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麥家陪你讀書

“我并不怕犯錯,搞不好會在其中一條冤枉路上找到人生的目標。”讀到這句話時,我內心瞬間被擊中。
76年過去了,毛姆的沖擊力依舊這么大。
生活也似乎沒什么變化,鉆營的人依舊左右逢源,迷茫的人依舊馬遙路遠。人們都不再熱衷于討論生活的方向,仿佛往前走,就是方向。
今天,我們要聊的這本書,就關于方向、命運和人生的意義。
這本書,就是毛姆的《刀鋒》。
《刀鋒》是毛姆晚年的作品,寫這本書時,他已經年近70歲。豐厚的生命沉淀凝結在文字上,閃閃發光。
他曾說,“我才不管其他人覺得這本書是好是壞。我終于可以一吐為快,對我而言,這才是最重要的。”他像個任性的孩子,盡情按照自己的想法來寫。
他確實一吐為快了。而且讀者也確實很買賬。
一九四四年,這本書出版后第一個月,就在美國狂銷了五十萬冊。在這把年紀還能寫出這么成功的小說,毛姆說他自己感到十分滿足。那這本讓他“感到十分滿足”的小說,究竟寫了一個怎樣的故事?
3)操縱指令解析。通過Qt的串口類QtSerialPort實現與Arduino板的串口通信。通過解析串口通信數據,獲得來自操縱面板的操作指令。
其實主題很簡單,就是——人這一生該如何度過才不算是虛度。
我們身邊有太多的人,都在追求活得正確,追求活成別人眼中的成功人士。生活里的每一步都計劃好,在達成目標的路上,一分鐘時間都不敢耽誤和浪費。時代的車輪滾滾向前,我們都怕自己是那個被甩在后面的人。
《刀鋒》的主人公拉里生活的時代是美國高速發展的時期。在那樣一個時代,大家都在拼命工作,努力賺錢。男人作為一個家庭的頂梁柱,如果不工作,整天無所事事,是要遭人議論的。拉里就是那個不工作,也不想工作的人。
他經歷了戰爭,經歷了戰友因救他而犧牲的事件后,徹底被改變。從戰場回歸到生活里的他,開始與物欲橫流的生活圈子刻意保持距離,并對物質生活充滿了懷疑。
他開始苦苦思索生活的真正意義,他希望追求精神的安寧與富足。但是在他未婚妻伊莎貝爾的價值觀里,男人天經地義就該工作賺錢,人生本來就應該努力工作、賺錢養家。而且,她從小就生活在優渥的家庭環境里,她覺得錢很重要,物質很重要,認為錢象征著權勢和社會地位,一個男人應該要為這些奮斗一生。她眼里的人生意義,在于追求物質富足,在于追求生活得體面。
一個是把物質生活看得很輕,一個是把物質生活看得很重。很明顯,這兩個相愛的年輕人三觀不同。
三觀不同,難以強融。愛情,從來不能跨越價值觀的鴻溝。但伊莎貝爾仍試圖說服拉里,希望他趕緊找個賺錢的工作,不要再“閑晃”下去。
拉里的回答也很直接:“我只是碰巧對賺錢沒興趣。”
一個人如果能做到對物質沒有了興趣和欲望,那將沒有什么能束縛他,連愛情也不能。
拉里,就是那個不被束縛的人。他不僅不工作,還和伊莎貝爾暫時分手了。
他想離開美國去巴黎,去一個沒有人認識他的地方,去尋找一個答案:“人活著到底是為了什么?人生究竟有沒有意義?”
而且,他跟伊莎貝爾約定,兩年后如果他還沒有找到答案,兩人就解除婚約。伊莎貝爾同意了。
拉里在巴黎的兩年時間里,住得簡單,吃得簡單,遠離了虛浮的社交生活,學習了拉丁文、希臘文,而且還在巴黎大學聽了很多課。他過得很自在,但他仍然沒有找到那個想找的答案,而且并不準備停下來。
兩年之約到期的時候,伊莎貝爾恰好來到巴黎。當她得知拉里仍不愿停下來的時候,她說:“拉里,做個好樣的人,做一個男人應做的事情……拉里,你要是愛我的話,你就不會為了一個夢想而拋棄我。”
生活中,我們常常打著愛的旗號,去要求另一個人。甚至希望以愛的名義,“綁架”另一個人。但拉里不是那個輕易就能被“綁架”的人,他不為所動。他的堅定意志和信念比磐石都要硬。他和伊莎貝爾徹底分手了。
后來,伊莎貝爾嫁了人,過著她習慣的富足生活,流連于社交宴會的名利場,如愿地做著她想做的貴婦人。
而拉里,依然不停在追尋。
他一路流浪,打工,思考,學習,沉到生活的最底部,看大千的世界,結交各色的人。他甚至離開歐洲,去了東方的印度和中國,希望在那里尋找到他想要的答案。
他始終按照自己喜歡的方式在生活。
多年后,伊莎貝爾經歷了丈夫的破產,經歷了生活的一貧如洗,再后來又峰回路轉得到舅舅的一筆遺產,重回舊日的奢華生活。而拉里,在追尋了那么久之后,他決定放下那個“我”字。把自己的財產散去,重新回到美國,以自由之身投身于最樸實的生活,做一個卡車司機、出租車司機。像一滴水一樣融入茫茫大海,“接受形形式式的生活,不管它是怎樣憂傷痛苦”。
“刀鋒”這個詞出自印度教圣典《迦托·奧義書》。“剃刀邊緣無比鋒利,欲通過者無不艱辛;是故智者常言,救贖之道難行。”
毛姆寫《刀鋒》這本書,其實就是在借拉里之口向生命追問:人究竟是為什么活著?人生的意義又是什么?
他甚至還在這本書里用了自己的真名,小說中那個講故事的“我”、那個作家就叫“毛姆”。這本書源于毛姆和友人的親身經歷,具有強烈的自傳色彩。
毛姆對東方文化一直很感興趣,他本人就到過中國和印度,他精準洞察到西方社會中的精神危機,并試圖在東方文化中尋找答案。《刀鋒》的魅力不只停留在文學層面,還在于它從哲學層面對終極價值問題的思考與探討。
毛姆把自己對世界和人生的思考都傾入了這本書中。拉里對人生意義的追尋,其實也是毛姆的追尋。但在如今快節奏的生活下,大家其實都不愿思考生活的意義了。不僅不愿思考,甚至有時還覺得矯情。
尼采說:“一個人知道自己為什么而活,就可以忍受任何一種生活。”
如果你還不知道為何而活,如果你對眼下的生活不滿,卻又不知如何忍受。也許,《刀鋒》能帶給你思考。
經典的小說,總能超越時間,讓人聯想到當下。如果你心存困惑,在生活里找不到出口,那不如翻開書,讀一讀毛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