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小雁


1、材料與方法
(1)試驗地概況
試驗地位于臨夏縣北塬鄉松樹村,土壤為塬地黃麻土,海拔高度為2034米,東經103°10′49.8″,北緯35°36′11″,無霜期152天,年降雨量514mm,屬川塬灌區,前茬作物為冬小麥,土壤肥力中等。
(2)試驗材料
供試玉米品種為先玉335。
(3)試驗設計
試驗設全膜覆蓋溝播溝灌、全膜覆蓋壟作溝灌、全膜覆蓋側播溝灌、半膜覆蓋壟作溝灌、不覆膜壟作溝灌5個處理,以不覆膜壟作溝灌為對照。小區面積為80㎡,小區隨機排列,不設重復。施肥量為近年開展的“3414”試驗高肥力6水平施肥量N:P:K(16:10:6)(純量)。氮肥基追肥比例為4:6,基施40%,磷鉀肥作為基肥,一次性施入(試驗各處理及施肥量核算見附表1)。
(4)試驗要求
試驗地選擇有代表性,地勢平坦、土層分布均勻,肥力水平一致的地塊,精細整地、設置保護行、劃好試驗地小區。施用農家肥均勻一致,各項田間操作應在同一天完成。先覆膜后播種,覆膜前畝用50%乙草胺100ml兌水50kg均勻噴灑地面防治田間雜草;磷、鉀化肥底肥一次施入,氮肥40%作底肥,60%作追肥(大喇叭口期);及時除去分蘗,其余田間管理同大田生產。
2、結果與分析
(1)土壤含水量分析
從土壤含水量測定結果看,全膜覆蓋壟作溝灌(27.06%),比不覆膜壟作溝灌提高122.00%;全膜覆蓋溝播溝灌(25.91%),比不覆膜壟作溝灌提高112.55%;全膜覆蓋側播溝灌(20.29%),比不覆膜壟作溝灌提高66.45%;半膜覆蓋壟作溝灌(16.54%),比不覆膜壟作溝灌提高35.68%;不覆膜壟作溝灌(12.19%)。全膜覆蓋壟作溝灌比半膜覆蓋壟作溝灌提高63.60%;全膜覆蓋溝播溝灌比半膜覆蓋壟作溝灌提高56.65%;全膜覆蓋側播溝灌比半膜覆蓋壟作溝灌提高22.67%。(見表2)
(2)產量結果分析
從測產結果(表3)看,全膜覆蓋壟作溝灌(785.04kg),比不覆膜壟作溝灌提高104.83%。全膜覆蓋溝播溝灌(798.51kg),比不覆膜壟作溝灌提高106.63%。全膜覆蓋側播溝灌(785.04kg),比不覆膜壟作溝灌提高104.83%。半膜覆蓋壟作溝灌(763.79kg),比不覆膜壟作溝灌提高102.00%。不覆膜壟作溝灌(748.84kg)。全膜覆蓋壟作溝灌比半膜覆蓋壟作溝灌提高2.78%、全膜覆蓋溝播溝灌比半膜覆蓋壟作溝灌提高4.55%、全膜覆蓋側播溝灌比半膜覆蓋壟作溝灌提高2.78%。
由于臨夏縣特殊的地理環境和民族特點,無論是少數民族家庭還是漢族家庭都很重視養殖業,幾乎每家每戶都有不同數量、不同品種的畜禽。他們養殖經驗豐富,熱情極高。政府應繼續鼓勵和支持家庭養殖業,并根據當地實際發展規模養殖,以養殖業帶動玉米產業,實現玉米的轉化增值,走出一條玉米種植業與養殖業互相促進、共同發展的道路。由此,也可促進西南灌溉條件比較好的鄉鎮自發的解決養殖業與玉米種植業間的供需矛盾,發展玉米種植業,擴大玉米種植面積。
(作者單位:731800 甘肅省臨夏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