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延武
(山東省濱州市鄒平市黃山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山東 濱州)
脂肪肝在我國發病率在25%以上,它是指機體肝細胞內脂肪堆積過多所引發的病變,在臨床中多表現為乏力、食欲欠佳、右上腹不適等癥狀[1],隨著病情發展,可影響患者肝臟正常功能,并發展為永久性肝損傷。但大多患者發病期間未出現明顯癥狀,當確診后對患者血脂與肝功能帶來嚴重影響,因此做好早期篩查與診斷十分必要。血常規檢測是臨床中較為常用的診斷方式之一,在血常規中多項具體指標為常用敏感指標,可觀察血細胞數量變化與形態分布,對于機體內諸多病理變化存在敏感反應,繼而幫助臨床醫師對患者血液狀況進行判斷[2]。因此,在本研究觀察中,主要針對血常規檢驗技術應用于脂肪肝患者的臨床效果展開深入討論。
選擇我院于2018年11月至2019年11月收治的40例脂肪肝患者為研究組觀察對象,其中男性23例、女性17例,年齡28~67歲,平均(47.5±19.5)歲。另選擇同期至我院行健康體檢的40例為對照組觀察對象,男性22例、女性18例,年齡29~68歲,平均(48.5±19.5)歲。所有患者均無肝腎功能異常、血脂異常或先天性血液疾病等,均展開血常規檢驗。本次研究中所選擇觀察對象與家屬皆知情同意,經我院倫理委員會批準,兩組間患者臨床性別、年齡等基礎資料比較差異不明顯,無統計學意義(P>0.05),存在可比性。
兩組均行血常規檢測,指導患者在清晨,保持空腹,檢查前禁食12 h,抽取靜脈血3~5 mL后置于EDTA抗凝管混合,采用全自動血細胞分析儀(儀器型號:日本Sysmex TX-4000i)行生化檢測。
統計兩組參與研究對象經檢測后各項生化指標水平對比,包括白細胞計數(White Blood Cell, WBC)、紅細胞計數(Red Blood Cell, RBC)、血紅蛋白濃度(Hemoglobin Concentration, HGB)、淋 巴 細 胞 比 率(Lymphocyte Ratio,LYM)、單核細胞比率(Monocyte, MONO)、平均紅細胞容積(Ean Corpuscular Volume, MCV)、平 均 血 小 板 體 積(Mean Platelet Volume, MPV)、中 性 粒 細 胞 比 率(Lymphocytes Percentage, LY)、嗜酸性粒細胞比率(Eosinophil Ratio, EO)、紅細胞分布寬度(Red Blood Cell Distribution width, RDW)等[3]。
運用SPSS 21.0軟件對研究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根據兩組統計數據得知,研究組脂肪肝患者WBC、RBC、HGB、LYM、MONO、MCV指標水平比較對照組體檢人群更高,兩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但兩組參與對象MPV、LY、EO、RDW指標水平差異不明顯,組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 1。
表1 兩組各項生化指標水平比較(±s)

表1 兩組各項生化指標水平比較(±s)
生化指標 對照組 研究組 t P WBC(×109/L) 6.4±1.5 7.2±2.0 2.024 0.046 RBC(×1012/L) 4.4±0.8 5.5±1.4 4.315 0.000 HGB(g/L) 137.7±5.8 156.3±7.1 12.831 0.000 LYM(%) 32.5±4.1 38.1±5.0 5.477 0.000 MONO(%) 5.7±1.1 6.4±1.5 2.380 0.020 MCV(fL) 88.7±6.4 93.0±7.2 2.823 0.006 MPV(fL) 10.4±2.8 10.5±3.0 0.154 0.878 LY(%) 53.4±6.5 52.9±6.3 0.349 0.728 EO(%) 2.6±0.8 2.7±0.9 0.525 0.601 RDW(%) 12.3±2.4 12.5±2.6 0.358 0.722
脂肪性肝病簡稱為脂肪肝,是臨床中比較常見的一種多種因素引發的以肝細胞彌漫性脂肪變作為病理特制的臨床綜合征,對患者正常肝臟功能造成了嚴重影響。經流行病學統計分析,隨著人們生活水平提升,飲食習慣改變,我國脂肪肝患病率已經達到27%,發生幾率增高,且呈現出年輕化趨勢,尤其是兒童群體發生脂肪肝病癥占比增高[4]。目前臨床中研究認為,導致脂肪肝的發生因素包括日常生活方式表現為少動多坐、過度飲酒致使酒精消耗量提高、膳食結構以高熱量、高脂肪、高果糖為主的膳食結構以及遺傳易感等,因此脂肪肝發生率在2型糖尿病、長期過度飲酒、肥胖、代謝綜合征人群占比比正常人群發生脂肪肝高2~3倍[5]。脂肪肝癥狀主要表現為小泡性脂肪變的急性脂肪肝癥狀,且起病急,臨床反應隱匿,早期無明顯癥狀,但經由體格檢查可發現部分患者存在肝臟增大情況;少數患者可出現睡眠障礙、右上腹不適表現。而脂肪肝具備可逆性特征[6],經早期有效治療能夠促使肝臟中脂質堆積恢復至正常,因此為提高脂肪肝臨床診斷準確率,做好早期篩查對于控制患者病情發展,實施有效治療及改善預后均有著積極意義。
有臨床研究報道顯示,在多種細胞因子與內毒素的影響下會對患者肝臟網狀內皮系統功能造成嚴重影響,誘發脂肪肝;而白細胞計數指標在一定程度上將機體患脂肪肝幾率與危險程度進行分級;同時肝臟作為負責造血的主要器官之一,若自身患有脂肪肝,可能直接影響機體中紅細胞形態、可塑性,導致紅細胞分布寬度變寬,降低患者肝臟功能。血常規是當前臨床中最常用的一種檢查與診斷方式,其能夠對血液標本中白細胞、紅細胞及血小板等指標檢測,經檢測清晰顯示患者血液中細胞形態變化、數量及結構,從而對病情發展情況進行判斷。在行血液采集中,通過靜脈血采集方式,可保證標本足夠,靜脈血采集中重復性強;相比較末梢血,其血液中成分更多,且血液純度高,檢測中受外界干擾小,最終檢出準確性更高。同時采集中受環境影響小,因此血液中白細胞、紅細胞及血小板等成分穩定性高,能夠充分反映患者全身血液循環狀況[7]。
在本次觀察分析中,通過對研究組脂肪肝患者與對照組健康人群各項血常規指標進行檢測與分析得知,研究組患者MPV、LY、EO、RDW指標水平與健康人群無顯著差異,而WBC、RBC、HGB、LYM、MONO、MCV指標水平則明顯更高于正常人群。分析原因得知,脂肪肝內部多種細胞因子聯合作用可引發炎癥反應,使白細胞含量提升。在血常規中紅細胞指標具備較佳順應性與應變能力,當患者發生脂肪肝后,可導致其剛性提升,變形能力與韌性降低,并影響血小板生成,而脂肪肝患者肝臟內發生脂肪變性反應,其紅細胞在經由肝臟時繼而轉變為棘紅細胞。同時因患者長時間處于肝臟內脂肪沉積狀態,可致使肝臟纖維增生,當肝內沉積脂肪無法在較短時間內排出,可能影響線粒體酰基化酶與肝臟酶類合成作用,甚至引發高血脂并發癥,提高機體血液黏度,因此患者在血常規檢測中可表現為血小板指數降低[8]。另一方面,當肝臟發生纖維化,則提示平均血小板體積、血小板濃度以及紅細胞分布寬度等指標則能對血小板功能間接反映,從而對患者是否發生肝硬化進行準確判斷。
綜上所述,對脂肪肝患者進行診斷過程中采用血常規檢測技術,可為病情發生與發展進行反映,為早期診斷與治療提供參考依據,臨床應用價值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