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永穆 祝林林
摘要:思想的形成都以一定的背景為基礎,列寧晚年農村建設思想的形成主要基于三個方面的原因:一是發展馬克思恩格斯農村思想與批判其他錯誤認識的思想動因;二是解決蘇俄農村發展中面臨問題的實踐動因;三是推動蘇俄農村向社會主義過渡的直接動因。它以維護農民利益為核心,主要包括實行糧食稅、發展農村合作社、提升農民文化水平以及完善農村政權等基本內容。它不僅發展了馬克思恩格斯的農村思想,也推動了蘇俄向社會主義過渡的進程,還推動了中國革命和新中國成立初期的農業社會主義改造。在新時代,列寧晚年的農村建設思想對于實現鄉村振興、解決農村相對貧困、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以及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村也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列寧;農村建設;農民利益;鄉村振興
作者簡介:蔣永穆,四川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成都 ?610065);祝林林,四川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博士研究生(成都 ?610065)
基金項目: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精準扶貧思想:生成邏輯、內容體系和實踐效果研究”(18ZDA035)
DOI編碼:10.19667/j.cnki.cn23-1070/c.2020.03.004
一、列寧晚年農村建設思想的形成背景
思想作為一種意識和觀念,其產生并不是憑空的,而是基于一定的背景。正如馬克思恩格斯所說:“一切劃時代的體系的真正的內容都是由于產生這些體系的那個時期的需要而形成起來的。”1列寧晚年的農村建設思想亦如此,它的形成背景主要包括了:發展馬克思恩格斯農村思想與批判孟什維克等錯誤思想的思想動因,糾正實踐中破壞工農聯盟與團結的實踐動因,探索蘇俄向社會主義社會過渡的直接動因。
(一)列寧晚年農村建設思想形成的思想動因
思想的產生離不開已有思想材料的奠基。列寧晚年農村建設思想形成的思想動因主要是發展與批判已有的思想材料:把馬克思恩格斯關于農村建設思想與蘇俄的實際情況相結合,推動其發展;批判實踐中孟什維克等關于新經濟政策及對社會主義社會的僵化認識。
馬克思恩格斯十分重視農村的建設,尤其十分重視農村在整個無產階級革命中的陣地作用,以及農民在無產階級革命中的作用。馬克思在《路易·波拿巴的霧月十八日》中寫道:如果無產階級革命沒有與農民形成一種合唱,那么“它在一切農民國度中的獨唱是不免要變成孤鴻哀鳴的”。2恩格斯也指出:“為了奪取政權,這個政權黨應當首先從城市走向農村,應當成為農村中的一股力量。”3他們不僅意識到農村在無產階級革命中的重要作用,而且也對農村建設做出了積極的探索,如廢除私有制、實行公有制,團結廣大農村居民,提高農村居民的文化素質和政治覺悟等,尤其還對蘇俄的農村公社制度進行了思考。4思想的生命力在于傳承,更在于發展。列寧晚年在謀劃蘇俄農村建設的實踐中不僅繼承了馬克思恩格斯關于農村建設的思想,而且還根據蘇俄小農經濟成分較大以及文化落后等情況創造性發展了他們的思想,提出了以維護農民利益為核心,借助貿易流通、發展小農經濟等方式發展農村經濟,引導農村走上社會主義道路。
列寧晚年農村建設思想的形成不僅在于繼承與發展了馬克思恩格斯關于農村建設的思想,而且還在于回應與批判了部分人士對蘇俄農村建設的質疑與錯誤認知。一方面,國內“孟什維克叫喊說,實行糧食稅、貿易自由、租讓制和國家資本主義意味著共產主義的破產”。5他們只膚淺地看到了政策的表面,而沒有理解政策的實質。另一方面,在1921年國內出現了饑荒,“當時外國都大叫大嚷地說:‘看呀,這就是社會主義經濟的結果!這是很自然的事情”。6他們僅僅看到了實踐中的表面形式與短暫困難,對這些舉措的實際收益與社會主義的優勢卻只字不提,更沒有深層理解共產主義社會的本質和看到社會主義的長遠優勢。為了驗證新經濟政策的實用性與進一步明晰社會主義的優勢,列寧不僅需要從實踐層面打破這些荒謬的攻擊,而且還需從思想層面撥開這些錯誤認知的云霧。
(二)列寧晚年農村建設思想形成的實踐動因
如果已有的思想為其形成奠定了思想材料基礎,那么解決實踐中的問題,則為它的形成與發展提供了動力源泉。列寧晚年農村建設思想形成的實踐動因主要包括列寧晚年對前期“戰時共產主義政策”中的余糧收集制的經驗總結與現行農村建設實踐中存在問題的反思。
十月革命勝利以后,為了鞏固新生政權,蘇俄實行了余糧收集制。它要求廣大農民按照國家規定的價格將剩余糧食賣給國家,農民不能自由處理剩余糧食,這保障了戰爭期間的物質供給。但戰爭結束后沒有及時結合農村實際情況,對糧食政策進行修改,繼續延用了這一政策,并把其作為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捷徑。這不僅嚴重超出了蘇俄當時的實際情況,而且使得農村居民的切身利益受到損害,戰后農民生活境況并沒有得到改善。正如列寧在《勞動國防委員會給各地方蘇維埃機關的指令》中進一步指出:“1920年的嚴重歉收,飼料缺乏和牲畜死亡,使農民經濟的狀況更加困苦不堪。”1與此同時,糧食短缺不僅引發了經濟上的危機,還誘發了政治上的危機,如農民暴動、工人罷工以及喀瑯施塔得的水兵叛亂等。
當時,蘇俄農村政權建設存在的問題與農村居民文盲率較高,也是列寧晚年農村建設思想形成的實踐動因。長期以來,沙皇專制主義以及官僚主義影響了蘇俄農村基層政權的建設,導致地方政府的首創性與積極性得不到充分的發揮。同時農村廣大居民的識字率普遍偏低。這就使得他們不但難以理解和接受新的糧食政策,反而還對新的糧食政策產生了懷疑和否定。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糧食稅在農村的實施效果。這些問題使得列寧在晚年不得不深思如何改造小農經濟,實現農村向社會主義的順利過渡。
(三)列寧晚年農村建設思想形成的直接動因
十月革命的勝利,標志著無產階級革命在蘇俄取得了勝利。但是這并不意味著社會主義社會或共產主義社會也取得了勝利。列寧晚年農村建設思想形成的直接動因正是在于思考如何實現向社會主義社會的成功過渡。
馬克思恩格斯指出,共產主義社會是在資本主義社會的基礎上生長出來,兩者之間會有一個過渡。馬克思在《哥達綱領批判》中指出:“在資本主義社會和共產主義社會之間,有一個從前者變為后者的革命轉變時期。同這個時期相適應的也有一個政治上的過渡時期,這個時期的國家只能是無產階級的革命專政。”2馬克思不僅指明了過渡時期在政治上采取無產階級專政,同時也指明了過渡時期在分配方式上應該是按勞分配,而不是按需分配。換言之,馬克思恩格斯已經認識到實現共產主義需要一個過程,而不是一蹴而就的。同時,他們并沒有為過渡時期指出特定的過渡方式,至于如何過渡需要各國的馬克思主義者根據各國的具體實際情況,制定具體的過渡方式。
十月革命勝利后,列寧的過渡思路總體上是采取直接過渡的方式。列寧根據實際情況指出,已有的實踐表明:我們用最直接和最簡單的方法過渡到社會主義的嘗試已經失敗,這需要重新思考過渡的方式。為此,列寧指出,在一個小農占多數的文化落后的國家,實現向社會主義的過渡不僅有政治上的過渡,還有經濟上的過渡。在農村采取迂回過渡的方式就是“我們不應該指望直接采用共產主義的過渡辦法。必須以同農民個人利益的結合為基礎”。3列寧晚年在農村建設實踐中采取的糧食稅、合作社以及提高農民文化水平正是保護農民利益的具體展現。
二、列寧晚年農村建設思想的主要內容
1921年以后,列寧以實施新經濟政策來維護農民利益,從而形成了一系列關于蘇俄農村發展的思想。這些思想主要散見于《論糧食稅》《論合作社》《日記摘錄》《我們怎樣改組工農檢查院(向黨的第十二次代表大會提出的建議)》等文章、講話與文稿之中,主要包括實行糧食稅、發展合作社、發展農村文化以及完善農村政權等四個方面。
(一)實行糧食稅,減輕農民負擔
余糧收集制保障了國內戰爭期間的物質供給,但1921年的國內形勢“要求必須立刻采取迅速的、最堅決的、最緊急的辦法來改善農民的生活狀況和提高他們的生產力”。1改善他們的生活狀況需要有一定的生活必需品的供給,尤其是糧食的供給。這需要改變以往的糧食政策,用糧食稅代替余糧收集制,從而調動他們的種糧積極性,增加播種面積,提高農業生產力。實行糧食稅不僅減輕了農民的負擔,提高了農民的經濟生產力,而且還可以改善工人生活狀況與鞏固工農聯盟和無產階級專政。
何為糧食稅?糧食稅是小農人口占多數的落后國家國家向社會主義過渡的一種經濟形式。列寧指出:“糧食稅,是從極度貧困、經濟破壞和戰爭迫使我們所實行的特殊的‘戰時共產主義向正常的社會主義的產品交換過渡的一種形式。”2“糧食稅是從征收農民的全部余糧轉到工農業之間實行正常交換的社會主義產品交換的一種過渡辦法。”3從列寧關于糧食稅的相關論述來看,糧食稅至少包含以下幾個方面的含義:
一是用糧食稅代替余糧收集制。“戰時共產主義政策”中的余糧收集制的糧食政策是征收農民剩余的糧食,但在實際的執行過程中,部分地區不僅征收農民的余糧,甚至把農民的口糧也征收了。糧食稅就是廢除這種損害農民切身利益的糧食政策,是農民按照糧食稅率上交糧食給國家,農民擁有剩余糧食的支配權。二是用流通的方式交換糧食。農民自由地支配剩余糧食,從改善其生活狀況的角度,他們更希望換取更多的工業產品。即在小農占多數的無產階級國家,農民按照糧食稅上交的糧食滿足了軍隊和工人的需要,而國家所需的剩余糧食需要用工業產品與農民剩余的糧食交換。三是在糧食交換在國家監督下進行。糧食稅允許農民剩余的糧食進行自由的流通交換,但在無產階級專政的國家里,這種流通需要在國家的監督下進行,以保證國家進行社會生產的核算。
(二)發展合作社,改造小農經濟
把小農經濟改造為社會主義大生產是實現向社會主義過渡的重要環節。如何改造小農經濟?列寧認為在小農占多數的國家里,暫時還不能將其消滅,需要借助農民感到簡單且容易接受的合作社來進行過渡。列寧指出:“合作制政策一旦獲得成功,就會使我們把小經濟發展起來,并使小經濟比較容易在相當期間內,在自愿聯合的基礎上過渡到大生產。”4合作社是把廣大農民組織起來,實現小農經濟過渡到社會主義大生產的重要載體。如何發展農村合作社,列寧認為需要做好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從政策上給予合作社支持。國家政策的支持是合作社發展的前提條件。列寧認為國家對待合作社的態度應該是這樣:國家要從政策上經常支持合作社的發展,并在經濟、財政及銀行等方面給予優待。他指出:“任何一種社會制度,只有在一定階級的財政支持下才會產生。”5據此,他進一步指出,國家給予合作社的資金要比私有企業要多,甚至可以與重工業一樣多。二是發展群眾真正參與的合作社。國家支持合作社的發展,但并非支持所有的合作社,而是支持那些在實踐中起到實際效果的合作社。如何發展群眾真正參與的合作社,列寧認為需要從政策上支持和獎勵那些真正帶動農民發展的合作社,即給予政策優待之前,需要檢查農民的入社情況以及他們的自覺性與質量。三是調動廣大農民參與合作社的積極主動性。廣大農民是農村合作社的主體,他們的參與度直接影響合作社的實踐效果。調動廣大農民參與合作社的積極性既需要獎勵參與合作社的農民,也需要遵循自愿的原則。在實踐中既要考慮他們長遠的經濟利益,也要考慮他們眼前的經濟利益,使他們嘗到入社的甜頭,從而自愿加入合作社。
(三)發展農村文化,提高農民文化素質
農民的文化素質不僅是合作化的保障,也是社會主義經濟建設快速發展的保障。正如列寧所說:“這種在農民中進行的文化工作,就其經濟目的來說,就是合作化。要是完全實現了合作化,我們也就在社會主義基地上站穩了腳跟。但完全合作化這一條件本身就包含有農民(正是人數眾多的農民)的文化水平的問題,就是說,沒有一場文化革命,要完全合作化是不可能的。”1要使社會主義在蘇俄深深扎根,就需要完全實現合作化,而要實現完全合作化就需要發展農村文化,提高廣大農民的文化水平。但蘇俄廣大農村地區的文盲率普遍偏高、舊文化的影響根深蒂固以及城鄉文化相互交流較少等,使得農民的文化素質普遍較低。為了更好地發展農村文化,提高農民文化素質,列寧晚年認為需要積極發揮教育的功能,具體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是加大國家對農村教育的投入。農村教育的發展是農村文化發展的重要支撐,農村教育的發展離不開國家的投入。正如列寧所說:“因為沒有國家政權機關,沒有物質和財政上的幫助,就不可能把教育工作開展起來。”2因此,列寧主張成立專門的國家機關負責教育的發展,以及削減其他開支,來增加農村教育經費。二是發揮教師對農民的教育功能。教師是社會主義教育事業的主力軍,也是發展農村文化和提高農民文化素質的關鍵力量。列寧晚年十分重視通過提高教師地位,以及完善教師保障體系等手段,調動他們教書育人的積極性,從而使廣大農民在他們的感召下,自覺學習文化知識。三是保障農民的受教育權。農民是發展農村文化和提升自身文化水平的主體。因此,列寧晚年提出尤其要保障農民享受職業技術教育的權利。3四是豐富教育農民的載體。教育載體的豐富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影響農村文化發展與農民文化水平提升的效果。列寧晚年十分重視采用廣大農民便于接受的電影、報紙、圖書館等載體,來培養他們接受文化知識的興趣,從而提升他們的文化水平。
(四)完善農村政權,發揮地方積極性
農村政權是黨和國家在農村全部工作的基礎,是落實黨和國家進行農村社會主義改造路線、方針與政策的堡壘。因此,列寧晚年既十分重視農村經濟、文化發展,也十分重視農村政權的建設。列寧晚年通過不斷完善農村政權,既加強中央對地方的領導,也充分發揮地方的積極能動性,從而推進農村社會主義改造與建設的快速發展。列寧晚年關于完善農村政權建設的具體舉措如下:
一是正確處理中央和地方的關系。列寧從革命的實踐中總結出:革命能夠取得成功,是因為對地方政權和地方經驗的重視。據此,列寧提出完善農村政權建設需要給予地方必要的權限,充分發揮他們的首創精神。列寧不僅提出要充分發揮地方政府的首創精神,還提出要加強中央對地方的領導與監督。二是完善農村基層黨組織。基層黨組織是農村社會主義改造和發展的重要組織。列寧晚年通過派遣中央工作人員來培養農村黨員干部,他在《論糧食稅》中指出:“某些工作人員可以而且應當調離中央機關到地方上去工作:他們以縣和鄉的領導者身份,在那里模范地做好整個經濟工作,就會有很大的貢獻,就能比有的中央機構做出更重要的有全國意義的事業。”4三是加強農村民主建設。列寧晚年認為完善農村政權建設,還需要加強農村民主建設。他認為加強農村民主建設尤其需要保障農民參與國家事務管理的權利,并建議從他們之間選出一些代表進入新的中央監察委員,并且“當選者也像一般中央委員一樣,應該經過黨的資格審查,因為他們也應享有中央委員的一切權利”。1
三、列寧晚年農村建設思想的歷史意義
列寧晚年基于蘇俄整體的實際情況與農村的具體情況,對農村的建設進行了思考,并提出了真知灼見的具體舉措。這些思想在馬克思主義發展史、蘇俄社會主義改造與建設史以及社會主義運動史上都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具體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它們不僅是馬克思恩格斯農村思想的時代化與具體化,推動了馬克思恩格斯農村思想的發展,也對蘇俄農村建設與整個蘇俄經濟社會發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還對中國革命與新中國成立初期的農業社會主義改造起到了指導作用。
(一)發展了馬克思恩格斯的農村思想
馬克思恩格斯運用唯物史觀分析資本主義社會的矛盾,并以推翻資產階級統治為目的。他們的農村思想也是服務于這一目的,從而形成了如何推動農村革命與整個無產階級革命的農村思想。馬克思恩格斯既認為廣大農村地區是無產階級革命的重要陣地,廣大農民是無產階級革命的同盟軍,也看到廣大農民具有天然的落后性與保守性,廣大農民僅僅是無產階級革命的后備軍,而不是主力軍。為了保障無產階級革命的勝利,他們認為需要采取一定的措施來改造小農經濟。
列寧晚年不僅繼承了馬克思恩格斯關于農村革命思想的精髓,也基于在小農占多數且經濟文化落后的蘇俄實際情況,指出要更好地進行社會主義建設,必須高度重視農村建設,尤其要高度重視保護農民的利益。列寧晚年的農村建設思想立足于農村社會主義改造與建設,以保護農民利益為核心,以實行糧食稅、發展合作社、提高農民文化水平以及農村民主為具體的舉措。列寧晚年的這些農村建設思想既堅持了馬克思恩格斯分析農村革命與認識農村農民地位的核心方法,也結合蘇俄農村具體實際情況發展了其思想。
第一,創造性地運用新經濟政策保護農民利益。列寧晚年結合蘇俄實際情況,提出以保護農民利益為核心進行農村建設,從而有效解決了小農經濟與社會主義經濟的矛盾。第二,創新地提出改造小農經濟的方法。列寧晚年繼續堅持把小農經濟過渡到社會主義經濟的觀點,并提出先發展小農經濟,再借助電氣化來改造小農經濟。第三,發展了馬克思恩格斯的農業合作化理論。馬克思恩格斯十分重視運用合作社來引導農民走上社會主義道路,列寧晚年在《論合作社》中詳細闡述了合作社的性質、作用以及如何發展農村合作社與調動農民參與合作社的積極性。第四,拓寬了無產階級民主領域。列寧突破馬克思恩格斯的觀點,提出要不斷完善農村政權,從而保障廣大農民的政治權利。
(二)推動了蘇俄社會主義社會建設進程
列寧晚年的農村建設思想是對蘇俄農村實際情況的正確反映,也是落后國家農村社會主義建設的有益探索。它不僅發展了馬克思恩格斯的農村思想,而且也對解決蘇俄社會主義建設進程中的問題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促進了農村經濟的發展,進而推動了蘇俄的社會主義建設進程。
第一,有利于保障蘇俄糧食的供給。列寧晚年通過一系列舉措保障了廣大農民的利益,調動了他們的種糧積極性,擴大了種糧面積,提高了農業生產力,增加了糧食產量。正如列寧在總結新經濟政策的成效時指出:“一年來農民不僅戰勝了饑荒,而且交納了大量的糧食稅,現在我們已經得到幾億普特的糧食,而且幾乎沒有使用任何強制手段。”2第二,有利于推動蘇俄經濟的發展。糧食供給得到了保障,不僅為工人生活的改善提供了物質基礎,調動了他們的生產積極性;也為工業生產提供了源源不斷的物質生產資料,保證了工業再生產的順利進行;還促進了交通運輸業的發展,有利于社會各行業之間的產品流通與交換;最終推動了整個社會經濟的發展。第三,有利于維護蘇俄社會的穩定。在列寧晚年農村建設思想的指導下,農村各方面建設取得了突破性成就,尤其是糧食的增加,不僅解決了農村的農民暴亂問題,還解決了城市的工人罷工與士兵叛亂問題,從而鞏固了社會的穩定。第四,有利于鞏固俄國無產階級專政。隨著農村建設的推進,農民生活的改善、農村民主政權的完善,以及工人生活條件的改善,使得他們擁護無產階級專政的信心更加堅定、工農聯盟的基礎更加牢固,最終使無產階級專政的力量更加強大以及階級基礎更加牢固,從而鞏固蘇俄無產階級專政。
(三)推動了中國革命和社會主義改造的發展
列寧作為運用馬克思主義解決社會主義國家農村建設的開創者,晚年在經濟文化落后且小農占多數的蘇俄形成的農村社會主義改造與建設思想,不僅推動了蘇俄的社會主義進程,而且為世界上其他想要走上社會主義的國家貢獻了蘇俄智慧與蘇俄方案。尤其是對中國革命和新中國成立初期的社會主義改造貢獻了方法論的指導與實踐路徑的借鑒,從而推動了中國革命和社會主義改造的發展。
第一,為中國革命和社會主義改造提供了方法論的指導。列寧晚年的農村建設思想體現著實事求是的工作方法。列寧在實事求是工作方法的指導下,把維護農民利益作為突破口,從而取得了農村建設的歷史性成績。在中國革命和社會主義改造的實踐中,毛澤東等同志從中國的實際情況出發,提出走農村包圍城市的革命道路,以及積極探索符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改造道路。第二,為新中國成立初期的農業社會主義改造提供了實踐方案。新中國成立初期,國家千瘡百孔、百廢待興,而且還面臨著向社會主義過渡的任務。毛澤東等同志借鑒了列寧晚年提出的發展農村合作社實踐經驗,在新中國的農業社會主義改造實踐中,大力推廣農業合作社,成功實現了農業的社會主義改造,為新中國向社會主義過渡奠定了基礎。第三,為中國共產黨“三農”思想的形成與發展提供了理論支撐。在中國“三農”探索的實踐中,列寧晚年的農村建設思想不僅幫助我們解決了實踐問題,而且使中國共產黨“三農”思想的形成和發展有了活水的源頭與成長的根基。
四、列寧晚年農村建設思想的時代價值
列寧晚年對落后國家如何建設社會主義農村進行了深邃的思考,形成了列寧晚年農村建設思想。它不僅對于當時蘇俄的社會主義農村建設有著十分重要的促進作用,而且在列寧誕辰150周年,再來溫習與回顧,其對我國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解決農村相對貧困以及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也有著十分重要的借鑒意義。
(一)堅持守正與創新,走中國特色的農村建設道路
列寧晚年根據蘇俄內亟需解決的任務以及農村的實際問題,提出了一系列富有時代特征的社會主義農村改造與建設思想。列寧晚年農村建設思想是一個守正與創新的過程,守了馬克思恩格斯解決農村問題原則之正,創了富有蘇俄實際情況農村思想之新。這個過程是列寧晚年對蘇俄農村建設的深邃思考,也是探索具有蘇俄特色的農村建設道路的有益嘗試。新時代我國農村正面臨著實現鄉村振興、解決農村相對貧困以及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等主要任務,如何更好更有效地高質量完成這三大主要任務,需要我們堅持守正與創新相統一,繼續探索具有中國特色的農村建設與發展的道路。
第一,守馬克思主義農村建設思想之正,創當代馬克思主義的農村建設道路之新。作為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為指導的社會主義國家,這要求我們在探索中國特色的農村發展道路實踐中,需要以馬克思主義農村建設思想為理論支撐。但作為一個真正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為指導的社會主義國家,我們需要在堅持其基本立場、觀點與方法的基礎上,結合新時代的國情農情,積極探索當代馬克思主義的農村建設道路。第二,守學習借鑒其他國家農村建設經驗的方法之正,創具有中國特色的農村建設道路之新。列寧晚年十分重視向其他國家學習,新時代中國農村建設亦是如此。在實踐中需要積極向其他國家學習他們實踐中好的做法,但也需要結合中國實際的學習,警惕簡單的“拿來主義”。第三,守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中的農村建設思想之正,創新時代中國的農村建設道路之新。自古以來,農村就是國家的重要戰略陣地,并且國家十分重視農村建設,形成了十分豐富的農村建設思想,比如費孝通以及晏陽初等人關于農村建設的實踐。新時代農村建設需要汲取他們的養分,結合新時代農村建設中的主要矛盾,探索具有新時代中國特色的農村建設道路。
(二)堅持黨的領導,夯實農業農村優先發展的組織基礎
列寧晚年的農村建設思想倡導運用流通來解決農村經濟的發展問題,但他也一貫主張堅持無產階級政黨對農村建設的領導。正如列寧在《共產國際第三次代表大會文獻》一文指出:“在這種國內形勢下,蘇俄無產階級作為統治階級的當前主要任務,就是要正確地規定并實行一些必要的辦法,以便領導農民,同農民結成鞏固的聯盟,通過許多漸進的過渡辦法實現使用機器的社會化大農業。”1在這里,列寧既強調使用漸進的辦法使小農經濟過渡到社會化大農業,也強調無產階級政黨對農民的領導。堅持黨對“三農”工作的領導,也是黨的優良傳統。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黨管農村工作是我們的傳統。這個傳統不能丟。”2
黨的十九大提出農業農村優先發展,這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提供了保障。新時代確保農業農村優先發展需要堅持黨的領導,以保證其得以順利實施。堅持黨對“三農”工作的領導,需要各級黨委把“三農”工作作為重點工作來抓,形成全國上下一盤棋,并在人力資源、物質資源等方面給予重點考慮。一方面,堅持黨對“三農”工作的領導需要發揮黨中央對“三農”工作總攬全局、統籌謀劃的作用,充分發揮其領導核心作用,確保事關“三農”工作的各項政策順利出臺,并沿著社會主義方向不斷航行。3另一方面,需要充分發揮地方黨委的積極性,確保事關“三農”工作的各項政策得到不打折扣的落實。
(三)維護農民利益,調動農民參與建設的積極性
農民是農村建設的主體力量,農村建設的成效與廣大農民參與建設的積極性緊密相關。能否調動他們參與建設的積極性,關鍵在于他們的正當切身利益是否得到了維護。4馬克思曾指出:“人們為之奮斗的一切,都同他們的利益有關”。5列寧晚年認為,在大工業產品不能完全供給農民的時候,調動廣大農民投入農業生產的積極性,需要照顧小農的利益。6因此,他從廣大農民的經濟成分出發,積極探索與個體經濟相適應的動因,通過實行糧食稅等舉措來維護他們的切身利益,從而調動他們參與農村建設的積極性。
新時代無論是實現鄉村振興,還是解決農村相對貧困以及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都需要充分發揮廣大農民的主體性作用。第一,切實了解廣大農民利益需求。目前中國還是一個農民占多數的社會主義國家,農民作為一個群體有其共同的利益需求,但農民作為一個個體也有其差異化的利益需求。為了更好地滿足廣大農民的利益需求,需要各級黨員領導干部俯下身子,深入農村,認真傾聽農民的實際需要,從而為解決農民的實際問題提供可靠的一手材料。第二,切實滿足廣大農民的利益訴求。隨著農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廣大農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越來越迫切,他們不僅渴望有質量更加高的物質產品,也渴望享受高質量的居住環境以及更好的社會保障等。這要求各項惠農政策與舉措應更加具有針對性和時效性。第三,切實尊重廣大農民的首創精神。農民作為一個社會化的群體,他們不僅希望自己的切身正當利益得到滿足,也渴望自己的勞動得到更多的尊重。因此,我們需要引導農民,而不是代替農民;需要稱贊農民,而不是貶低農民。
(四)發展鄉村教育,提升農民文化素質
農民是農村建設的主體,但農民的文化素質更是影響其主體性作用發揮的重要因素。列寧晚年十分重視農民的文化水平的提高,他把提升農民的文化水平作為農村建設的重要工作。正如他在《論合作社》一文中指出:“如果不經過這一歷史時代,不做到人人識字,沒有足夠的見識,沒有充分教會居民讀書看報……我們就達不到自己的目的。”1為此,列寧晚年采取了一系列的舉措來提高農民的文化水平,并使他們學會使用農業機械。
如果沒有一批文化素質較高的農民,新時代農村發展目標就難以實現。因此,推進新時代農村建設需要將提升農民文化素質作為農村工作的重要部分來抓。第一,加強對農村教育資源的投入。發展農村教育是提升農民整體文化水平的重要舉措,但農村教育依然是一塊“短板”。補齊這塊“短板”需要政府增加對農村教育人力、物力以及財力的投入。第二,提高農村教師隊伍的質量。農村教師在推動農村教育發展和提升農村文化水平的實踐中,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這需要通過提高農村教師各種待遇與運用政策來優化農村教師隊伍,提高農村師資力量與水平。第三,提高農村職業教育的質量。提升農民的文化水平,不僅要提高他們的識字與知識水平,還需要提高他們的農業技術水平。通過農民夜校、農業科技人員下鄉推廣以及短期農業技術培訓等形式,提高農民的農業技術水平。
(五)培育農民合作社,凝聚農村發展合力
列寧晚年既認識到過渡到社會主義需要先發展小農經濟,維護農民的切身利益,也認識到小農經濟自身的不足,提出需要改良合作社,并引導廣大農民自愿加入合作社,從而實現在發展小農經濟的過程中,平穩過渡到社會主義。列寧晚年提出,發展合作社需要從政策、物質等方面給予支持,但他也指出,需要支持真正有實效的合作社發展,并且發揮農民在合作社中的作用等。
在新時代,中國農村經濟在發展的過程中,依然具有“單打獨斗”的特征,實現新時代農村發展的任務需要將農民組織起來,形成強大的農村發展合力。農民合作社是將廣大農民組織起來的常見形式,2培育農民合作社需要警惕虛假合作的增加,具體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第一,政府應增加對有效農民合作社的投入。農民合作社發展離不開配套資源的支持,政府應加強對經濟效益強,且社會效益好的農民合作社進行一定的財政支持。第二,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機制。目前農民合作社的主體構成主要包括村委會、農民、社會企業等,這要求建立合理的收益分配機制,推動合作社良性發展。第三,遵循農民自愿入社的原則。農民合作社的宗旨是將小戶經營的農民組織起來,凝聚成發展的合力,更好地抓住市場經濟帶來的機遇與共同應對市場經濟帶來的挑戰,從而更好地推動農村經濟的發展。這需要遵循廣大農民的意愿,通過農民便于接受的方式引導他們自愿加入合作社,從而真正凝聚成一股發展的合力。第四,充分發揮農民在合作社中的主體性作用。農民是合作社發展的受益者,也是其發展的推動者。在合作社發展的過程,需要將農民作為合作社的主人,而不是旁觀者,需要充分挖掘他們的創造性。
(六)確保糧食安全,鞏固社會發展的物質基礎
糧食不僅是人民最基本的物質需要,也是工業生產的重要原料。列寧晚年汲取了國內戰爭以后的糧食危機的教訓和經驗,他認為糧食危機不僅影響到了人民生活的改善,而且還影響到了工農聯盟。他指出:“無產階級取得國家政權以后,它的最主要最根本的需要就是增加產品數量,大大提高社會生產力。”1這也包括增加糧食的數量,提高農業的生產力。為此,列寧晚年在探索蘇俄農村發展的歷程中,始終把提高糧食產量作為當時的重要任務來抓。
在新時代,糧食安全不僅是數量的安全,更是質量的安全,這需要牢牢守住重要農產品的供給底線以及提升農產品的供給質量。2保障新時代的糧食安全,需要堅持“穩”字當頭,具體包括:第一,穩定保障糧食安全的各項政策。確保糧食安全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指標,新中國成立以來,黨和國家十分重視穩定糧食生產的政策出臺。新時代確保糧食安全,依然需要堅持和完善強農富農惠農政策。第二,穩定保障糧食安全的播種面積。糧食的種植面積是確保糧食安全的重要保障。新時代保障糧食安全需要嚴格按照黨中央劃定的耕地保護紅線,對于隨意變更土地用途與破壞耕地的行為,需要從法律層面給予嚴重懲罰。第三,穩定保障糧食安全的食物產量。糧食產量是確保糧食安全的顯性指標。新時代需要從調整糧食種植結構、加大農業技術的研發力度、調動農民種糧積極性以及拓寬糧食進口渠道等方式來保障糧食數量,從而確保糧食安全。
總之,雖然列寧晚年關于農村建設的思想誕生于20世紀的蘇俄,但其中所蘊含的基本思想對于實現鄉村振興、解決農村相對貧困以及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等依然具有十分重要的價值意蘊。新時代我們學習和運用列寧晚年的農村建設思想來指導我國農村實踐,需要學習列寧晚年思考問題的思維與對待馬克思恩格斯農村思想的態度,我們既要重視“本本”,也要反對“本本”。這要求我們需要深入農村實踐,了解中國農村建設中的真問題,以及知曉廣大農民的真需要,從而豐富具有中國特色的農村建設思路。列寧晚年的農村建設思想內容豐富,本文的研究僅僅是一次簡單的探索。這座思想寶庫還需要進一步深度挖掘,從而使其真理的光芒照耀新時代中國農村建設的道路。
Abstract:The formation of ideas is all based on a certain background, and the formation of ideas on rural construction in Lenins later years consisted of three main reasons: first, the ideological motivation for developing Marxs and Engels rural ideas and criticizing other misconceptions; second, the practical motivation for solving the problems facing rural development in Russia; and third, the direct motivation for promoting the transition to socialism in rural Russia. It is centred on safeguarding the interests of the peasantry, and mainly includes such basic elements as the introduction of a food tax,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cooperatives, the upgrading of peasants culture and the improvement of rural power. It not only develops Marxs and Engels rural ideas, but also advances Russian transition to socialism, as well as the Chinese Revolution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agrarian socialism in the early years of the new China. In the new era, Lenins ideas of rural construction in his later years are also of grea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for the revitalization of the countryside, the resolution of relative rural poverty, the modernization of the agricultural countryside and the building of a socialist, modern and strong village.
Key words: Lenin, rural construction, peasants interests, rural revitaliz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