遲曉明 裴園園

摘要:地震事件因其突發性、不確定性及潛在災難風險等因素,使其社會輿論關注度較高。信息傳播的高時效、大范圍,更是增強了相關話題的關注范圍和關注程度。公眾在社交媒體平臺上的表達形成了特定涉震輿論空間,可能出現相關話題、謠言傳播、次生輿情,造成一定的社會恐慌和負面影響。及時總結地震事件網絡輿情傳播特征,準確把握公眾相關信息需求,能有效提升新聞媒體、地震行業自媒體的信息傳播能力,改善防震減災科普宣傳實效。本文以2020年2月18日山東濟南4.1級地震為例,對地震事件網絡輿情特征和公眾信息需求進行分析研究。
關鍵詞:地震事件;輿情特征;信息需求
一、“山東濟南4.1級地震”網絡輿情概述
全網檢索相關信息21萬條,其中微博占比91.84%,新聞及客戶端占比5.38%(鷹眼輿情數據)。“濟南地震”“第一次接觸地震的濟南人”“濟南又地震了”“濟南2.4級地震”等登上微博熱搜榜,輿論關注度高。輿情呈現“瞬間爆發”“持續回落”的特點,后期出現的小幅度趨勢回升,對應幾次余震。
新聞報道內容主要為“震情信息”“發生多次余震”“震感明顯”“地震局回應”“無人員傷亡”,大眾網、齊魯網、齊魯晚報網等當地網絡媒體報道較多。網友評論集中在@中國地震臺網、@中國地震臺網速報、@央視新聞、@濟南頭條大熱門,內容主要為“震感明顯”“祈禱平安”“濟南居然也會發生地震”。因后期發生多次余震,不少網友關注地震原因,評論“李四光地震預測說”,擔心“會發生大震”。
濟南長清4.1級地震發生后,網上出現“山東江蘇交界將發生大震”“飛鳥地震前兆”等信息。晚上19時,當地微信群朋友圈傳播“夜間12點有余震”“夜間2點有余震”的謠言。@人民日報、@環球網、@震長(@中國地震臺網速報微博負責人)、@魯震快訊(山東省地震局官方微博)及時發布辟謠信息“原震區再次發生4級以上地震的可能性不大”。
二、地震事件網絡輿情特征
(一)多因素影響地震事件網絡輿情聚焦式關注。地震事件因其突發性、災難風險等因素,使網絡輿情呈現“瞬間爆發”的傳播特征,而其聚焦式關注往往受多種因素影響,包括震級大小、震中地理位置、人口密度、經濟發展水平等。山東濟南屬于地震少發地區,經濟發達,人口密度大,4.1級地震對當地來說為較高震級,震感明顯,社會輿論關注度高。從2019年6月至2020年2月隨機篩選出全國各地發生的15次4.1級地震(非余震),全網相關信息量平均為0.4萬條,而“濟南4.1級地震”全網相關信息高達21萬條。根據長期涉震輿情監測數據分析,地震事件網絡輿情熱度與震級、人口密度、經濟發展水平呈正比關系,與本地區地震發生頻率成反比關系。另外,近期正值疫情防控期間,公眾居家隔離、辦公,社交媒體在線時間長,也在一定程度上會增加網絡輿情聲量。
地震事件網絡輿情的“爆發”,最先出現在當地網友的“震感描述”,以及當地媒體的新聞報道,符合新聞價值要素的接近性原則。同時,新聞媒體的聚合報道,引發更大范圍公眾對該話題的聚焦式關注,為相關輿情發展提供了客觀條件。
(二)“主題式”地震謠言反復性攻擊,具有較強潛在輿情風險。地震發生后,網友評論內容主要為“震感描述”“祈禱平安”,轉載“震情信息”。但因為地震事件不可預知、存在潛在的災難風險,社會公眾會產生焦慮恐懼心理,普遍關注“為什么發生地震”“未來會不會發生地震特別是大震”。而地震的特殊性以及目前人類對地震認識的有限性不能完全滿足人們的信息需求。因此,地震發生后,往往會出現“主題式”的話題或者是地震謠言,而且在網絡傳播中呈現反復性攻擊。《地震警示,某地》謠言,換個地名反復出現,具有較強的輿情風險,造成了社會負面影響。濟南4.1級地震發生后,網上出現了“李四光地震預測說”“飛鳥地震前兆”“山東江蘇交界有大震”“夜間12點、2點有地震”等熱議話題及地震謠言,因為疫情防控特殊時期,不少人評論“在家怕地震、出門怕病毒”。
研究發現,地震謠言的傳播與地震發生時間有關,傍晚發生地震,出現地震謠言的可能性較大。民眾會出現“晚上正常休息”與“外出避險”之間的選擇焦慮,“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的恐慌心理是網絡謠言傳播的土壤。另外,相對于微博平臺的開放性和更完善的辟謠機制,當地微信群朋友圈因其熟人社會、封閉性等傳播特點,成為謠言重災地。
三、公眾信息需求分析
@中國地震臺網速報(粉絲900余萬),是目前影響力最大的地震系統官方自微博。山東濟南4.1級地震發生后,@中國地震臺網速報共發布7條相關信息,魯震快訊共發布10余條相關信息。發布時間和頻率與網絡輿情走勢基本一致,內容包括震情信息、震中距離、防震減災科普知識、災情信息互動征集、辟謠信息等。對其轉發量、評論量、點贊量及輿情熱度時間段等數據進行分析,總結出規律:關注度瞬間爆發、持續下降;在三個數據量中,點贊量最多,其次為評論量、轉發量;粉絲互動輿論關注度高;科普宣傳效果有待改善。
(一)大眾傳播的環境監視功能,體現公眾首要的震情信息需求。無論是拉斯韋爾提出的大眾傳播基本社會功能,還是賴特改進的“四功能說”,都將“環境監視功能”放到了首要位置。環境監測是信息傳播的首要功能,只有及時監控、了解、把握自然與社會環境的變化信息,才能保證人類自己的生存與發展。地震對人類社會來說是風險極高的災害事件,需要及時準確將震情信息傳遞給公眾。震情信息不僅包括會對人類社會造成損失的大震,也包括有震感的小震,公眾只有知道真實發生了什么,才能對自身生存環境做出準確判斷。
目前,許多地震行業自媒體、新聞媒體能夠實現震情自動速報和正式測定,能及時準確為社會公眾提供震情信息。從“濟南4.1級地震”@中國地震臺網速報相關微博轉發、評論、點贊趨勢圖看,三者峰值都是速報和正式測定的震情信息。
(二)分享經歷以獲得心理安全感,公眾有信息表達需求。在多數地震事件網絡輿情中,網民評論最多的內容是“震感描述”“祈禱平安”,前者集中在當地輿論范圍、地震行業自媒體評論中,后者更多在全國輿論范圍、專業新聞機構新媒體平臺上。地震發生時,公眾會有震感、焦慮、恐慌等,通過在社交媒體上發布信息,與他人“分享”經歷,能夠在信息互動中尋找到“一致性”,通過共同話題進行趨同信息的傳播,獲得心理安全感。
在新媒體粉絲傳播模式中,信息互動是一種公眾關注度較高的方式。“濟南4.1級地震”相關微博傳播,粉絲互動內容的評論量和點贊量都是較高的。其他地震事件信息傳播也基本符合該規律。一方面,網友通過留言,進行求助,同時新聞媒體、政務微博也可以通過這種方式及時進行災情收集,為地震災害評估及救援行動提供及時的信息參考。
(三)防震減災科普信息需求。防震減災科普宣傳,是提升公眾防災減災意識和能力、減輕自然災害損失風險的重要途徑。地震發生后,因熱點事件的聚焦式關注,公眾在心理上會增強地震災害風險意識,更容易接受防震減災科普知識,特別是對逃生指南等安全教育的信息需求會上升。因此,地震事件發生后,新聞媒體及行業政務自媒體在做好震情信息發布的同時,還要進行相關科普內容的傳播。在濟南4.1級地震事件中,@中國地震臺網速報等發布了“山東地震歷史情況”“科學避震”相關信息。目前的防震減災科普內容多為視頻、文字模式,單向傳播導致信息的到達率和閱讀率較低。因此,需要增加互動,創新宣傳方式,提高防震減災科普實效。
(四)權威發布辟謠信息需求。在現實生活中,公眾很少去證實自己從他處那里得來的信息。“社會生活建立在信任和委托他人去核實的基礎上”。當地震謠言出現后,會給民眾帶來選擇焦慮,嚴重的可能會造成社會恐慌。2010年2月,一條“地震謠言”造成山西太原、晉中、長治、晉城、呂梁、陽泉六地幾十個縣市的人們紛紛走出家門,在寒風中等待地震的來臨。其社會危害不容忽視,“網絡不是法外之地”,專業權威機構的辟謠信息發布,是網絡謠言綜合治理的重要環節。地震行業相關部門需及時發現謠言,并進行信息鑒別、權威發布,幫助公眾識別不實信息,維護正常社會安全秩序。
四、結語
震情信息是公眾的首要信息需求,新聞媒體及地震行業自媒體的震情自動速報和正式測定,目前能夠滿足公眾信息需求。同時,還需在震情信息發布的準確性、時效性上進一步提升。要重視涉震輿情監測及網絡謠言綜合治理。借震后輿情熱點,積極主動做好防震減災科普宣傳,創新傳播形式、方法,改善信息發布和科普宣傳實效,增強社會公眾的風險意識和防災防災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