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武華 華有仁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加大易地扶貧搬遷后續扶持力度,確保穩得住、有就業、逐步能致富。近年來,于都縣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扶貧工作的重要論述,從優化就業途徑、做強支撐產業、完善政策體系、健全管理辦法、完善公共服務、樹立文明新風等6個方面入手,探索了“六有”后續扶持模式,全力做好易地扶貧搬遷“后半篇文章”。按照“三級梯度”安置模式,于都縣建成了27個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安置1512戶6508人。
一、有多元就業途徑,讓搬遷戶務工專心
樂業才能安居。按照“量體裁衣”的要求,結合搬遷戶個人特點,私人定制就業崗位,讓搬遷戶充分就業、高質量就業,實現每戶至少1人以上就業創業,每戶至少有一項穩定收入。
1.入企就業。通過公共就業服務APP、鄉村就業服務大屏幕、幫扶干部推送等信息平臺,搬遷戶可隨時隨地查詢招工信息,實現有勞動力、有就業意愿的搬遷戶,能快速找到適合自己的工作。贏家服飾、以泰電子等大型企業提供了“生手流水線”等特殊就業崗位。全縣已有388人入企就業,占勞動力12%。
2.公益就業。全縣357個村均統籌開發了10個以上公益性崗位,其中在思源社區、銀坑鎮等27個安置點開發公益性崗位122個。搬遷戶可選擇村級或安置點公益性崗位就業,有力解決了弱勞動力、半勞動力等就業困難搬遷戶20人就業。
3.靈活就業。全縣建成就業扶貧車間80個,其中有條件有需求的安置點至少配建了1個扶貧車間,共建成電子、制衣等12個,搬遷戶可靈活選擇到扶貧車間就業,既不耽誤照顧老人小孩,又不影響掙錢。目前,全縣實現68人在家門口的扶貧車間就業。
4.在家創業。鼓勵和支持有創業意愿的搬遷戶自主創業,并提供創業指導和跟蹤服務,指導有條件的16名搬遷戶開辦了電商、快播等產業,同時幫助321人做電子、服裝來料加工和剪線頭等傳統行業,不斷滿足搬遷戶創業需求。
二、有多種產業支撐,讓搬遷戶增收甜心
產業發展是易地扶貧搬遷后續發展的關鍵。于都縣立足自身基礎條件,以現代農業產業發展作為主要突破口,打造了一批有影響力、輻射度強的扶貧產業,讓搬遷戶在產業發展中穩定增收。
1.扶貧產業帶動增收。目前,全縣已形成“1+2+N”扶貧產業發展布局,建成了3.5萬畝大棚蔬菜,發展了16.1萬畝臍橙,種植了28.2萬畝油茶,建設了34.3萬平方米肉雞養殖基地等,扶貧產業遍地開花,實現了貧困村產業扶貧規?;厝采w,提供了約1.2萬個就業崗位,帶動搬遷戶就業368人。通過“反租倒包”、“五統一分”、入股分紅等形式,讓2300名搬遷戶直接參與扶貧產業發展,實現共利共贏。
2.資產分紅直接增收。全縣建設了4個聯村聯建電站,每村建設了1個30千瓦的村級電站,每村年收益5萬元左右,80%用于公益性崗位或資助失能弱能貧困戶,其中困難搬遷戶98人享受資助。
3.后扶產業持續增收。根據地理環境條件,專門為12個安置點量身打造,投入2800萬元結余資金,建設12個694畝大棚蔬菜后扶產業基地,資產歸村集體所有,收益用于安置點基礎設施維護或救助困難搬遷戶。目前,已有616戶搬遷戶收益。黃麟、嶺背等6個安置點通過流轉土地戶均安排50㎡以上菜地,讓搬遷戶在家門口有了“微田園”,實現蔬菜自給自足,降低生活成本。
三、有完善體系保障,讓搬遷戶生活放心
為防止搬遷戶因學因病等返貧致貧,于都縣筑牢低保、健康、教育、產業等政策保障網,最大限度讓搬遷戶享受政策“紅利”,切實解決他們的后顧之憂。
1.強化兜底保障。將失能弱能、重病搬遷戶,納入兜底保障體系。目前,1263人享受社會兜底政策,同時在動態摸排中,將家庭年齡結構老齡化、勞動力越來越少的搬遷戶,及時納入兜底保障體系。
2.強化教育保障。對搬遷戶子女從幼兒園到研究生,享受相應的就學補助、助學貸款、雨露計劃等教育資助,做到應補盡補,全縣已享受教育補助的搬遷戶1628人。
3.強化健康保障。實行“先診療后付費”,對住院費用和門診特殊慢性病費用給予兜底補足90%,報賬不設起付線,同時實行 “一站式”結算,只需支付補償后的個人自付部分,有效防止了搬遷戶因病致貧。
4.強化權益保障。一方面,搬遷戶可選擇城鎮新市民待遇,也可選擇享受農村政策,讓其“兩頭靠、兩頭甜”,享受最優政策。另一方面,除特殊困難群體兜底安置房外,搬遷戶擁有永久居住權,產權歸個人所有,讓其吃上一顆產權“定心丸”。
四、有規范社區管理,讓搬遷戶居住安心
為改變“重建不重管”的現象,于都縣創新社區管理模式,提升規范化管理水平,解決搬遷戶最關心、最直接的問題,實現社區健康良性運轉。
1.有完善的社區管理機構。安置人數較多的14個安置點,成立由民政部門批準的居委會,其中思源社區、上歐二期聘請物業公司參與社區管理,建立安保、保潔制度;安置人數相對較少的13個安置點,成立理事會,由所在村委會代管。
2.有充足的社區管理人員。遷出地所在鄉鎮負責對所有搬遷戶實行“一對一”常態化結對幫扶。選出樓棟管理樓長或安置點小組長,按比例配備長期保潔隊伍,確保日常保潔和日常管理服務。挑選出能力強、責任心強的搬遷戶參與社區管理。
3.有強大的基層組織。搬遷戶是黨員的,參加社區黨組織生活,參與社區管理,充分發揮黨員先鋒模范作用。在疫情期間,思源社區支部黨員帶頭保障搬遷戶的日常生活,做到一名黨員一面旗幟。
4.有積極主動的理事會。推舉威望極高、熱心辦事的“五老”,組建社區管理理事會,幫助搬遷戶解決生活中修水管等瑣碎的煩心事、操心事,確保糾紛有人管、困難有人幫。
五、有公共服務共享,讓搬遷戶辦事順心
按照“三符合、四避開、五靠近”原則,于都縣堅持以人為本,綜合考慮選址安全性、資源承載能力、公共服務能力、后續發展空間等要素,科學選擇安置點,讓搬遷戶住得順心、生活舒心。
1.共享生活便利。科學選擇在交通便利、地理位置優越的工業園或圩鎮等中心地帶安置,讓搬遷戶共享就業、就學、就醫、出行、購物等便利服務。
2.共享公共服務。在安置點完善配套幼兒園、超市、圖書閱覽室、衛生室、文體設施、商業服務網點等設施,讓搬遷戶享受均等化公共服務。
3.共享優美環境。統籌實施安置點水電路等基礎設施和生活設施,適度綠化靚化,打造環境優美的新家園,讓安置點環境美起來。
六、有文明新風引領,讓搬遷戶轉身開心
搬出來是第一步,關鍵還是要融入。于都縣以文明家庭為切入點,大力開展感恩教育、道德規范教育等,實現“身進城”到“心進城”的轉變。
1.摒棄陳規陋習,讓鄉風“好起來”。大力開展綠色殯葬改革、打擊高價彩禮、好吃懶做、薄養厚葬等鄉風文明宣傳活動,弘揚崇尚勞動、鄙視懶惰的社會風尚,帶領搬遷戶轉身變為新市民,好市民。
2.豐富文化生活,讓社區“活起來”。開展送戲進社區、跳廣場舞等文體活動,促進搬遷戶之間的溝通和交流,同時舉辦衣食住行方面的講座等,實現“身進城”到“心進城”的轉變。
3.激發內生動力,讓生活“亮起來”。開展以文明樓棟、文明家庭以及“五凈一規范”為主要內容的“五星創評"活動,營造爭當先進的濃厚氛圍,激發搬遷戶脫貧致富的內生動力。
作者簡介:張武華、華有仁,于都縣扶貧辦公室。
■責任編輯:朱晨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