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麗蓉
我的童年是在五峰灣潭鎮龍橋村的外婆家度過的。小青瓦、花格窗、飛檐斗拱、板壁屋,從山腳到山腰,一座座錯落有致的土家吊腳樓,都散發著土家族人民質樸的生活氣息。
在山間小路自由地奔跑,在村口的龍橋小學窗外聽哥哥姐姐們讀書,二舅舅吹的竹笛曲《在那桃花盛開的地方》常在山里回蕩;和小姨一邊種菜一邊唱山歌“一畦喲苦苦菜,又綠又綠好新鮮呢”就是我的音樂啟蒙。
我最開心的當屬晚上吃了外婆做的噴香的金豆燉洋芋后,外公給我們講《杜老幺》的故事,故事里的窮八代、皮鞋匠、狀元郎、繡花小姐都深深地吸引了我,我常讓外公一遍又一遍地講給我聽。印象中,外公語氣永遠是那么不急不躁,娓娓道來,口講干(渴)了,就用大搪瓷杯“咕咚咕咚”喝水;外公只要講到高興處,總會笑瞇著捻著胡子停頓一下,每當我追問他“然后呢”,外公總是哈哈一笑,接著說“然后啊”。以至于很多年后,只要別人說“然后啊”,我就特別開心,好像總有好事發生一樣。
離外婆家30分鐘車程不到,就是茶園古村。五峰種茶、采茶歷史悠久,能以茶命名的村落卻只有這一個。茶園村一直流傳著一個神奇的傳說,該地黃巖上曾有3株粗大茶樹,枝繁葉茂,須攀梯采茶。3棵大茶樹年年落果,果實落地生長,漸成一片茶園,故此美譽為“茶園村”。
茶園村采茶很講究,一般以采摘清明前后的芽茶為主,這個時節的茶不僅茶型優美飽滿,色澤新綠不陳,茶香濃而不厚,味道回甘而悠長。
我對小時候摘茶的記憶不很清晰,主要還是對跟著爸媽走親戚時喝茶的印象很深。那時的茶就是一個字“香”,究竟是哪一種香,當時也說不清道不明,后來才知道頂級綠茶是板栗香,難道我們小時候就運氣這么好?
無論去哪里,我最愛去的當然還是外婆家里,因為在這里我們最自由快樂。俗話講“外甥皇帝,娘舅知縣”。外婆外公,舅舅舅媽,姨爹姨媽他們都是最疼我們愛我們的人。因著媽媽有六個姊妹兄弟,到了我們孫輩,就有了十二三個孩子,我們一起長大,那時候大的拉著小的,小的跟著大的,家里真是熱鬧非凡,我們一起玩龍燈、踩高蹺、抓螃蟹,刮土豆也要比賽,個個都很勤快,身體也結實。偶爾貪玩或者犯了錯,外婆他們從來不會打罵我們,只是教育我們要做誠實的人,要做守規矩的人。
現在的外婆家早已是四世同堂了,每年寒暑假,我們都要帶著孩子們回去,讓孩子們陪老太太說說話、唱唱歌,外婆家門前院后又熱鬧了起來,用小板凳滑冰、跳竹竿操、騎自行車、河里玩水、地里摘獼猴桃……時間過得真快,再過些年,就要五世同堂,外婆的家真是滋養了一代一代兒孫啊。
如果談起敬仰的話,外婆家堂屋神龕上供著的“天地君親師”五個大字,早已經深深地刻在我們的腦海里,舉頭三尺有神明,是我們心中的法度,凡事講良心也是心里一桿秤。有人說,天地君親師是生命五大根,也是五大福氣。這大概就是我每次想到外婆家總覺得能量滿滿的原因。
假設要說美學來自生活的話,舅舅家廂房板壁上貼了好多年的“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的風景圖,則一直陪伴我到現在愛養花愛護花,總是向往自然隨性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