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慶陽 鄧梅 信虹紅
6月6日晚,作為“姑蘇八點半”夜經濟江南小劇場的組成部分,蘇州市民間相聲社團嘻哈壹笑堂(以下簡稱“壹笑堂”)開箱預演,在“老根據地”平江歷史文化街區大儒巷鴻儒茶館試點營業。該社團負責人、青年相聲演員張解表示,盡管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園子里只能允許30%的觀眾進場,但是畢竟邁出了今年的第一步,而且售票形勢喜人,演出票被觀眾一搶而光。在13日晚上第二場的開箱預演中,壹笑堂還舉辦了一場“不插電、原生態”的相聲專場,算是對“地攤經濟”的一種呼應,回歸到相聲藝術的傳統生態。
(一)發展溯源
作為蘇州市目前最為活躍的相聲表演團隊,壹笑堂自2009年6月成立至今,打破了“相聲不過長江”的界限,秉承“打造蘇州最專業相聲劇團”的理念,一群新蘇州人兢兢業業,用心要把相聲這個曲藝門類扎根在江南這片沃土,致力推動相聲在蘇州地區的普及,在評彈、滑稽戲等實力強勁的本土曲藝形式中占得一席之地。壹笑堂成立至今,作品多次亮相央視,在全國、省、市獲獎,培育出10多位專業演職人員,每年應邀到外地舉辦專場演出10多個場次,在蘇州舉辦專場演出200余場次。
說起壹笑堂的前身,不得不提蘇州相聲大會和蘇州科技學院的學生社團——相聲秀館。當年受到北京相聲大會啟發,相聲秀館的“大春”與在蘇州工作的陜西青年相聲演員張解、蘇州公益網的“石頭”一起,在網上發起蘇州相聲大會,后來蘇州大學東吳相聲俱樂部社長“四平”也欣然加盟。幾個志同道合的年輕人聚到一起,“一心想有個場地說相聲”。幾經周折,2007年4月,蘇州相聲大會的首秀定在蘇州工業園區的一家茶餐廳內,中國曲藝家協會蘇鑫文化沙龍蘇州實踐基地負責人、蘇州市曲藝家協會代表及觀眾共計40余人觀摩演出。2008年,這幾個人又策劃組建了社團,因為演出的茶餐廳叫“名園”,于是起名叫蘇州名園相聲社,中國曲協主席姜昆先生還專門題名祝賀。后因茶餐廳一直處于虧損狀態,這個演出陣地轉移到了平江歷史文化街區大儒巷的鴻儒茶館,2009年8月正式開門迎客。最開始時每周演出1場,后來每周演出兩場。目前受到疫情影響,剛剛解凍試演,每周僅演出1場,為保持安全距離,觀眾人數受限。其間,張解在2012年組建了石大張文化工作室。2017年10月,嘻哈壹笑堂文化傳媒有限公司成立,現有演員26人。
(二)起步階段
蘇州相聲大會的演出場地轉移到平江區后,壹笑堂把蘇州相聲大會改為了平江相聲大會。2009年8月8日,平江相聲大會進行了首場演出,當時票價定為25元,為了吸引更多觀眾,還打出“三人同行,一人免費”的廣告,隨后推出了相聲劇《仨人行不行》作為第二場演出。雖然當時觀眾最少的時候全場只有4人,但每周一場的相聲專場演出,終于結束了團隊中的相聲演員長期“散兵游勇”的打游擊演出狀態,對提高團隊的品牌和信譽起到了良好的導向作用。
(三)發展成熟
2011年,壹笑堂得到了蘇州生活廣播網的關注,電臺特邀壹笑堂的兩位核心演員——石頭、大春,為其量身定做了一檔娛樂節目《965快樂大巴》,安排在晚高峰時間段播出。該節目收聽率快速攀升,得到廣大聽眾的喜愛,壹笑堂因之聲名漸起。
2012年,壹笑堂與蘇州文化藝術中心聯合舉辦了第一屆《南中國相聲大會》,此后繼續合作,開辦“嘻哈壹笑堂相聲大會”蘇藝茶社,當年9月份進駐吳江同里古鎮,開辦了“嘻哈壹笑堂同里經笥店”相聲主題茶館。
2013年,壹笑堂正式開始招收學員,目前“海字科”學員已登臺演出,有的成為頂梁柱,有的學員還回老家開設了相聲茶館。與此同時,嘻哈壹笑堂還參與了安徽衛視《超級笑星》、江西衛視《誰能逗樂喜劇明星》、江蘇綜藝《全家脫口笑》、天津衛視《群英會》等節目演出。
2014年,壹笑堂開始研究適合江南地域的表演風格,提出“蘇州人、蘇州事、蘇州情、蘇州趣”的創作指導思想,專門創作了《蘇州情調》《梔子花白蘭花》等原創作品。近幾年壹笑堂每年專場演出達二三百場次,主要演員在蘇州已具有一定的知名度。
(一)演出平臺有待拓展
壹笑堂發展至今,演員從最初的6人發展到現在的26人,成員從剛開始兼職演出逐步演變成靠園子吃飯的專業演員,群眾基礎也越來越深厚。蘇州的高校學生相聲社團每年都邀請相聲演員參與校內活動,并舉辦多屆壹笑堂冠名的校園相聲大賽。四平、張解、大春等人不僅經常擔任大賽評委,更有多人受邀成為學校相聲社團輔導員。2019年9月在蘇州市文廣旅局舉辦的公共文化服務創新大賽中,壹笑堂提交的“吳時吳聲”四個服務項目力拔頭籌,應35個社區點選到社區開辦系列講座。今年1月在蘇州科文中心舉辦的封箱演出中,劇場內700多個座位座無虛席。然而,作為一家民間相聲社團,在團隊呈現良性發展的同時,張解、大春也意識到壹笑堂尚有自身亟待突破的瓶頸:壹笑堂在全國相聲社團中規模不大,雖然有了演出的固定園子,但是平臺層次不高,與全國或者專業演員交流的機會也較少,傳播和宣傳平臺也比較窄。
(二)“粉絲經濟”亟待突圍
壹笑堂一直致力于改編傳統相聲,創作新作品,在節目創作中力圖體現蘇州情、蘇州味、蘇州人、蘇州趣。近年來改編了近百段傳統相聲,并創作了《手術奇遇》《蘇州情緣》《十九大暢想曲》等幾十段新相聲。其中《手術奇遇》入圍第七屆全國電視相聲大賽決賽,《蘇州情緣》參加了2017年全國曲藝相聲作品展演,榮獲第三屆江蘇省曲藝、小品邀請賽金獎。另外,壹笑堂在演出相聲的同時開發出“綜藝相聲”的表演形式,相聲《糊涂縣令》還參與了中央電視臺《我要上春晚》的節目錄制。壹笑堂還吸收相聲劇的表現形式,創作了《仨人行不行》《一人一夢》《吳中大狀》等數十部更加新穎的幽默相聲劇。在抓好小劇場演出的同時,在蘇州市文旅集團的支持下,壹笑堂在蘇州狀元博物館推出沉浸式喜劇《金榜題名時》,多元化、多途徑搶占市場。但是張解、大春也不諱言,壹笑堂目前發展的還是“粉絲經濟”,對本地或者新蘇州人有很高的吸引力,但是對前來旅游的游客,壹笑堂相對本地區其他曲藝形式,競爭力不高。
(三)相聲維權有待落實
經過“熏”“過”“溜”的培養,壹笑堂演員在創作演出中靈活多變,有很多作品別出心裁,但也容易被他人借用、仿效。每年壹笑堂的封箱和開箱演出,張解、大春等人都非常慎重,精心設計演出節目,力求“包袱”更加精準精妙,達到良好的演出效果。但是他們精心設計出來的一些“包袱”,一經網絡、電視傳播,往往不脛而走。比如作品《歌曲達人》中的“歌唱一生”這個段落被很多相聲界同行使用,并參加各種比賽和衛視演出,甚至獲獎。有些相聲界同行在使用壹笑堂創作的一些“包袱”時,會事先打聲招呼,提出“借用”的請求,但更多的人則是“拿來主義”,壹笑堂的相聲作品在維權方面非常困難,為此,目前壹笑堂的相聲創作會盡量按照演員進行量身打造。
(一)打造相聲界的“虎丘曲會”
“虎丘曲會”原是蘇州歷史上民間自發的昆曲集會。每年中秋之夜,文人雅士、曲詞名家、專業藝人、百姓群眾齊聚虎丘,吟詠較藝、競技演唱。作為壹笑堂的掛靠單位,姑蘇區山塘歷史文化片區也積極為打造相聲界的“虎丘曲會”做準備。為解除社團發展后顧之憂,蘇州市姑蘇區虎丘街道辦事處不僅在山塘歷史文化街區為壹笑堂免費提供辦公、排練場地,還以服務外包的形式,加大對社團的幫扶力度。
首先,在虎丘風景區籌建江蘇省相聲之家。為了讓相聲藝術扎根蘇州,讓南北藝術相互融合,在姑蘇區政府的大力支持下,2019年11月16日,全國青年曲藝工作者聯盟首家曲藝實踐基地暨江蘇省相聲之家在蘇州市虎丘山風景名勝區掛牌。中國曲協主席姜昆先生為基地揭牌并題詞“文化山塘,曲藝虎丘”。
其次,舉辦高層次相聲聯盟大會。壹笑堂在積極推進社團建設,吸納較為成熟的青年相聲演員加盟的同時,要繼續舉辦“南中國相聲大會”,適時舉辦全國相聲邀請賽,廣邀嘻哈包袱鋪、西安青曲社、長沙笑工場、南京開心茶館、武漢天樂社等民間相聲社團,與各地區相聲社團抱團取暖,共同進步。
再次,召開專門的作品研討會,對較好的原創作品精雕細琢。借助全國青年曲藝工作者聯盟曲藝實踐基地和江蘇相聲之家掛牌的契機,多創造讓壹笑堂演員與相聲大師、名家同臺演出的機會,進一步提高壹笑堂的知名度。在疫情平息后,邀請相聲名家來蘇傳經送寶,對優秀原創作品進行二度創作,同時對演員演出進行評點輔導。
(二)立足原創,推新人新作
打破“粉絲經濟”的立足點是出好作品、好演員。老一輩國家領導人陳云曾對蘇州評彈給予厚望,提出“出人、出書、走正路”的寄語。壹笑堂作為蘇州曲藝百花園中一道獨特的風景,也要抓住機遇,做好人才儲備培育工作,積極創作優秀作品。
首先要培育新人,多出新作。新面孔不僅讓人耳目一新,也能給相聲創作帶來新鮮血液。壹笑堂在這方面早有實踐,“海字科”相聲演員已經能夠獨挑大梁。壹笑堂在培養鞏固現有陣地的基礎上,要具有人才興社的戰略和眼光,要引進、培育新人,避免陷入年齡老化、節目乏善可陳的窘境。
其次要苦練技藝,創新演出形式。相聲作為一門口口相傳的藝術形式,在永遠保持對觀眾的敬重與熱情的同時,要努力讓相聲創作“接地氣”“抓人氣”“振士氣”。相聲演員要扎根人民、扎根生活,廣泛搜集豐富的素材,抓住觀眾的審美趣味進行創作,特別是要采用老百姓喜聞樂見、易于接受的演出形式。
再次要積極借助網絡,進行品牌宣傳推廣。好酒也怕巷子深,壹笑堂在苦練“內功”的同時,也要充分借助微信公眾號、微博、抖音短視頻等宣傳陣地,開展社團的品牌推廣宣傳,可以借助微電影、微視頻等其他形式,對團隊進行包裝推廣;結合2020年下半年各地巡演活動,通過“網上+網下”的演出形式,進一步提高知名度。
(三)建立健全版權保護機制
學習借鑒作家協會、流行音樂學會等維權實例,呼吁相關部門出臺相關行業、協會自律機制,對相聲作品版權問題進行保護。問題嚴重的,由各級曲藝家協會出面維權;證據確鑿、情節嚴重的,建議走司法程序。具體可以有以下舉措:
一是尊重原創,保留作者署名權。像詞曲創作一樣,在公開演出、競賽等活動中使用非原創的重要“包袱”或表演非原創作品的節目,要保留原作者署名權,用字幕等形式發布。
二是規范業內交流使用要求。相聲藝術作為語言藝術的一種,在一定范圍內的傳播是必須的。一部成熟的作品,應該為廣大觀眾所熟知、所喜愛,因此業內出臺交流規范要求很有必要。
三是在社會上進一步倡導尊重知識產權的行風。比如演員使用涉及知識版權的作品進行商業演出時,要對原創作者進行必要的經濟補償,這一點需要全社會共同努力。
明代蘇州文學家、戲曲家馮夢龍曾言:“不笑不話不成世界。”幸福美好的生活一定是離不開歡聲笑語的。張解表示,今年3月,嘻哈壹笑堂已經啟動商標注冊工作。他堅信在各級政府及文化行政部門的引導支持下,嘻哈壹笑堂一定會走出“后疫情”的困擾,根須會在江南這片沃土上越扎越深,市場之路會越走越寬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