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雪蓮
現代農業是促進農業經濟發展與建設的基礎保障,新時期下,我國農作物生產與農業活動均得到促進和增強,農民經濟收益逐漸提高,農村經濟發展也得到了提升。但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現代農業發展仍面臨各種狀況和問題,成為農業經濟建設中的阻礙因素。本文從影響現代農業發展因素入手,分析并提出了相關改進措施,以提高農業現代化進程,促進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
一、加快發展現代農業的重要意義
加快發展現代農業是農業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必要趨勢,也是保障農產品輸出、有效供給、轉變傳統落后農業發展方式的必然選擇,在促進農民增產增收、農業結構調整和社會經濟效益等方面,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由于一些諸多因素的影響,很多地區農業發展總體水平仍舊比較低下,農業基礎設施比較薄弱,市場競爭力和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均有待進一步提升。基于此,應加快發展現代農業,合理布局農業產業,優化生產要素配置,促進生產、加工、銷售一體化農業現代化進程,以此提高土地產出率、資源利用率和農業綜合效益,以達到持續增強農產品供給保障能力,確保糧食總量平衡,更好地為推進新型工業化、新型城鎮化提供支撐保障,使廣大農民群眾的經濟利益具更充分、更平穩、更長久的目的,最終實現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二、新時期下現代農業存在的各種問題
1、農民和土地關系。隨著人口數量的增加和耕地面積有的限性,農民和土地關系愈加緊張。再加上現代工業化、城鎮化進程的加快,農業資源短缺,農村勞動力大幅度分散和轉移,現代農業發展空間受到制約,加劇了農民與土地之間的矛盾。
2、相關政策針對性不強。為了能夠實現節約能源的目的,我國就農業發展方面的問題出臺了相應的政策,但是政策中的條款并未針對存在的問題做出解決方案,存在不合理性,最終難以有效落實農業循環經濟的發展需求。盡管我國農業經濟的發展技術頗為成熟,但是農村地區并未引進先進的生產技術和設備,農業經濟體系并未落到實處,直接影響了農業技術和設備在農村地區的推廣和應用,最終導致農村生產技術水平相對落后。
3、農業基礎設施薄弱。由于我國農業基礎設施的薄弱,近年來,中國西南、長江流域等地區因惡劣氣候的影響,農業灌溉等水利設施的不完善性,農業生產活動與農作物生長受到很大影響,既而影響農業經濟效益的提高。
4、外來農資品的沖擊。各地引進的外來涉農品種,例如:近幾年,“轉基因”的農作物,因農田生態系統和安全性的問題,受到廣泛關注,但因生物多樣性的作用和用途,以及一些顯為人知的隱患存在,各地對外來農資品的應用方面很多消費都舉棋不定,影響了農業整體布局。
5、生態環境受到破壞。基于我國人口增長速度和人口基數的現狀,耕地面積逐漸減少,人均耕地占有量普遍低,再加上農業耕作中化肥農藥使用方法不當,導致生態環境受到威脅,農村能源緊缺,水資源匱乏,土地肥力偏低的現象越來越嚴重,在很大程度上也阻礙了現代化農業發展和經濟建設進程。
三、發展現代農業,促進農業經濟建設的措施
1、轉變傳統觀念,提升環保意識,協調發展現代農業與農業經濟
(1)各地區單位與部門應放眼于長遠利益的平衡發展,持續開展各項生態建設活動,轉變傳統舊的觀念,提升人們對生態環境保護的新的認識,對傳統的發展思想進行創新,構建與發展農業經濟發展體系,改變農民對農業經濟體系的看法和認識,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率,實現農業經濟低能耗、高增長、可持續發展。
(2)要避免功利化的行為,減少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發展農業、換取經濟繁榮的現象發生,爭取現代農業與生態農業協調發展,以此促進農業經濟的長遠性和穩定性。
2、加強政策引導,增加資金投入
(1)在促進農業經濟建設中,積極對農民進行政策引導,提高政府在農業經濟發展過程中的投資力度,結合相關的法律、經濟政策、產業政策、技術政策等方面的切實保障,加強農業的基礎性建設及農業發展環境的建設,提高各級單位和部門對農業經濟體系構建的重視,促進和完成政策引導工作。
(2)為現代農業發展提供基礎平臺,拓寬現代農業建設的覆蓋面,通過多種渠道籌集現代農業建設的開發資金,制定具有地方性、針對性的有效政策,將農村經濟發展的側重點放在農業生產上,提升農村資源利用率,提升農民經濟實力,調動農民參與現代農業建設的積極性。
3、加大科技創新力度,實現農產品結構優化與調整
著手基層農業發展,開展科學技術與研究,創新農業生產技術及工藝,建立健全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強化社會服務效率的同時,優化經濟結構推動農業生產活動中的技術深入發展,以達到提升現代農業生產流程標準化、科學化的目的。
4、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產業
引導傳統農產品加工產業轉型,扶持一些具有潛力的加工企業,發展與骨干加工企業相配套的中小微企業,形成以產業基地為基礎的加工基地。同時,積極開展產后貯藏、保鮮等農產品初加工、精深加工,加強農產品流通,推進以批發市場、農貿市場為重點的農產品流通設施建設,加快發展現代農業物流業務,構建農批對接、農超對接、直銷直供等業務形式的現代電子商務體系。
5、完善農業經濟布局
明確農業經濟建設和發展理念,對農業區域的發展展開有效指導,運用農業經濟發展的新思想去指導農業經濟的實際發展,結合區域資源的性質以及農業結構的特征,對傳統的農業經濟生產模式進行革新,從大產業、大生態的角度去考慮,優化完善我國農業經濟布局,促進農業經濟的長遠發展,從而為構建健全的農業經濟提供支撐。
綜上所述,在經濟發展、農民增收的前提下,應把主要的精力放在農業生產力的創新和發展上,從而提高農業的綜合生產能力建設,最大限度推進現代化農業建設進程,落實科學發展觀、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針對農村地區實施優惠政策,進一步帶領農民推動農業經濟的長遠穩定發展,促進全國農業經濟的提升。
(作者單位:166400黑龍江省大慶市肇州縣肇州鎮鄉村振興發展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