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俊清,梁憲玲
(內蒙古醫科大學附屬人民醫院,內蒙古 呼和浩特)
糖尿病患者在內皮細胞增殖過度下毛細血管發生堵塞、脂質沉積,改變視網膜血管細胞結構,形成毛細血管無細胞化[1]。由非增殖性視網膜病變演變到增殖性視網膜病變的過程就會引起視網膜脫落、失明[2]。我院在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患者中選擇運用預見性護理方案,效果不錯,詳細報道如下。
選擇2015年6月至2019年6月我院收治的100例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患者為研究對象,入選者均確診為糖尿病視網膜病變,年齡在80歲以下,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伴有青光眼、葡萄膜炎、視神經疾病、視網膜脫落等疾病者以及不能配合研究者。其中對照組:男性27例,女性23例;年齡 32~76歲,平均(50.3±2.2)歲;糖尿病病程 3~12年,平均(5.6±0.9)年。觀察組:男性26例,女性24例;年齡 36~78歲,平均(50.9±2.6)歲;糖尿病病程 3~14年,平均(5.9±1.2)年。兩組具有可比性(P>0.05)。
對照組患者為常規護理方案,向患者宣教疾病相關知識、情緒疏導、飲食控制、用藥指導等。
觀察組采用預見性護理方案,①入院評估:在患者入院后進行病情評估,制定預見性護理計劃。根據患者病情、心理狀態不斷更新、調整護理計劃;②血糖預見性護理:該病變還是持續性血糖升高導致的微血管病變,要想改善病情就必須控制好血糖水平,延緩視力降低。安排糖尿病專科護理人員實施全面血糖護理服務,與患者加強交流,宣講糖尿病相關知識,記錄實驗室檢查、眼科檢查結果。讓患者積極配合降糖治療;③飲食預見性護理:要求患者戒煙酒,根據BMI及飲食習慣等因素制定合理的膳食計劃,遵循少量多餐的原則,以定時、定量、定餐的方式控制攝入量,確保營養供應;④心理預見性護理:患者就診后會因為對疾病錯誤認知而產生焦慮、恐懼的情緒狀態,也會引起血糖應激性升高,加速視力改變。護理人員要耐心的向患者介紹病情、治療方法、注意事項,讓患者了解積極配合治療和保持良好心態均有助于延緩視力病變。給予患者心理上的安慰和支持,打消其疑慮,提高治療信心;⑤用藥護理:患者需持續應用降糖藥治療,手術治療患者要在術前更換為短效降糖藥治療,避免發生低血糖。只接受短效降糖藥物治療者要在手術日停藥1次。按時按量用藥,衡量機體耐受性。指導患者每天監測、記錄血糖水平;⑥預防眼瞼水腫:定期對眼周進行熱敷、按摩,提高眼周血液循環,每次20 min左右,注意預防水流入眼睛;⑦預防不良事件:了解眼底檢查禁忌證、適應證,確保充足睡眠。檢查期間讓家屬陪伴,避免散瞳之后發生視物模糊。在熒光素鈉對比劑應用之前先嚴格檢查藥物質量,禁用變性變質藥物。詢問患者是否青光眼,一切核對清楚后再散瞳。擴瞳前也要問清楚疾病史,告知擴瞳目的以及滴入藥水后可能出現的毒性反應,如果出現毒性反應則要以棉簽壓迫淚囊去5 min,在注射之前拍眼底彩色照片,選擇正確靜脈穿刺,固定針頭,警惕對比劑外漏。
觀察比較兩組患者視力及眼底情況(水腫、出血、滲出、微血管瘤等)、生活質量水平(QOL評估,包括社會管理、生理及心理領域、環境領域等)、護理滿意度(院內自行設計的百分制調查問卷)。QOL及護理滿意度評分越高者生活質量水平越高、護理滿意度越高。
數據處理采用SPSS 17.0軟件,計量資料、計數資料分別采用t、χ2檢驗,P<0.05時差異顯著,有統計學意義。
①觀察組患者3個月后視力水平(0.56±0.06)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明顯(P<0.05);②觀察組QOL評分(72.5±1.6)分以及護理滿意度評分(92.2±2.6)分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明顯(P<0.05);③觀察組眼底異常率14.00%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明顯(P<0.05),見表 1。

表1 兩組觀察指標比較[±s, n(%)]
糖尿病視網膜病變屬于糖尿病患者常見并發癥之一,是由機體持續性高血糖狀態下微血管病變所引起,隨著糖尿病病程進展視網膜病變率逐漸升高[3]。10年以上病程的糖尿病患者視網膜病變率高達55%,嚴重者會導致失明[4]?;颊咴谔谴x持續異常下視網膜屏障破壞、微血管血皮組織細胞間連接松弛、毛細血管基底膜增厚、微血管硬度增加,若不及時干預則會持續性視力下降[5]。在臨床治療過程中要有效控制血糖、改善眼底情況、預防視力下降[6]。預見性護理在掌握患者病情的基礎上制定合理的護理方案,并在實踐中不斷調整優化,盡力調整生理及心理狀態[7]。向患者宣教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相關知識、制定個體化食譜及降糖方案、心理溝通方案、眼部護理方案,積極預防不良因素[8]。本組研究結果表明觀察組患者視力改善以及眼底狀況、生活質量、護理滿意度等指標均優于對照組。
綜上所述,對于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患者來說,預見性護理干預的應用效果顯著,值得推廣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