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蕊娟

張華在為動車檢修
在中國,每天有數千列動車在奔馳。一列動車組列車的機電零部件有幾萬個,通過檢修保證其安全運行是人命關天的大事。上海鐵路局動車組“診斷工程師”張華,練就了一對“順風耳”,他只要繞著動車車組車頭轉上兩圈,“聽診”車頭各部位風機的轉動有無異響,就能判斷出存在的故障。
今年43歲的張華,出生在江蘇蘇州一個工人家庭。1997年,他從蘇州鐵路機械學校畢業后,分配到上海鐵路局上海車輛段,從事客車檢修工作。
2010年3月,上海動車段高級檢修基地成立。張華被選派去青島動車組制造廠學習高級修調技術。
當時,動車檢修面臨著國外技術壁壘。“動車組高級檢修技術一定要掌握在自己手中。”除了研讀動車調試的相關資料,張華只要一有空,就跟在廠方老師傅身后學習實操。老師傅的每一個操作,他都銘記在心。
在跟班學習過程中,張華親眼目睹了電氣調試組組長為了弄懂弄通動車組檢修技術,二十天沒離開過動車組,吃住都在車上,硬是攻克了一個個檢修難關。張華深為感動,并以此為榜樣。
只要有空余時間,張華就“啃”原理書、配線圖。隨著數百張配線圖被他翻爛,上萬個節點也在他心中清晰起來。老師傅拍著他的肩膀說:“小伙子,好好干,動車事業就缺你們這樣的!”在廠短短幾個月,張華便初步掌握了CRH2型動車組三級修調試相關技術。
回到上海后,作為技術骨干,張華帶領班組成員一起學習動車組高級修調試指令。要掌握修調試指令,就必須對動車組電路了如指掌,了解相應元器件的原理,熟知信號反饋系統。但CRH2型車有9種細分車型,每種車型都有多達上百張的電氣原理圖。
為了幫助同事掌握整套圖紙,他把圖紙制成PPT課件,配備詳細注解,利用投影儀,帶著大家一張張學習、吃透,將所有的線路都了然于心。
像汽車一樣,動車組列車也要定期回到檢修基地進行“體檢”。一列標準動車組列車的機電零部件有好幾萬個,電路也有上萬條。這對調試檢修人員要求極高,一旦留下隱患,后果不堪設想。
2010年7月,當第一列動車組CRH2A-2025緩緩駛入高級檢修基地,張華作為基地第一位“調試主控”,率領組員從內而外,對動車進行著全面預檢調試。最終,他們憑借過硬的技術順利完成任務,獲得廠方的高度評價。

張華
隨著經驗的積累,很快,張華成了專治“疑難雜癥”的專家,最短可在數秒內準確診斷出動車故障。
有一次,一列高速動車組在動態調試時連續報出“231”“135”“294”故障,輔助電源裝置APU停止工作。技術人員排查了兩個小時都沒有找到故障原因。眼看就要到交車時間了,難道要換掉整個APU?在場人員心急如焚。
張華聞訊趕來,查看了監控屏,又將筆記本電腦連上故障設備。在緊張的氣氛中,張華沉著地分析故障代碼并下載相關運行數據,查看電壓、頻率等。20分鐘后,他轉身讓作業人員更換電壓傳感器。故障消失了!
張華逐漸成為上海鐵路局獨當一面的動車調試專家,但凡檢查中遇到“疑難雜癥”,大家第一個想到的就是他。張華發現問題和判斷故障不單單靠眼睛,而是有自己的一套絕活。憑借自身精湛的技能和豐富的現場經驗,他甚至可以通過身感震動、耳聽異音、鼻聞味道等技巧初步判斷部分動車設備是否正常。
在2013年全國鐵路動車組機械師職業技能大賽上,張華站上了中國高鐵機械師最高領獎臺。那次比賽中,來自全國各地的100多名最優秀的高鐵動車檢修技能高手,展開了為期四天的激烈角逐。其間,專家組故意給這些頂尖選手,設置了無動力牽引等三大項目各10個隱藏故障,每個項目都需要他們在15分鐘內把故障全部準確地找出來。不少選手撓破頭皮也只能找出五六個。張華最快,僅用12分鐘,就將那個項目的所有故障一一排查出來,震驚了在場的專家和選手。
2016年5月份,“張華勞模工作室”正式成立。上海鐵路局賦予其“解決疑難雜癥、開展科技創新、幫帶青年成才”等三大功能定位。張華一邊不斷鉆研動車調試新技術,一邊帶領工作室成員技術攻關,并編寫完成了《CRH2型動車組故障排查指南》,優化了CRH2型車三級修調試流程和工藝,使作業時間縮短30%,電力能耗年減少30余萬元。他通過言傳身教,以師帶徒的方式培養帶出了近百名第二、第三代動車檢修人才,如今許多80后、90后已成為動車檢修中堅力量。
“檢修現場再嘈雜,內心都需要保持安靜。越是精密的核心技術,越是需要專注忘我,用心去捕捉、傾聽設備的‘哭泣聲’。”張華這樣忠告新人。一次,他帶著青工宋騰飛檢修動車,走到1號車廂時停下了腳步。“你發現這節車廂有什么異常?”宋騰飛將車廂內電器設備檢查了一遍沒有發現問題。“腳下這個部位下面是司機室空調裝置,通了高壓電的空調完全沒有震動,肯定出現了故障。”當他們打開車下設備艙時,果然發現空調裝置沒有正常工作。“真神了!”宋騰飛從此成了張華的鐵桿技術粉絲。
張華說:“動車是有情感的。我喜愛在檢修中和它對話,與自己的內心對話。”在2018年發生的一起換氣裝置不工作故障中,經過車間技術和廠商專業技術人員排查,判斷為逆變器故障。拆箱發現逆變器箱內零部件出現大面積損壞,廠家建議整體更換逆變器。
張華聞訊,憑借經驗感到故障排查不夠徹底。他隨即趕到現場,與廠家溝通,詳細了解故障現象和排查過程后,又在故障車下使用專用儀器進行測量,最終發現故障的真實原因是換氣裝置本體接地,從而導致逆變器過流燒損其零部件。他當即否定了花費昂貴價格直接更換逆變器的方案,成功避免了通電驗證時再次燒損逆變器造成的經濟損失。
張華是新時代工匠,不僅具有高超的動車業務技能,更多地思考如何更科學、高效地調試,如何帶出一幫年輕人,建立一個優秀的工作團隊。張華參與并自主開發了動車組高壓系統實訓間,這樣,實作培訓就不再占用運營動車組資源,培訓學員的產出也大大提高了。他帶出的徒弟,多人在技術大比武中獲得優秀成績。
短短幾年間,張華帶領團隊成員攻堅克難,組織研究20余項動車組故障部件修復工藝、制定流程及檢驗標準,突破了國外技術封鎖;自主研制了7套動車故障部件的檢測平臺,可實現控制放大器、影視屏、人機交互設備在內的13種動車部件的修復與檢測,每年可節支降耗1000多萬元。
從小技工到頂尖動車工匠,張華完成了人生的華麗轉身。他說:“只要心里有夢,誰都可以創造奇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