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麗娜
兒童是什么樣子的?兒童認知和行為的變化,傳達出了哪些發展信號?如何不用成人的思維和視角解讀兒童的行為?
要回應這幾類問題,需要具備一定的兒童發展知識。由于現實中并非每位兒童工作者都有相應的學習背景。因此成為一名兒童工作者, 意味著除了接受相關職業培訓外,還需要我們花費足夠的時間去構建兒童基礎知識,全面地了解兒童涉及健康、衛生、醫療、心理、教育等多個領域。
熱情意味著能夠對孩子表現出真正的興趣,對孩子們友好并能及時與他們互動。如何做到真誠或熱情呢?
使用得體的身體語言微笑、點頭、輕拍肩膀以及放松友好的面部表情和身體語言。這些身體語言會幫助我們快速拉進與兒童的距離。身體語言和語言表達一樣,需要通過訓練或重復操作,才能在恰當的時刻,更熟悉和準確地作為工作技能使用。刻意訓練的作用是即使我們在緊急的情況下,也能做出對兒童友好的行動,而不是為了訓練假裝如此。
說話聲音悅耳動聽即使是兩個月大的嬰兒,也能察覺出說話聲音中包含的積極或消極的情緒。他可能不知道發生了什么,但是他能感受到緊張的氣氛而表現出不安或害怕。所以我們與孩子交流時,要盡量保持正常的語音語調,聲音放松不帶負面情緒。
使用孩子能聽懂的方式表達兒童對語言的理解由簡單到復雜,由具象到抽象。我們需要識別孩子處于哪個發展階段,從而使用孩子能理解的語言。例如,學齡前兒童主要具有表象思維,一般使用的表達詞匯代表具體的事物,例如茶杯或書包;如果我們使用“社會或孤獨”這樣的詞匯,他們可能會覺得疑惑。
當孩子表現出對話題失去興趣,成人需要思考是否清楚、簡單、具體地說明了事情,還是一味地喋喋不休或說教呢?甚至可能因為孩子失去對話的興趣而感到生氣,強迫孩子聽我們說。
走進他們并嘗試與兒童互動當孩子感到緊張或陌生時,主動打招呼尋找話題。當我們直面兒童時,盡量與兒童保持同樣的高度,打手勢或者說話時能夠將身體向兒童傾斜。
無論兒童有怎樣的性格、家庭背景或行為表現,我們都要對他們真正地在意和關心,在內心不升起抗拒的情緒。但是接納不等于縱容孩子的所有行為,我們需要在接納的基礎上,去引導他們表現出更得體的行為。
案例:在手工坊時,兩個孩子用橡皮泥互相打鬧,老師要看到玩耍是孩子的天性,要接納孩子的表現,然后可以慢慢走到孩子身后用溫和堅定的語氣告訴他們“這節課橡皮泥是用來做手工的,不能用來打鬧。”有時候,我們可能需要重復幾次才能達到效果,但是不要著急,要慢慢來。
可以采用下面積極的行為,提升對兒童的接納:
身體前傾
更多的目光接觸
身體面對對方
輕輕地觸摸
姿勢放松
積極的面部表情和聲音
更多的聲音變化和表達
共情是需要“ 站到別人的角度看問題”或者“ 通過他人的眼睛觀察世界”。成人一定要了解兒童的感受,并以同理心回應他們,同時也要配合孩子發出的非語言暗示。
案例:當媽媽看到3歲的可可被自己的玩具絆倒了,哭著并踢了玩具幾腳。媽媽走過來說“摔倒了吧, 一定有點疼,媽媽扶你起來”。這時候,媽媽還可以幫助孩子鍛煉共情的能力。扶起可可后,媽媽可以繼續和孩子溝通,“可可被小熊絆倒了很疼吧。小熊也被碰到了,他應該也很疼。我們給小熊吹一吹吧。下次可可也一定記得玩完玩具放到你的玩具城堡里,這樣你們就都不會受傷了!”
尊重就是相信孩子有與其年齡相符的學習和行動能力。要允許孩子自己探索和行動、獨立思考并做出決定、找到問題的解決辦法并與他人溝通觀點。成人一味地替孩子做他們能做的事情,告訴他們應該怎樣思考和感受,忽視他們自己看法和剝奪他們成長和學習的機會, 這就是明顯地缺乏尊重了。
案例:在一次幼兒園的兒童安全課程上,課程的活動內容之一是制作紅綠燈,小朋友們制作的進度有快有慢,但是每個小朋友都很投入地擺弄自己的橡皮泥。不過,當家長看到有些小朋友把制做的紅綠燈舉給老師看,而自己的孩子還在揉黏土或者制作的不太“美觀”時,就開始悄悄地催促孩子,或者最后干脆自己動起手來幫孩子把黏土粘好。小朋友因為不滿意家長制作的紅綠燈而大哭。
成人要做的是在尊重孩子的基礎上提供引導和建議。而不是過多地關注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讓孩子做符合自己的“速度”和“想象”的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