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軍
青少年棋手參加比賽時水平發揮容易受到外界的影響和干擾,狀態好的時候如有神助,狀態低迷的時候實力大打折扣,總體來說發揮不是很穩定,存在較大的變數。特別是在情緒控制方面,大多數小棋手在參加比賽時,棋局輸贏和形勢好壞都能從外表看出來,并且往往棋手的年齡越小,這種狀況表現得愈發明顯。
我見到過不少家長,明明是陪伴孩子參加比賽,不要說賽程當中給孩子提供指導和幫助,個別家長連自己的情緒狀態都控制不好,直接變成孩子比賽成績“即時播報”的睛雨表。如此一來,不僅是自己,連帶周邊人的情緒都會受到影響,使孩子參賽接受鍛煉的初衷大打折扣。
其實,處于業余水平階段的青少年選手,參加比賽時輸贏真的不是那么重要,更重要的是通過參加比賽得到鍛煉,收獲成長。輸棋更不是一件壞事,拋開棋藝內容不說,單憑小棋手通過下棋學會面對并接受不如意的結果來講,就是一種很好的情緒管理訓練。小棋手參加比賽的鍛煉價值應該在很多方面得以體現,例如獨立戰斗的精神、能夠從容承受各種結果的心態、自律的生活安排、有序的時間分配等等。如果將參加比賽的體驗簡單與成績掛鉤,那么冠軍只有一個,豈不是眾多參賽者都會無功而返?
養育孩子的過程中,家長都希望能竭盡所能為孩子提供最好的教育機會和快樂的成長體驗,一方面明白讓孩子適當吃一點苦遭遇一點挫折不是什么壞事,另一方面又期待著一切順風順水,根本沒有做好迎接困難和挑戰的心理準備。于是,一旦現實情況與圓滿預期有差距的時候,家長心理上就有些接受不了,特別是對于孩子出現的失誤,很容易把問題無限放大,繼而對孩子失去信心。
俗話說“吃一塹長一智”,走路摔倒了不可怕,摔倒之后不知道如何爬起來,才真正是一件糟糕的事情。同理,孩子遇到難題出現錯誤是一件再平常不過的事情,但是如何在以后避免出現同樣的錯誤,才是孩子成長道路上需要學會的事情。對于孩子偶然出現的失誤,家長一定要學會全面客觀地看待,不能一點小事就上綱上線到“你什么事情也做不好!”“你怎么總是出錯,沒希望了!”的程度。
當然,棋手參加比賽拼的就是勝負,搏的就是成績。輕描淡寫說什么“勝固欣然,敗亦可喜”談何容易,比賽成績的確是評判平時訓練成果和棋手臨場發揮最直接的反映。不過,對于青少年棋手參加比賽的價值,我們必須用一種更客觀的眼光來評判,從更廣闊的角度來思考,千萬不能簡單化判定誰輸誰贏。
贏棋輸棋都正常,小棋手最初遇到輸棋流幾滴眼淚也是正常的情緒表達方式。當孩子對局的結果低于預期的時候,也就是他們面臨挫折考驗的時候,這時無論是家長還是他們身邊的其他成年人,都應該采取信任和鼓勵的態度,充分肯定孩子已經取得的進步,并傳達給孩子這樣的信息——你能行!下一次一定會做得更好!
挫折會迎刃而解,應該讓孩子建立無論對局結果如何都能欣然承受的心理狀態,要讓他們懂得,只要盡到了自己最大的努力,就是最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