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鳳英
(安徽省阜陽市臨泉縣人民醫院,安徽 阜陽)
子宮肌瘤是婦科中一種較為常見的疾病,且在近幾年其在女性群體中的發病率也在增加[1]。在對此病的治療上,傳統開腹手術有著極其重要的應用史,為患者提供了較好的治療效果,不過其對術后并發癥等的控制不夠,從而使得患者的治療效果存在很大差異性[2]。而隨著現下微創手術的發展,使得在對此病的治療上也逐漸引入了腹腔鏡技術。因此,臨床上開始采用腹腔鏡下全子宮切除術,以減輕患者的術后癥狀,提升治療效率。本文對子宮肌瘤治療上采用腹腔鏡下全子宮切除術和開腹手術的臨床差異探析,以探討腹腔鏡下全子宮切除術應用效果。
擇取我院婦科于2017~2019年收治的400例子宮肌瘤患者,隨機分組,其中200例接受傳統開腹手術分為對照組,平均年齡(46.57±2.88)歲,平均體重(57.12±3.62)kg,200例接受腹腔鏡下全子宮切除術分為研究組,平均年齡(46.84±3.01)歲,平均體重(57.85±3.28)kg。兩組一般資料差異不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納入標準:確診為子宮肌瘤;知情并簽署本次研究意向書;子宮增大最大如孕3個半月大小。
排除標準:精神疾病;白血病;不符合本次手術指標;不同意切除子宮以及對治療不報積極希望的患者;對相關用藥過敏患者;存在嚴重盆腔等疾病患者;血液系統疾病患者。
對照組200例接受傳統開腹手術,方法:患者取平臥位,行全麻,保持生命體征的監測,醫生取橫向小切口,并逐層切開腹腔,直到子宮完成暴露,然后做動脈結扎;結扎后切除子宮,然后止血,沖洗腹腔,在做切口縫合、消毒等工作,完成子宮切除手術。
研究組200例接受腹腔鏡下全子宮切除術,方法:患者體位取平臥位,全麻后,保持生命體征的監測,手術醫師切口選取臍上10 mm左右處,放入腹腔鏡探查盆腹腔情況以確定病變位置,并在腹腔鏡的監測下避開血管進行穿孔。待穿孔完成后,即使用相關手術器械,在腹腔鏡引導下,用雙極電凝及剪刀分別凝切雙側圓韌帶,卵巢固有韌帶和輸卵管,再用單極電鉤打開膀胱返折膜,并將膀胱下推至宮頸外口水平下方,使用雙極電凝及剪刀分別凝切雙側子宮動靜脈、主韌帶,再用電鉤環切穹隆一周,經陰道取出子宮,然后在腹腔鏡下對陰道殘端進行縫合處理,止血完成后即開始沖洗盆腔,完成子宮切除手術。
兩組患者在抗生素使用上皆為術前0.5 h應用抗生素1次,術后預防性應用抗生素48 h。
對臨床效果進行對比,主要是對兩組患者出現尿痿、腹壁切口愈合不良等并發癥的統計分析以及術后排氣時間和術后卵泡刺激素水平和住院時間的比較。
將數據納入SPSS 17.0軟件中分析,計量資料比較采用t檢驗,并以(±s)表示,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并以率(%)表示,P<0.05為差異顯著,有統計學意義。
在尿痿、陰道切口愈合不良等并發癥總發生率上研究組明顯少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術后不良反應比較[n(%)]
兩組在住院時間、術后排氣時間上,研究組明顯少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在術后卵泡刺激素水平比較上,兩組差異不大,不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術后排氣時間、住院時間和術后卵泡刺激素水平比較(±s)

表2 兩組術后排氣時間、住院時間和術后卵泡刺激素水平比較(±s)
組別 例數 術后排氣時間(d)住院時間(d)
子宮肌瘤屬于臨床婦科一種較為常見的良性腫瘤,可通過全子宮的切除可以實現腫瘤的有效根除。在子宮肌瘤的治療上,手術治療得到了廣泛采用,但是由于傳統開腹手術會對患者身體造成較大的創傷,預后效果不佳,且術后會留下明顯的瘢痕,特別是此病多針對中年婦女,而中年婦女受到體型變化,普遍存在發胖現象,使得患者對該手術會產生一定程度的抵觸的同時,在術后切口恢復上也存在恢復效果不好或延后的情況,十分不利于患者的預后[3]。現下,隨著微創手術在臨床上的廣泛使用,腹腔鏡手術也逐漸成為治療子宮肌瘤的主要手術治療方法。
腹腔鏡下全子宮切除術在腹腔鏡的技術支持下,使醫生具有更為清晰的術野,提高了醫生對手術操作精確度的掌控,降低了手術難度,從而有效規范了手術操作,保證子宮的完全切除[4]。同時由于該手術出血量低,受外部因素干擾的概率較低,術后留置瘢痕短,切口較為美觀,患者可接受度普遍較高,因此該手術在臨床上很快獲取了患者的支持度[5]。據研究顯示,采用腹腔鏡手術,子宮肌瘤患者能夠獲取更好的手術指標,減輕術后并發癥的危害,并且創傷小、術后恢復快、疼痛時間短,十分值得推廣。雖然有研究表示,兩種手術的手術時間差異不大,但是在其他項的比較上可發現,由于腹腔鏡手術在術中的出血量、術后排氣時間等上有著更好表現,使得接受該手術的患者能夠得到更快、更好的預后效果,從而使得腹腔鏡手術更具有優勢[6]。另外,在臨床上發現,接受開腹手術的患者若存在體胖現象,則往往會出現切口延期愈合或愈合效果不佳的現象,十分不利于患者的預后,然而在腹腔鏡手術下,由于手術切口較小,使得患者在穿刺孔愈合上出現愈合不良情況的概率十分低,如此也可說明腹腔鏡手術更具臨床推廣價值。不過當患者存在超過3個月的子宮增大現象時,則不建議采用腹腔鏡手術方式。
本次研究顯示,采用腹腔鏡下全子宮切除術的研究組在術后無一例出現尿痿、腹壁切口愈合不良等并發癥,在住院時間和術后排氣時間上也較傳統開腹手術短,兩項數據表現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這表明腹腔鏡手術效果顯著有效,且與開腹手術相比,總體效果呈現更好。不過在術后卵泡刺激素水平的比較上,兩組患者相關水平的差異并不大,且不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而這也表明在切除子宮上,無論哪種手術都會對卵巢產生傷害,無法避免,因此在卵巢受損情況上,兩組患者并無明顯差異,因此,在某種情況下,患者可以忽略兩種手術對卵巢的影響程度。由此可知,腹腔鏡在治療該類患者上更具優勢,因此,在子宮肌瘤的手術治療上,選擇腹腔鏡下全子宮切除術不僅療效可靠,也更加安全。
綜上所述,與傳統開腹手術相比,治療子宮肌瘤采用腹腔鏡下全子宮切除術可以在獲取同等手術治療效果下,有效避免術后并發癥的發生,改善腹壁切口愈合不良情況,縮短住院時間,具有更佳的治療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