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永
持續了兩個月有余的中印邊界沖突,在多種因素的影響下近日呈現出復雜的局面,印方政府支持下的民族主義抬頭,中印之間在政治、經濟和軍事方面的關系均面臨考驗。但細察這場沖突相關的元素,會發現其中有一些“表里不一”的特點。
從表面上看,6月30日中印第三次軍長級會談結束后,事態不僅沒有向好的方向發展,還有升級的趨勢。先是印官方“帶節奏”排斥中國產品,包括禁止在該國使用TikTok、微信、UC瀏覽器等59款中國手機App;接著印總理莫迪突訪沖突區域,并發表了指向性明顯的講話,被認為在為這場沖突中火上澆油。
印方最新的動作,據其高級別官員稱,是印度決定不加入任何由中國主導的貿易協定,包括被相關方寄予厚望、且對印度加入有所期待的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
而在軍事上,印方向中印邊境的達拉克地區大量增兵,并部署了很多先進的武器,包括近期從俄羅斯和法國購進的武器,比如米格29、幻影2000、阿帕奇、T-90坦克,以及印度國產的“阿卡什”防空導彈系統。印方聲稱要與中方“打持久戰”。
總體上看,這是一種“傷人一千,自損八百”的行為,且誰受損更多還不好說。比如,印度封禁中國App導致后者損失巨大,但也因此讓當地民眾失去了在這些企業就業的機會。在這次事件中損失巨大的字節跳動,在印度雇傭了超過2000位本土員工。
來自中國的投資也會對印度敬而遠之。一份統計報告顯示,在印度30家獨角獸公司中,有18家獲得了中國公司的投資。
在疫情造成經濟增長乏力的大背景下,這些來自中國公司的就業機會和投資,對印度的經濟復蘇不說不可或缺,也是非常重要。而投資和消費疲軟造成的經濟不振,可能會比邊界沖突給印度帶來更為深遠的影響。也就是說,莫迪可能靠民族主義贏得民眾一時的支持,但如果想贏得長久的支持,還得拿經濟說話,這就需要回歸理性的軌道。
對于印度的一系列行為,中國至今保持著冷靜與克制,但中國事實上也有反制的權利,由此可能對印度造成的影響,莫迪也應該心知肚明。
此外,印度在軍事上還要面臨“第二戰場”——老對手巴基斯坦。巴軍方宣布,7月5日,在盧卡河沿岸尼科爾地區的控制線附近,印度軍隊違反停火規定開火,巴軍做出了回應。
種種因素都表明,中印邊界爭端在表面上鬧鬧哄哄甚至走向升級的背后,正在滲入更多的、也更有決定性的理性和利益考量?!队《葧r報》7月6日援引政府消息人士的話說,中國軍隊從加勒萬河谷對峙地區至少向后撤了1公里,印軍也后撤了相應距離,雙方建立了一段緩沖區。

越過中印邊境實控線進入中國的印度士兵。視頻截圖/CCT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