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紅梅
摘要:面對突發事件,如何快速反應,第一時間詳實高效地進行報道,對新聞媒體和記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筆者認為,要做好突發事件的報道,要堅持策劃做到“三個一”,采寫做到“兩個模式”,刊播做到“兩簡化”,處理好效率與質量的關系、統籌與協同的關系、便捷與保密的關系。
關鍵詞:突發事件;報道;“三個一”
一、策劃堅持“三個一”,確保快捷準確
一套流程實現快速研判。新聞媒體要設立專門零時策劃部門,實現人員分班值守、24小時在崗,專人負責收集最新消息并重點研判。
一體運行實現高效運轉。策劃人員要對專人收集的最新消息,凡是非涉密內容,通過網絡、手機等途徑,第一時間反饋給前方記者和后期制作人員,便于采編人員及時掌握第一手資料。
一本臺賬實現可溯可查。對于策劃好的采訪報道方案,要區分類別、主題,全覆蓋建立臺賬,做好信息化留存。
二、采寫堅持“兩個模式”,確保高質高效
優化完善寫稿模式。打破部門界限、人員分工界限,集中骨干力量,發揮人員專長,在堅持一線記者采訪寫作為主的前提下,協同作業,打造高質量新聞稿件。
優化完善資料儲備模式。加強新聞報道任務預判,前瞻建立完善信息資料庫,收集整理上級政策、友鄰動態、下級底數,動態更新、云端共享,做到所需資料即用即有,全面準確。
三、刊播堅持“兩簡化”,確保合法合規
簡化三審程序。新聞報道時間為王。改變以往三審需層層簽字模式,特事特辦,對時效性特別強的新聞稿件,三審人員集中審核,經審核符合相關規定后可先行刊播。
簡化審簽流程。對需要報上級管理部門審核的稿件,要簡化審核流程,值班負責人可按照流程直接上報上級管理部門,確保新聞報道即時刊播。
四、突發事件新聞報道應把握好“三對關系”
突發新聞事件報道雖可“特事特辦”,但總體仍需重點把握好三對關系,確保精細保障、精準服務好黨的事業。
效率與質量的關系。突發新聞事件報道側重“效率優先”,但在注重“效率”的同時應兼顧“質量”,實現“忙而不亂、忙而不錯”。要全面核準、多方了解新聞信息,確保新聞真實,報道“上接天線、下接地氣”。
統籌與協同的關系。突發新聞事件報道既要各司其職,更要樹立“一盤棋”思維,整合資源、凝聚力量、抓好統籌。不但要發揮本部門的優勢,也要吸收借鑒外單位的經驗。要加強與其他新聞媒體、政府相關部門和社會團體、人民群眾的信息交流。要打破媒體各部門業務界限,組建突發新聞事件報道專項小組,根據任務不同,靈活調整專班人員結構,形成規范有序、分工合理的工作格局,同時科學合理輪崗輪休。強化補位意識,在站好崗、盡好責之時,進一步樹牢一盤棋的意識,工作中主動相互提醒補位,當好“流動的補丁”。
便捷與保密的關系。突發新聞事件下實行網絡傳輸,可有效減少紙質稿件傳遞周轉時間,提高效率,同時必須確保信息傳輸中保密、留痕、歸檔、銷毀全程安全可靠。要建立健全信息化和電子文件管理工作機制,細化突發新聞事件報道保密規定,最大可能的保障新聞報道處理迅速快捷和信息傳輸安全。
五、堅持正確輿論導向,做好深度報道
對突發事件報道,一定要堅持以正確的輿論引導人的原則,充分考慮事件的敏感性、復雜性和報道后的社會影響,能否及時、準確、全面地報道好突發事件,不僅直接影響事件本身的解決,而且關系到改革、發展、穩定的大局。因此,新聞記者要冷靜處理,幫忙不添亂,熱點不增溫,有利于大局、有利于改革、有利于發展、有利于穩定。由于突發事件突如其來、難以預料,這也對新聞從業人員素質提出了一個挑戰。首先,新聞記者要樹立高尚的職業道德。突發事件因其特殊的時效性,一旦公布于眾,可能會引起很大的反響。因此,新聞記者要恪守職業道德,用真誠的人道精神關注災難,不應惡意炒作,隨意捏造新聞。
精心策劃,做好深度報道。在重大突發事件報道中,總會出現一些先進集體和先進個人,他們身上集中體現并升華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理念,因此媒體應該運用多種手段、多種渠道,從“三貼近”入手,把輿論監督時時與關注民生結合起來,順應民意,接觸熱點,解決難點,為政府分憂,為百姓解愁,形成強大的輿論引導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