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賢齡
(湖北民族大學附屬民大醫院,湖北 恩施)
隨著我國總人口的增長,以及人們不良的作息習慣和飲食習慣,肺癌的發病人數呈遞增趨勢[1]。其發病率也在不斷上升。已有相關報告指出,將優質護理模式應用于肺癌根治術患者的護理,護理效果更為明顯[2],能夠增加患者對肺癌根治術的認識,激發患者的主觀能動性,積極配合治療,調節自身不良情緒以及提高生存質量[3]。但此方面報告仍然不多,在本次研究中,對優質組和對照組50例肺癌根治術患者進行研究評價,評估研究肺癌根治術患者在臨床護理中應用優質護理模式的效果與價值,現進行如下報道。
選取我院于2018年6月至2019年6月心胸外科收治的肺癌根治術患者50例,將所有患者根據護理方法不同均分為對照組(25例,采用常規護理方式)與優質組(25例,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加上優質護理模式)。優質組患者中女性9例,男性 16例,年齡 55~78歲,平均(66.72±5.58)歲;對照組患者中女性10例,男性15例,年齡56~80歲,平均(66.48±5.79)歲。對兩組患者的常規資料通過統計學研究,結果得出P>0.05,可進行對比和討論。所有肺癌根治術患者及其家屬均已知情同意,并自愿納入本次研究中,且經由我社區倫理委員會批準。
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方式。優質組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加上優質護理模式,重要護理措施如下。
(1)健康教育:護理人員需為病患普及肺癌疾病的相關知識與健康知識,主要內容為患者應合理飲食,戒酒、戒煙和加強身體鍛煉等方面。告知患者及家屬肺癌疾病的相關情況,包括疾病的臨床癥狀、癌癥的嚴重程度、肺癌根治術的方案和護理方案等情況,并通過多種形式對肺癌根治術患者進行健康知識宣教。通過醫護人員和家屬的共同配合,促使患者的肺癌疾病得到滿意的轉歸。
(2)心理護理:大部分肺癌患者長時間均處于疾病狀態,可能會對患者的身心健康產生不利的影響,導致患者不能積極配合接受治療和護理。護理人員需盡量用溫和的語氣與患者進行交流與溝通,盡可能了解患者的心理狀態,并對其實際情況采取針對性心理護理干預措施,以消除患者的不良情緒。
(3)呼吸道護理:協助患者取半臥位或者坐位等合理體位,若患者伴有昏迷癥狀,應將頭部偏向一側,防止其呼吸道分泌物對氣管造成堵塞。若患者伴有痰液,指導患者進行有效咳嗽,可用手掌沿患者支氣管走向叩擊胸壁,若患者需機械通氣,醫護人員應保證患者氣管有效濕化,并使用膠布固定氣管插管,以防其脫落。
(4)康復護理:指導患者手術后靜臥6 h,囑咐患者盡量食用高蛋白、易吸收與高維生素的食物,保證人體的營養需求。根據患者術后的康復情況,指導患者進行適量下床鍛煉,將患者的活動量與時間控制在合理范圍內。對于術后疼痛感較高的患者,可在手術后采取口服鎮痛藥物、多模式鎮痛和自控鎮痛等方式進行鎮痛處理。
采用焦慮自評量表(SAS)和抑郁自評量表(SDS)對兩組患者的心理狀態進行評估。通過記錄患者的抑郁和焦慮評估結果對優質組與對照組的護理效果進行比較。
將實驗所得數據采用統計學軟件SPSS 18.0進行分析處理,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經過對優質組和對照組的抑郁和焦慮評估結果進行觀察評價,優質組的抑郁評分和焦慮評分明顯比對照組更低,優質護理模式的護理效果較為理想(P<0.05),詳情如表1所示。
表1 肺癌根治術患者護理后的抑郁評分和焦慮評分比較(±s, 分)

表1 肺癌根治術患者護理后的抑郁評分和焦慮評分比較(±s, 分)
組別 例數 抑郁評分 焦慮評分優質組 25 44.45±4.46 42.35±4.42對照組 25 57.64±5.68 56.38±5.84 t 9.132 9.578 P 0.001 0.001
肺癌是臨床常見和多發的一種的惡性腫瘤,死亡率較高[4]。肺癌的臨床表現主要包括氣短、胸痛與咳血等方面。若不能及時確診,并實施針對性的根治方案和護理措施,將對患者的生命安全和健康造成嚴重的威脅[5]。因此,對于肺癌根治術患者進行針對性的護理干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6]。
目前通過手術方式切除患者的肺部癌變部位是最為有效的治療方式[7]。在實施肺癌根治術的過程中給予患者優質護理可以提高治療效果,通過對患者進行健康教育、心理護理、呼吸道護理和術后康復護理等方面優質護理管理措施,有利于提高患者的護理效果[8]。
此次研究對心胸外科收治的50例肺癌根治術患者進行觀察評價,對照組(25例)采用常規護理方式,優質組(25例)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加上優質護理模式,經過對優質組和對照組的抑郁和焦慮評估結果進行觀察評價,優質組的抑郁評分和焦慮評分明顯比對照組更低,優質護理模式的護理效果較為理想(P<0.05)。
研究結果表明,優質護理模式在此研究中比僅行常規護理的作用更加理想,能夠有效提高護理效果,對于改善患者的焦慮等情緒具有重要意義。評估研究肺癌根治術患者在臨床護理中應用優質護理模式的效果與價值,值得臨床推廣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