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琳
美國研究內向性格的專家馬蒂·奧爾森·蘭妮在《內向孩子的潛在優勢》一書中提到:內向是一種與生俱來的氣質,由一個人的基因決定。它也是一種內心不喜歡人多、嘈雜環境的性格特征。
哈佛大學的研究曾發現:內向的人大腦中的前額葉部分灰色物質更厚、更大。這一區域與抽象思維和做決定相關,所以內向的人思慮更多,考慮周全了才做決定。也就是說,內向的孩子并不是不喜歡和人交往互動,只是對于外界刺激,他們表現得更謹慎、更穩重,看上去反應好像總是慢半拍。其實只是慢熱一點,并不是壞事。
內向的人有自己的社交優勢,例如與他人合作關系更融洽,與人交往時注意力更集中,更善于傾聽,更有責任心,友誼更長久。很多內向人士是很有“定力”的,我們要接納孩子,認可他們的性格,幫助孩子做自己,而不是要他們變得外向。
我認為很多父母糾結的可能不是內向外向,而是孩子自信不自信。對于內向的孩子,要增強他社交上的自信心,我們可以把家當作演練場,用一些游戲來鍛煉相關技能。從我們的影響和鼓勵開始,再邀請周圍人參與進來,幫孩子慢慢打開社交圈。有三個游戲可以幫助孩子提升自信。
傳花游戲利用傳花游戲練習一對一交談。我們小時候都玩過擊鼓傳花的游戲,這個傳花游戲就是省去擊鼓這一步,而且是兩個人之間傳。游戲中談一個或多個話題,教給內向孩子如何不冷場,和人相處時有話說。
最近我和女兒一起玩了這個游戲,我們面對面坐著,我手里拿個娃娃,一邊遞給女兒一邊提問:“你喜歡小豆豆(一本童書里的主人公)嗎?”然后把娃娃遞給她。如果女兒只是簡單回答“ 喜歡”,那么娃娃只能停在她手里,不能遞給我。但如果她說:“喜歡,小豆豆很可愛,也很勇敢。我喜歡她幫助泰明爬樹的故事。”那么她就可以把娃娃再給我。這個游戲的要點是,一方提出問題,另一方要回答得具體、深入,能給提問的人一些由頭繼續提問,讓交談繼續下去。
這個游戲很簡單,孩子也能很快掌握游戲規則,不過還是有幾個點需要注意:剛開始玩的時候,孩子容易卡殼,不知如何接話,這時我們要啟發孩子,例如給孩子一些繼續說下去的提示等;多使用一些鼓勵的話語,讓孩子有說下去的興趣;鼓勵他們多開啟一些話題;把這個游戲的意義運用到生活中。跟孩子玩多了以后,孩子就很熟練掌握游戲了,可以就生活小事提示孩子一些對話場景。
贊美游戲通過贊美游戲尋找他人身上的亮點。內向的孩子善于觀察、分析,我們不妨利用這個優勢,讓孩子主動尋找他人的亮點,并贊美他人。一家人可以圍坐在一起做這個游戲,每個人說出挨著自己的人身上的優點,或者做過的值得表揚的事。
比如讓孩子找到爸爸身上的亮點并進行表達:“今天下大雨,爸爸先送我去幼兒園,又趕去上班,爸爸很辛苦。”然后看看身邊的媽媽,說:“媽媽樂于助人,今天我回家在樓下碰到鄰居劉奶奶, 她說媽媽幫她買了藥。” 然后輪到爸爸媽媽找孩子身上的亮點:“寶寶說話很算數, 今天早上說要自己疊衣服, 放學回來就把衣服疊好收好了。承諾過的事就負責到底,非常好!”
可以看到,贊美游戲不僅鼓勵孩子發現家人身上的優點,還讓家庭氣氛更融洽,增進了家人之間的關系。除了關注家庭成員,還可以讓孩子多觀察其他人的優點。贊美他人可以訓練孩子學會關注他人的優點,這就具備了一個社交優勢,就是贏得他人的好感。因為任何人都希望有人關注自己。善意地關注他人,就會變得受歡迎,擁有更多朋友。
做客游戲邀請他人做客讓孩子掌握社交主動權。內向的孩子去別人家做客或許放不開,但邀請其他孩子來自己家玩,就有了主場優勢,孩子會更積極主動。
一開始不要一次邀請很多孩子來家里,內向的孩子更喜歡一對一的交往,每次邀請一個孩子就好。在自己家里,內向的孩子對環境更熟悉,可以放松地和小朋友玩起來。可以和孩子一起提前準備好要玩的游戲,會讓孩子覺得踏實,招待客人時更從容。如果孩子小,還不會待客,大人可以參與進來,帶著孩子們一起下棋,玩桌游等等,有家長陪著,內向的孩子就更有安全感,更放得開了。
如果是孩子們自己玩,大人就最好不要干預孩子之間的游戲。讓孩子當好小主人,學著如何跟客人互動,如何照顧好客人。就算最后孩子們各玩各的,也不必擔心。等到送走客人,我們可以跟孩子聊聊,讓他講講今天玩得怎么樣,喜不喜歡那個小客人,小客人身上有什么優點值得學習,下次打算邀請什么樣的小伙伴等。
要注意的是,內向的孩子容易在與人交往中感到刺激過度,可能容易累,需要一些獨處來恢復精力。如果孩子中途到一個角落做自己喜歡的事,我們要允許。另外,每次游戲時間不要太長,社交活動不要安排太頻繁,讓孩子有時間在家休息,給自己充電。
生活中我們言傳身教給孩子做榜樣也是個好辦法。例如串親戚,或者和三五個好友一起郊游,把我們是如何參加社交活動的方式自然而然地展示給孩子看,孩子會在模仿中慢慢變得開朗。性格內向不是缺點,只不過成長過程中需要我們更多耐心,更多溝通。給敏感內向的孩子足夠多的安全感,讓孩子慢慢發揮出自己的優勢,他們終會成為自信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