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子娜
(河北省趙縣婦幼保健院,河北 趙縣)
胎膜早破是指產婦在分娩前胎膜出現自然破裂情況,通常是由于患者遭受到細菌或病毒感染所引起[1]。此外胎膜發育不良、子宮頸功能不全亦可能導致胎膜早破的發生。在患者患病后,將可能引起患者出現感染情況,使病情嚴重化,此外還將出現陰道排稀薄液體的情況[2]。胎膜早破患者亦將可能會對其妊娠結局產生影響,并使新生兒的存活率下降。本次研究即主要分析胎膜早破對妊娠結局的影響以及其與感染的關系,現具體報告如下。
選取我院于2018年2月至2019年2月收治的胎膜早破產婦共100例,將所有患者作為此次研究觀察組,另取100例非胎膜早破產婦作為對照組。其中觀察組年齡22~37歲,平均(28.41±3.57)歲,初產婦69例,經產婦31例;對照組產婦年齡22~38歲,平均(28.69±4.04)歲,初產婦71例,經產婦29例。對比兩組產婦基本資料后可知,其組間差異不顯著(P>0.05)。所有產婦家屬均已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我院倫理委員會已批準研究開展。
兩組產婦收治入院后均進行常規護理,并給予其感染情況檢查。將產婦取膀胱截石位,并將外陰消毒,其后將窺陰器置入其陰道內,將宮頸與陰道壁暴露,并刮取產婦的陰道壁分泌物,并將三組檢查樣本送往檢查。主要檢查陰道細菌感染、細菌培養以及白帶情況。
對所有檢查樣本使用鹽水涂片法檢查白帶常規,其后使用唾液酸酶檢查法檢查陰道細菌感染情況。檢查結果為綠色或藍色則表明結果為陽性,若為黃色則為陰性。
比較兩組研究對象的檢查結果情況以及妊娠方式選擇、新生兒存活情況。其中檢查結果主要比較兩組的陰道感染率、細菌感染率情況。
將本次研究結果數據輸入SPSS 18.0軟件進行分析,卡方與(%)檢驗及表示研究中計數資料,t與(±s)檢驗及表示計量資料,P<0.05則表示兩組間差異顯著。
觀察組陰道感染率與細菌感染率遠高于對照組,兩組間差異顯著(P<0.05),詳見表 1。

表1 兩組檢查結果比較[n(%)]
觀察組剖宮產率、新生兒死亡率遠高于對照組,兩組間差異顯著(P<0.05),詳見表 2。

表2 兩組妊娠結局、新生兒存活情況比較[n(%)]
胎膜早破是一種較為常見的但對于產婦危害較大的并發癥,較為常見的發病原因即是由于患者的陰道遭受到細菌、病毒等病原微生物感染所致。此外若其自身胎膜發育不良、子宮頸功能不全、遭受創傷等均可導致胎膜早破[3]。
患病后患者將會出現陰道分泌稀薄液體的情況,并且由于陰部潮濕,而易滋生細菌并發生感染情況,最終導致產婦病情惡化,影響妊娠結局[4]。
根據本次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產婦陰道感染率、細菌感染率、新生兒死亡率以及剖宮產率均遠高于對照組產婦,兩組間差異顯著(P<0.05)。證明胎膜早破將會明顯提升患者的陰道感染率以及細菌感染率,提高產婦的剖宮產率以及新生兒的死亡率。因此需對產婦實施健康知識教育,增加其營養的補充,通過輸液治療等方法,改善其水電解質平衡情況,并使其注意休息,防止出現過度勞累的情況。注意加強對產婦的護理,保持陰部干燥與清潔。并盡早判斷患者感染情況,給予對癥治療,改善患者預后,提高新生兒存活率。
綜上所述,妊娠期間感染有較大可能引發胎膜早破,并導致剖宮產率與新生兒死亡率明顯上升,應對患者實施有效治療,改善其預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