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年前,有這樣一群軍人,他們發揚不怕艱難困苦、不怕流血犧牲的革命精神,取得了北疆自衛反擊戰的勝利,為后人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幾十年過去了, 無論周圍環境如何變化,其中一位戰斗參與者,卻始終堅持軍人本色,保持軍隊傳統,盡心盡力從事珍寶島精神的傳承,他——就是濰坊軍分區原副司令員馮久喜。
祖國的利益高于一切
1962年馮久喜參軍入伍,在師偵察連工作生活了5年,打下了扎實的軍事技能基礎。1967年11月,偵察連奉命奔赴虎林、饒河地區,執行反干涉任務,并隨時做好應對突發沖突的準備。
面對對岸各種挑釁,時任一排排長的馮久喜毫不畏懼,沉著應對。1968年2月19日清晨6點,馮久喜與一排12名戰士在連長韋運水的帶領下,冒著零下30多度的嚴寒,在烏蘇里江的江面上滑雪巡邏。剛剛滑出一公里時,發現6輛輪式裝甲車和1輛履帶裝甲車從遠處開來,企圖阻撓我方漁民正常捕魚作業,其中一輛裝甲車加大馬力向我巡邏分隊沖來,在這生死關頭,馮久喜迎面站立巋然不動,對方被馮久喜的氣勢所嚇倒,急剎車時幾乎撞到了馮久喜的腹部。
1968年3月中旬,偵察連接受一項重要任務,從黨員中選拔10名身強力壯的同志組成潛伏組,到七里沁島執行特殊任務。在馮久喜的主動要求下,連隊確定了由副連長陳紹光和馮久喜帶隊,潛伏組深夜12點到達了七里沁島西北內河岸邊,在一個漁民臨時歇腳的棚子里休整。大家動手用茅草將四面透風的墻壁堵上,點燃了準備好的汽油桶當作爐子取暖。凌晨3點,指揮所傳來指令,要求潛伏組在天亮前進入七里沁島西北地段,在距江邊40米處構筑隱蔽部。全副裝備的潛伏組成員和兩位漁民立即出發了,島上的雪深 1 米多,大家冒著西北風奮力前行,到達后就地取材,掘開沉積的雪層,很快就把隱蔽部構筑完畢,并將電話接通,保證隨時與上級聯絡。
潛伏組每天兩次去江上砸冰捕魚,都是由陳紹光、馮久喜和一位班長帶領。那一年3月的虎饒地區天氣反常,風大、雪大、氣溫偏低,西北風卷起的“大煙泡” 一個接著一個,打在戰士的臉上疼痛難忍,有時風雪能把大家推得寸步難行。潛伏人員早晨和晚上在漁民歇腳的棚子里吃點指揮所送來的飯菜,中午在隱蔽部吃幾塊餅干,晚上10個人躺在用茅草鋪的地上,抱著槍休息一下就很滿足了。為使大家保持旺盛的斗志,黨小組長馮久喜堅持每天召開一次黨小組會,組織學習毛主席語錄和偵察連的光榮史,用英雄事跡教育鼓舞士氣。在這樣極其艱苦的環境下,潛伏組整整堅守了7天7夜,圓滿完成了上級交給的任務。
1969年,面對越來越嚴峻的形勢,按照上級“不打無把握之仗,初戰必勝”的要求,連隊展開了戰前適應性大練兵。連隊來到大岱地域,這里到處都是高山森林和半米深的雪地,沒有一個村莊,氣溫都在零 下30多度。臨戰訓練重點是練嚴寒下的潛伏和練棒擊, 每天上午全副武裝爬山,從山下到山上往返數次,各班排比著勁,誰也不肯落后;下午和晚上練潛伏,在半米深的雪地上,根據每個人的身體大小,扒成一個 長方形的槽子,一趴就是十幾個小時,到吃飯的時候, 只能咬幾口面包,抓一把雪吃。當聽到小喇叭響聲, 需迅速拿起木棒向前沖鋒,在跑出100米后使勁往大樹干上敲打。每當回憶起這段往事,馮久喜仍印象深刻:“那時發起沖鋒的時候,兩只大腿凍得一點知覺都沒有, 自己都不知道是怎么向前跑的。”即使大年三十和年初一,戰士們也沒有停止訓練,吃的仍然是饅頭、大 米粥和小咸菜。大家以苦為樂,經過一個多月的訓練, 軍政素質有了較大的提高。
1969年3月 2日,珍寶島戰斗打響。馮久喜帶領全排戰士利用地形地物,隱蔽自己,集中火力,與戰友們一起連續打退了敵人的多次進攻,守衛了國土的安全。3月15日晚,己經被任命為副連長的馮久喜, 奉命帶領一個排登島打掃戰場。當搜到被炸的坦克面前時,戰士們在駕駛艙鐵皮柜中發現了一本俄文書籍, 封皮上有“62”兩個阿拉伯數據。看到書中的各種圖示,他認定這本書十有八九就是該坦克的全套技術資料!
回來后,他直奔軍區前線指揮部,將這套資料親手交到了前線總指揮肖全夫手中。肖全夫將軍高興地一邊讓身邊的參謀趕快找來俄語翻譯,一邊夸獎馮久喜干得漂亮。后來經過翻譯人員譯成中文,確認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T-62坦克的全套技術資料,這輛寫著 545號的T-62坦克, 至今還擺放在中國軍事博物館內。獲取坦克資料對我國紅外夜視儀、雙向穩定器、大功率柴油機等設備的研制與發展起到了一定的參考作用,不久,在中國裝甲部隊的行列中,有了我國自行研制的69式主戰坦克。經過近兩年反干涉斗爭和北疆自衛反擊戰的洗禮,馮久喜成長為一名合格的基層指揮員,他也兌現了心中的誓言:“祖國的領土一寸也不能丟。”
把珍寶島精神傳承下去
馮久喜從擔任偵察連長起,就立志要當好珍寶島精神的傳承人。1969年11月,邊境地區仍處于對峙狀態,他奉命帶領連隊再次奔赴黑龍江綏芬河地區,執行快速反潛一級戰備任務。
連隊當時駐扎在山溝里,喝的是冰雪水,住的是帳篷,戰士們每天一邊搶修戰備公路,一邊進行戰備訓練。在半年多的時間里,他帶領全連戰士風雪不誤, 每天全副武裝負重70余斤出早操,一跑就是10多里, 戰士們襯衣全都濕透了,小伙變成了白胡子老人。到達集合點還沒喘口氣,馮久喜又下令搶占山頭,白天的施工、訓練照樣進行。用他的話說:“戰備訓練不僅練的是體力、技術、戰術,最重要的是對作風的磨煉, 對意志的錘煉。”
1970年3月的一天凌晨時分,馮久喜帶領全連戰士在綏陽縣三道河地域搶占山頭,而后各班、排成戰斗隊形隱蔽。大家冒著零下30多度的嚴寒,身披白床單臥在雪地上,潛伏觀察公路上通過的各種汽車的類別、型號、數量,時間長達2個多小時。列隊講評時他問大家:“今天是什么日子?”隊列里一片肅靜。“這位同志說對了,今天是3月2日,去年的今天,我們連參加珍寶島自衛反擊戰,保衛了祖國領土的完整, 有4名同志獻出了寶貴的生命。今天的演習就是用實際行動紀念戰斗勝利一周年,緬懷學習英雄,發揚珍寶島精神。”馮久喜就是用這種方式,不斷推動著連隊軍事訓練和戰備工作。
1972年初,馮久喜組織全連開展了比學趕幫超的競賽活動,掀起了大練兵的熱潮。三個月后,他帶領全連在軍教導大隊向全軍干部集訓隊的各級干部進行了軍事匯報表演,受到軍首長和參訓學員的高度評價。同年,還圓滿完成了軍區情報部在偵察連進行的教學試點任務。在馮久喜的帶領下,偵察連無論執行施工任務還是其它臨時工作,都把傳承發揚珍寶島精神貫穿于連隊行政管理和作風建設的全過程。
后來馮久喜調到上級部門工作,但始終心系連隊建設,經常深入連隊研究指導工作,特別是把傳統教育作為思想政治工作的重中之重。十幾年來,每逢3月2日,他都親自到連隊舉行以授槍儀式為載體的各項紀念活動,講連史、講傳統、講英雄事跡、講珍寶島精神, 激勵官兵學英雄事跡,走英雄成長之路,做好珍寶島精神的傳承人。
1985年全師奉命奔赴老山前線輪戰,他得知消息后立即趕到偵察連給戰士們壯行,勉勵戰士們在戰斗中要發揚“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珍寶島精神,再為連隊榮譽史譜寫新的篇章。戰士們沒有辜負老連長的囑托,榮立了集體一等功,有14人榮立個人一等功, 偵察連成為和平時期全軍少有的“雙大功連”。
1999年初,師里已把珍寶島自衛反擊戰勝利紀念活動列入年度工作計劃。但由于部隊整編,二月份又接到調防命令,需要做的工作千頭萬緒,這個紀念活動能否照常進行?時任濰坊軍分區副司令員的馮久喜得知此事后,馬上與師首長協商并主動承擔了籌備工作的任務,最終“紀念珍寶島自衛反擊戰勝利30周年大會”如期舉行,并邀請了上級首長和為偵察連建設作出重要貢獻的老同志參加。老同志們講述了連隊在抗美援朝、珍寶島自衛反擊戰和老山防御作戰中英勇善戰的故事,連隊官兵們受到了一次生動的光榮傳統教育。革命精神的傳承成為偵察連軍事訓練的動力, 使連隊始終走在師(旅)基層建設的前列,不斷創造著新的業績。
珍寶島是馮久喜戰斗過的地方,多少年來他一直念念不忘,昔日戰斗的場面經常在腦海中浮現,有時候他的心飛到了虎(林)饒(河)邊防線,仿佛看到了巍巍的完達山和滾滾的烏蘇里江水。1999年7月的一天,他的愿望終于實現了。走在重登珍寶島的路上,過了一號橋,很遠就看到鮮艷的五星紅旗在島上迎風飄揚,他的心情特別激動。回到五林洞營區與邊防部隊官兵面對面座談,他從英雄烈士為捍衛祖國尊嚴流血犧牲的壯舉,講到“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珍寶島精神,再講到戰役勝利形成新的國際戰略格局的偉大意義……兩個多小時的深情講述,使邊防官兵們深受感動和震撼。
馮久喜每年都精心策劃和牽頭組織紀念活動,讓珍寶島精神源遠流長。2016年9月組織在丹東參觀抗美援朝紀念館并進行傳承主題研討會;2017年7月在雞西組織參觀二戰勝利紀念園,重登珍寶島、祭掃烈士墓, 召開兩代參戰戰友群英會;2018年7月在錦州組織參觀遼沈戰役紀念館,召開原 138 師偵察分隊參戰老兵座談會;2019年2月在老部隊參觀旅史陳列館、連隊榮譽室,參加珍寶島自衛反擊戰勝利50周年的紀念活動……身邊的戰友都深有感觸:“他是我們的主心骨,有他帶頭心里有底氣,前進有方向。”
英雄的家人也是我的親人
馮久喜崇敬英雄。多年來,他曾多次接受媒體記者采訪,也陪同《解放軍報社》《解放軍畫報社》《鳳凰衛視》記者和《白山黑水三人行》作者到訪過珍寶島,在介紹珍寶島戰斗經過的同時,不忘宣傳陳紹光、杜永春等英雄事跡。
馮久喜崇敬英雄不僅只停留在口頭上,對曾經一起并肩戰斗的戰友他一直牽掛在心。這些同志中有的體弱多病,有的患上腦血栓病坐輪椅,還有的重病不起,他都登門或到醫院看望,送上慰問品和慰問金。一等功臣于洪東病重住院期間,他趕到北京醫院探望,于洪東去世后,他專程來到大連吊唁,協助子女處理后事。多年來他先后為烈士親屬和患病的戰友捐款數萬元。
戰斗英雄杜永春近幾年記憶力減退,出現陣發性老年癡呆癥狀。馮久喜不僅平時與他女兒電話聯系, 還時常登門看望他,創造條件讓他參加一些社會活動。2014年6月陪著他參加了某邊防團建團40周年紀念活動,2017年7月邀請他參加偵察連的老兵重訪珍寶島活動,2019年2月又帶著他和參戰老兵一起在老部隊參加紀念珍寶島自衛反擊戰勝利50周年活動。活動中馮久喜細心安排杜永春的生活起居,不僅增強了他生活的信心,對身體恢復也起到很好的作用。
馮久喜始終把英雄的家人當作自己的親人。早在1995年春天,他與戰斗英雄周登國就一起專程前往四川宜賓市一步灘村看望過一等功臣、陳紹光烈士的母親袁幫蓮,她曾是第四屆、第五屆全國人大代表,在出席大會的時候,時任國家領導人和代表們都親切地稱呼她“陳媽媽”。幾年前老人去世,今年3月份, 馮久喜和其他幾位戰友又一次來到了這里,到達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到陳媽媽墓前祭拜,但因雨后路滑沒能成行。他面對陳媽媽墓地方向肅立三鞠躬,在場的人深受感動。當天他又去看望了陳紹光的妻子黃德群和他的親屬們。陳家三代7人參軍,兩人獻身沙場,其他幾位在部隊也多次立功受獎,為保衛祖國作出重要貢獻,當地都稱陳家是一步灘的“忠烈之家”。
對烈士于慶陽的母親,馮久喜也是時刻關心。每逢去大連探親訪友,他都專程去看望于媽媽。2017年9月沈陽軍旅研究會為于媽媽過百歲大壽,他第一時間趕到慶陽村,像親兒子一樣跟她說悄悄話,為她點煙, 并送上了拐杖和壽禮5000元。他的這一祝壽方式, 讓于媽媽百歲生日增添了樂趣,也感動了現場所有的人……
馮久喜是一個特別重感情的人,他時刻不忘在珍寶島戰斗中犧牲的戰友們。從 1999年開始,珍寶島革命烈士陵園他先后去了10多次,第一次是帶著他的弟弟和兒子;第二次是與金太龍、馬登科、呂景芳3人同行;第三次是和8名參戰的戰友;第四次又去17人,同時帶去了原總政治部副主任袁守芳上將題寫的“軍旗紅天下、英烈壯山河”和原總后勤部副政委許勝中將題寫的“北疆鑄功績、寶島垂英名”兩幅悼念條幅;2017年建軍九十周年前夕他又組織偵察連部分戰友及家屬94人重上珍寶島,祭掃英靈……
2008年初珍寶島革命烈士陵園進行擴建,馮久喜經多方奔走聯系,最終請原軍委副主席張萬年上將題寫了“珍寶島革命烈士陵園”九個大字,鐫刻在陵園進口處。與此同時他還帶頭為烈士陵園捐款上萬元, 為紀念館贈送了戰利品、各種照片資料等。珍寶島革命烈士陵園的影響越來越大,每年前來瞻仰憑吊烈士的各界群眾達到10萬人,先后被國家和省政府命名為重點烈士紀念建筑物保護單位、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和廉政教育基地。
去年他積極幫助《難忘的歲月》一書作者,原偵察連第11任連長李占元充實文章內容,為圖書再版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和保障。目前他正在協助原偵察連第15任連長李世全完成百集、20余萬字的《英雄的偵察兵》故事連載編寫,其間不顧年邁陪著采訪,不厭其煩地講述,提供各種資料和圖片。
馮久喜從普通士兵成長為戰斗英雄、軍隊師職干部,念念不忘那片曾經戰斗過的一方土地。在他的心中,讓珍寶島精神代代相傳、為后人留下寶貴精神財富是他畢生永遠不變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