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明俊
摘 要 在2014年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必須立足于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博大精深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根基;必須深入挖掘和闡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加快優秀民俗文化在教育中的滲透。”高中學生完成了小學初中的學業任務,已經完成了義務教育的全部課程。對于學生們來說,現階段是樹立自身價值觀的基礎時期,是加強學生對于國家認識的階段。隨著教育新課標改革的不斷推進,民俗文化在語文教學中出現的地方越來越多,出現的次數逐步增加,學生對于民俗文化的了解也不斷提升。本文筆者將淺析高中語文教學中民俗文化滲透問題以及對于這些問題的原因和對策。
關鍵詞 高中教育 語文 民俗文化 改革
中圖分類號:G633.3文獻標識碼:A
0引言
鄭飛鵬學者曾說過:“中國的教育不能成為無根之水。教育一定要學會追本溯源,將中國文化與教育不斷的融合?!?高中語文可以讓學生簡單的了解中國傳統的詩歌,小說,散文,雜文。經過系統的學習,學生可以不再簡單的追求讀懂課文,可以結合一定的文化背景進行知識理解。民俗文化展現了一個地方的政治經濟文化的背景,是一個地方的關鍵詞。通過民俗文化與高中語文教學相結合不僅可以刺激學生的學習主動性,而且可以開發趣味課堂,促進我國的教育改革。
1高中語文教學中民俗文化滲透的問題
我國教育部門高度重視高中語文教育改革,希望學生通過了解民俗文化來增強對民族的自信心。但是,不可否認,我國的教育改革還有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這些問題成為語文教學與民族文化相結合的許多障礙。
1.1教學內容零散淺隱
語文是一門從小陪伴我們成長的課程。通過學習語文,我們可以了解到拼音,漢字,古詩等等知識點。它像是一個大海,永遠無邊無際,讓我們一直探尋著它的邊際。但也正是因為它的無邊無際導致學生并不容易深入的了解它,是可以了解一些淺顯的知識點。但受教學大綱的影響,現在高中語文教學時間緊,任務重。老師在短短的課堂時間內需要讓學生積累大量的知識儲備。并且,語文知識點細碎零碎,這更需要大量的時間與精力。所以,語文教學這有文化的解讀就呈現出了淺顯的特點。比如,極具民俗色彩的《社戲》這堂課,大量的教師過度重視于講解其中的生字詞,以及作者魯迅的相關知識點,很少去給學生介紹其中老北京相關的民俗文化。這充分暴露了高中語文教學對于民俗文化講解具有淺薄甚至是忽視的缺點。
1.2理念單薄,方法機械
教學想要完全勝任高中語文教學,講師也具有一定時間的教學經驗。但是也是因為長期使用固定的教學模板,老師對于教學的創新性思維較為短缺,不能及時跟隨時代的變化發展自身的教學觀念。對于民俗文化這方面,受到客觀原因以及主觀原因的影響,許多高中教學老師自身對于民俗文化的掌握就比較單薄,對于民俗文化的了解并不深入。即使按照國家教育改革的要求,在課堂上講解民俗文化,許多老師也是按照查閱的資料,一字不落的朗誦給學生聽。這種教學方法刻板機械,不僅占用了大量的課堂時間,同時反作用的消磨了學生的上課注意力,容易出現課堂效率低下的現象。
1.3 教學形式單一
為了響應國家加強傳統文化教育的號召,許多高中要求語文老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增加民俗文化教學的比重。這總措施的初心和起點是正確的,但是實行的過程卻產生了許多問題。由于講師講課的模板以及課堂的時長要求等等條件的限制,老師對于民俗文化的傳授方法刻板,形式單一。
2高中語文教學中民俗文化滲透問題的成因
2.1 課程目標與教學目標的不協調
高中語文教學對于民俗文化的教學內容淺顯很大程度上是因為課程目標與教學目標的不協調?,F在高中教學,教學大綱要求學生掌握大量的古文常識,小說常識等等知識點。但是講師又想讓學生多學習一些民俗文化,想多花時間讓學生了解民俗文化的魅力,從而導致了與課程目標的相沖突。
2.2 學科應試觀念深重,忽視學生文化素養的發展
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高中語文教育一直呈現一種應試教育的病態趨勢。許多老師在這種模式的影響下,課程教學主要為了讓學生以良好的狀態參加考試考核。然而老師過度重視知識點的教學,反而忽視了學生文化素養以及眼界的培養。所以導致了高中民俗文化不受重視的現狀。
3高中語文教學中針對民俗文化滲透問題的對策
3.1 制訂明確教學目標,確保教學高效實施
俗話說:“磨刀不誤砍柴工?!睂W校想要民俗文化與課堂教學更好地結合,必須要求老師制定明確的教學目標,做好課前的備課工作,要求老師簡短但有效的幫助學生了解民俗文化。在這種教學目標的要求下,講師可以更好地協調好知識點與文化講解的課堂比重,不僅讓學生了解大量的知識,取得良好的課業成績,同時可以讓學生欣賞到各具特色的民俗文化,培養學生的文化素養。比如,在《邊城》這堂課的教學過程中,講師不僅要介紹錢鐘書作為作者的生平經歷,講解文章中許多的陌生詞語,還要引導學生快速的瀏覽文章以及精細的閱讀文章,通過文字幫助學生領略湘西的民俗文化。
3.2 重視實踐訓練,提升學生民俗文化素養
俗話說:“光說不練假把式。”老師對于民俗文化的教學不應該是單方面的傳輸過程。老師應該積極地開辦民俗文化進校園、民俗文化周等各種活動,舉行民俗文化知識大賽、民俗文化朗誦比賽等各種比賽,為學生提供了解民俗文化的機會,營造對于民俗文化的良好的學習氛圍。同時,也可以開展與民俗文化有關的主題班會,要求學生完成感想報告,加強實踐訓練。學生可以深入地以多種方式參加民俗文化的實踐活動,刺激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會更好地培養學生們的文化素養。
4結束語
隨著中國的發展與復興,中國的民俗文化不僅受到了中國的重視,同時也被世界所接受,吸收。最為具體的例子就是孔子學院在全世界“遍地開花”。中國作為中華民族文化的發源地,一定要傳承發揚民俗文化。在高中語文教學中加快民俗文化的滲透就是國家采取了強有力的措施。
參考文獻
[1] 王波.德育管理中滲透中國民俗文化的實踐研究[J].中國校外教育,2017(08):42-43.
[2] 李增端.淺談小學階段的傳統文化教育[J].課程教材教學研究:高中教學研究,2016(07):56-57.
[3] 徐金亨.以“禮德教育”為特色,探索學校教育操作體系[J].小學時代:教育研究,2015(08):98-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