對年齡偏大、無技能的就業困難貧困勞動力,加大政府購買服務力度,重點在鄉村開發就業扶貧專崗、農村環境整治專崗、鄉村保潔、公路養護、森林防護、河道巡防、圖書管理員、勞動保障協管等領域開發一批公益性扶貧崗位,幫助老、弱、病、殘、婦等貧困勞動力家門口就業,全縣各類公益性崗位安置貧困勞動力1103人。六是以“一村一品”項目穩定就業。由鄉鎮立足自身優勢,著力打造“一村一品”產業項目,幫扶貧困勞動力長期穩定就業,已建成14個產業基地,帶動貧困勞動力就業216人。
三、打造“四大保障”扶貧群,確保兜住“底線”
全面落實教育、健康、安居與兜底保障扶貧政策,讓所有貧困群眾都能學有所上、病有所醫、住有所居、困有所托。一是打造教育扶貧群。推行教育系統與鄉鎮雙線排查雙線管控機制,建立健全建檔立卡貧困學生信息臺賬,構建完善從學前到大學的資助全覆蓋體系,確保不漏一戶一人。設立“石城教育慈善專戶平臺”,實施特殊困難兒童兜底保學計劃,幫助支付校服費、生活費等,確保困境兒童有尊嚴地上學,杜絕了因貧輟學現象發生。籌資3000余萬元,全面推進教育信息化建設,搭建城鄉教育資源共享平臺,讓偏遠山區的學生在家門口接受優質教育。二是打造健康扶貧群。推行“3+1+X”醫療扶貧模式(“3”指縣、鄉、村三級醫生,“1”指1名幫扶干部,“X”指若干戶貧困戶),落實“救治+預防”服務;建立完善“基本醫療保險+大病保險+疾病醫療補充保險+醫療救助+救急難”五道保障線,全面推行“一站式”同步結算與“先診療、后付費”制度,貧困戶住院自付費用控制在10%以內。試點實施非貧困人口大病醫療商業補充保險,有效遏制因病致貧現象發生。三是打造住房保障群。嚴把易地搬遷對象“四線”要求,投資2.5億元建設銅鑼灣“進城進園”集中搬遷安置點,幫助552戶2538名貧困戶實現“進城夢”;鄉鎮安置解決83戶351名易地搬遷貧困戶安居問題。同時,大力實施危房改造攻堅行動,投入資金9462萬元,全面解決3682戶群眾的住房安全保障問題,其中建成農村保障房909套,解決特困群眾住房問題。四是打造民政兜底群。推進貧困線和低保線“雙線合一”, 著力打造民政兜底群。截至2020年4月,全縣有農村低保6915戶14459人,人均補差327.58元,戶均保障人數為2.09人。其中屬“建檔立卡”貧困對象有5351戶12157人,占總低保人數的84.08%;整戶保比例為35.55%,占總低保人數的43.16%,基本實現了應保盡保。
作者簡介: 陳先明,石城縣委辦公室。
■責任編輯:朱晨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