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有
(太原市第二人民醫(yī)院 燒傷整形科,山西 太原)
燒傷患者中,最為常見的并發(fā)癥之一就是創(chuàng)面細菌感染,也是大面積重度燒傷患者發(fā)生死亡的關鍵因素。因患者的天然免疫屏障被破壞,使其抵抗能力下降后,創(chuàng)面和全身容易發(fā)生感染。所以,治療燒傷患者的關鍵就是如何控制感染,以此來提高燒傷患者的治愈率、存活率[1]。目前,廣譜藥物、局部抗菌藥物已經(jīng)在臨床上廣泛使用,使其創(chuàng)面菌種的分布和耐藥性均發(fā)生非常大的變化,以致于耐藥菌株和耐藥性慢慢增強[2]。因此,為降低耐藥菌株的產(chǎn)生,提高患者的治愈率、存活率,本文主要對燒傷創(chuàng)面細菌感染患者病原菌特點及藥敏進行分析。
選取的研究對象為我院2017年12月至2019年12月燒傷科收治的創(chuàng)面細菌感染患者50例,其中男性有29例,女性有21例,年齡為21~73歲,平均(62.53±3.47)歲,火焰燒傷者有23例,燙傷者有14例,電燒傷者有13例。
納入標準:(1)家屬均自愿簽訂知情同意書;(2)不伴有嚴重內(nèi)科疾病者;(3)無精神疾病者;(4)無凝血功能障礙者。
排除標準:(1)中途退出研究者;(2)伴有肝腎功能衰竭者;(3)妊娠期以及哺乳期女性;(4)伴有惡性腫瘤者。
(1)使用無菌棉拭子采集樣本,包含:創(chuàng)面分泌物、手術中取痂下壞死組織,然后放入無菌試管內(nèi)對病原菌進行鑒定、藥敏試驗;(2)每周對50例患者的創(chuàng)面進行1次采樣,重度燒傷者,采集多個部位的樣本[3];(3)采用GPI生化鑒定卡、全自動微生物分析儀分析鑒定病原菌;(4)使用K-B法進行體外藥物敏感試驗;(5)抗菌藥物敏感制片有:頭孢他啶、左氧氟沙星、環(huán)丙沙星敏感等[4];(6)結果判斷:按美國實驗室標準化研究所制定的標準進行判斷,研究所所用的質控菌株為:金黃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銅綠假單胞菌、鮑氏不動桿菌[5]。
50例患者中,共260株病原菌,金黃色葡萄球菌占比57.69%、銅綠假單胞菌占比38.46%;表皮葡萄球菌、鮑氏不動桿菌各占1.92%,部分患者有出現(xiàn)2種以上細菌混合感染情況,見表1。

表1 病原菌的分布與構成比例(n, %)
2.2.1 革蘭陰性菌
在治療的過程中,銅綠假單胞菌對亞胺培南、頭孢他啶、磺胺嘧啶銀、甲氧芐啶的敏感性最為顯著,敏感率分別為78.00%、78.00%、92.00%、83.00%;鮑氏不動桿菌對亞胺培南、阿米卡星、甲氧芐啶的敏感性最為顯著,敏感量率分別為60.00%、60.00%、80.00%,見表 2。

表2 革蘭陰性菌對抗菌藥物的敏感率(n, %)
2.2.2 革蘭陽性菌
金黃色葡萄球菌對亞胺培南、頭孢他啶、磺胺嘧啶銀、萬古霉素、甲氧芐啶的敏感性最為顯著,敏感率分別為72.67%、63.33%、76.00%、91.33%、84.00%;表皮葡萄球菌對亞胺培南、頭孢他啶、萬古霉素、甲氧芐啶的敏感性最為顯著,敏感率均為80.00%,見表3。

表3 革蘭陽性菌對抗菌藥物的敏感率(n, %)
燒傷患者中,發(fā)生創(chuàng)面感染不僅是最為嚴重的一種并發(fā)癥;同時,也是大面積重度燒傷患者死亡的原因之一,占54.4%~71.6%的死亡率。因燒傷的創(chuàng)面比較大,患者發(fā)生感染的幾率與創(chuàng)面直接暴露在環(huán)境中有著非常大的關系,從而使感染以后的病原菌,產(chǎn)生的耐藥也比較嚴重。所以,對治療燒傷患者時,需要嚴密地監(jiān)測創(chuàng)面感染分布的病原體與耐藥性,這對臨床上指導抗菌藥物的應用意義重大。根據(jù)燒傷患者的實際病情,合理、有效地給予抗菌藥物,才是快速改善患者感染癥狀、降低耐藥性發(fā)生的重要途徑之一[6]。
燒傷創(chuàng)面感染主要致病菌為金黃色葡萄球菌、銅綠假單細胞菌,目前,醫(yī)院燒傷科最多的感染菌是金黃色葡萄球菌,已超過了銅綠假單細胞菌,其主要原因與廣泛使用的碳青酶烯類等藥物有關[7]。有學者對藥物敏感性試驗得出,銅綠假單胞菌的耐藥性達到70.2%、鮑氏不動桿菌的耐藥性達到83.5%,對頭孢他啶、阿米卡星的耐藥率小于50%[8-9]。從上述研究結果中可以看出,在進行治療燒傷患者創(chuàng)面的時候,銅綠假單胞菌對大部分藥物在一定程度上均有敏感性,對亞胺培南、頭孢他啶、磺胺嘧啶銀、甲氧芐啶的敏感性最為顯著;鮑氏不動桿菌對亞胺培南、阿米卡星、甲氧芐啶的敏感性最為顯著;金黃色葡萄球菌對亞胺培南、頭孢他啶、磺胺嘧啶銀、萬古霉素、甲氧芐啶的敏感性最為顯著;表皮葡萄球菌對亞胺培南、頭孢他啶、萬古霉素、甲氧芐啶的敏感性最為顯著。所以,臨床上在治療燒傷患者的創(chuàng)面時,可以將以上這些藥物作為首選方案,且治療時,還需要加強無菌操作的訓練,注重環(huán)境,定期消毒等,將一切干擾患者治療的外在因素控制好,有利于患者康復。
綜上所述,燒傷患者存在著多種感染,且臨床上經(jīng)常使用的抗菌藥物對病原菌的敏感性偏低。因此,還需要對燒傷患者加強病原菌耐藥的檢測,指導患者正確、安全地使用藥物,促進患者的康復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