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昌銘
偉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出生在安徽歙縣一個農民家庭。父親給他取名叫“文睿”。“睿”是聰明、智慧的意思,希望他做一個知識淵博的人。
23歲那一年,陶行知以全校第一的成績畢業于南京金陵大學文學系。在這期間,他深入學習宋代王陽明的“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的知行學說,即先有知識,才有實踐,故改名為陶知行。
1915年,他借錢去美國留學,在哥倫比亞大學跟隨美國哲學家、教育家杜威研究教育。回國后,他從事平民教育,提倡杜威的教育學說。實踐使他感到王陽明的知行學說把實踐和認識的關系弄顛倒了,而杜威那一套也不靈。他說:“杜威先生的學說,沒有提出知的母親,這位母親便是行。”他對學生說:“行動是父親,知識是兒子,創造是孫子。行是知之始,不行便不知。”1934年7月,他鄭重宣布改名為“陶行知”,表明他把實踐認作認識的源頭,強調從實踐中學習。
陶行知兩次改名,不僅說明了認識來自于實踐,更反映了他不停地追求真理的精神。我們當然不是提倡改名字,而是想讓同學懂得陶行知先生說的“人是應該有追求的,追求的目標應該是遠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