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麗麗,劉艷青
(河北省唐山市豐潤區人民醫院,河北 唐山)
神經性偏頭痛一般包括功能性、血管神經性及緊張性等不同類型,一般是由于長時間緊張精神狀態及易生氣等導致的,頭部肌肉緊張收縮后呈現壓迫感及沉重感,且在吸煙飲酒時癥狀會加劇,主要病因為睡眠不足、煙酒無度及生活作息不規律等,臨床癥狀主要表現為頭部鈍痛、脹痛、沉重感、壓迫感或緊箍感,嚴重影響患者睡眠及生活[1]。為了分析托吡酯對神經性偏頭痛患者神經元放電及腦血流的影響,本院針對收治的77例患者進行了對比治療分析。
對77例神經性偏頭痛患者實施隨機分組(2018年6月至2019年4月),其中A組38例中男性與女性比例為15:23,年 齡 18~63歲,平 均(36.20±3.69)歲,病 程 1~11年,平均(5.01±2.63)年;B組39例中男性與女性比例為17:22,年齡 18~63歲,平均(36.15±3.67)歲,病程 1~12年,平均(5.03±2.65)年。兩組患者的基線資料進行統計分析,結果顯示組間差異小且可比性高。
給予A組38例患者實施普萘洛爾治療,采用口服的方式給予患者20 mg普萘洛爾進行治療,3次/d,連續治療8周。
給予B組39例患者實施托吡酯治療,第1周采用口服的方式給予患者25 mg的托吡酯進行治療,1次/d;第2周給予25 mg托吡酯進行治療,2次/d;第3周清晨給予25 mg的托吡酯,晚上為患者實施托吡酯50 mg的治療,自第4周開始給予患者托吡酯50 mg,2次/d,連續治療8周。
對兩組患者的各項指標(大腦后動脈血流速度、大腦中動脈血流速度、頭痛發作次數、腦蛋白變性發生率及腦電圖異常發生率)等差異進行對比。
給予SPSS 23.0軟件處理,采用t和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A組治療后的腦電圖異常發生率為57.89%(22/38),B組神經性偏頭痛患者治療后的腦電圖異常發生率為82.05%(32/39),兩組相比:χ2=5.36,P=0.02;A 組神經性偏頭痛患者治療后的腦蛋白變性發生率為5.26%(2/38),B組神經性偏頭痛患者治療后的腦蛋白變性發生率為7.69%(3/39),兩組相比:χ2=0.19,P=0.67;兩組神經性偏頭痛患者治療后的頭痛發作次數、大腦中動脈血流速度、大腦后動脈血流速度的具體數據如表1所示。
表1 兩組神經性偏頭痛患者治療后的頭痛發作次數、大腦中動脈血流速度、大腦后動脈血流速度(±s)

表1 兩組神經性偏頭痛患者治療后的頭痛發作次數、大腦中動脈血流速度、大腦后動脈血流速度(±s)
大腦后動脈血流速度(cm/s)A 組(n=38) 3.35±1.26 72.52±12.63 43.62±5.82 B 組(n=39) 1.59±0.45 81.35±15.75 51.39±6.13 t 8.20 2.71 5.70 P 0.00 0.01 0.00組別 頭痛發作次數(次)大腦中動脈血流速度(cm/s)
神經性偏頭痛若不及時進行有效的治療及干預將會導致患者正常生活、學習、工作及睡眠等嚴重受影響的現象出現,不利于患者生活質量的改善。因此有效的治療方式顯得尤為重要,臨床中一般針對神經性偏頭痛患者實施藥物治療,托吡酯屬于一種自然態的單糖右旋硫化物,屬于新型的廣譜類抗癲癇藥物之一,通過血腦脊液的屏障對L型高電壓依賴性鈉離子通道產生阻滯作用,能在一定程度上減少癲癇樣放電現象的出現[2]。通過對高電壓激活鈣離子通道的現象進行抑制,維持患者機體的穩定狀態,阻斷谷氨酸介導下的神經傳遞,調節三叉神經血管信號。托吡酯藥物的使用能較大程度上改善及緩解患者的頭痛發生頻率、頭痛持續時間及頭痛程度,提高患者生活質量[3]。最終研究結果顯示,B組患者實施托吡酯治療后的頭痛發作次數、大腦中動脈血流速度、大腦后動脈血流速度均明顯優于實施普萘洛爾治療的A組神經性偏頭痛患者,說明針對神經性偏頭痛患者實施托吡酯治療的療效顯著,安全性高,利于患者癥狀的改善,能將患者腦血流速度提高,減少由于頭痛導致的神經元放電現象,維持患者機體的穩定狀態。
綜上所述,托吡酯對神經性偏頭痛患者的治療效果顯著,且能一定程度上減少神經元放電,提高腦血流速度,建議臨床推廣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