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少剛
小麥是我國最主要的農業種植作物之一,在我國的種植規模非常廣,同時在國際糧食結構中也具有一定地位。而近年來我國糧食需求的提高,以及農業耕種面積的減退,使得小麥作物的高產栽培成為了一項重點研究的課題,而植保技術的應用則能夠進一步提高小麥種植產量,在防病蟲害、抗倒伏、防早衰等方面都有著顯著效果。本文主要結合江蘇省邳州市的小麥栽培狀況來分析植保技術在小麥高產栽培中應用的作用進行分析,并提出了相關的應用策略。
植保技術顧名思義便是對農業作物進行保護的一種技術手段,通常表現在病蟲草害的監控與防治,從而確保小麥作物能夠更加健康的生長。植保技術對于小麥作物增收增產來說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時也是確保小麥高產栽培抗病蟲害的主要技術手段,在小麥栽培的各個環節中都能夠發揮顯著優勢,因此在小麥高產栽培中進一步加強植保技術的應用與推廣對小麥種植來說具有積極的作用。
一、江蘇省邳州市小麥高產栽培現狀
江蘇省在小麥種植方面具有較為優異的自然氣候條件,年均0℃以上的日照時間能夠達到約2000h,日照輻射量年均500kj/m3,麥種期為300kj/m3左右,充足的日照環境也是小麥高產栽培的一大優勢。邳州市坐落于江蘇省北部,地處連云港和徐州之間,屬于江蘇省淮北小麥區。該地以平原洼地為主要地貌特征,總面積達2088km2,面積占比為51.7%。邳州市屬于半濕潤暖溫帶季風氣候,全年日照與降水量皆較為充裕,年均溫度13℃,降水量903.6mm,無霜期211d,這些氣候條件都十分適合小麥高產栽培。近年來邳州市積極響應地方政府高效農業規模化產業化發展要求,開展小麥高產增效活動。
二、小麥高產栽培中植保技術的主要作用
一般情況下,4月中旬都是小麥栽培的重點階段,在這一階段中應用植保技術是確保小麥健康生長的主要措施。同時還需要做好小麥的“一噴三防”,及時施藥,從而防治病蟲害和倒伏早衰問題,確保小麥高產栽培的增收增產。
1、病蟲害防治作用
通常情況下,小麥在種植期間病蟲害難以避免,這些病蟲害都會對小麥造成不同程度的影響,降低小麥的產量和質量。而病蟲害的發生多以環境因素為主要誘因,環境的變化導致病蟲害的規模化發生,因此通過植保技術來規避病蟲害的發生,并降低病蟲害的危害便顯得尤為重要。
2、抗倒伏作用
農業作物大多都較為依賴環境,環境因素可以促進小麥高效生長和提高產量,但不利的環境因素也會導致小麥的大規模倒伏現象,對其產量帶來不利。倒伏現象多發于小麥生長的中期和后期,因此在這一環節運用植保技術,如通過磷酸二氫鉀來提高小麥的抗倒伏能力,而其還能提高小麥的粒重,從而在規避倒伏現象的同時提高產量和品質。
3、防早衰作用
由于氣候干旱,或小麥營養不良等問題,都有可能會導致小麥早衰問題,早衰的小麥會出現粒重降低的現象,從而影響產量。為了能夠避免小麥出現早衰現象,刻意利用植保技術提高田間管理,合理控制有機肥的用量,能夠有效加強小麥的抗早衰能力,確保小麥的產量。
三、小麥高產栽培中植保技術的具體應用
1、種子處理
若想保證小麥高產栽培的整體質量和效益,選種是最關鍵的基礎環節之一,品種直接決定了作物的抗病蟲害能力以及出芽率、生長勢態等。而品種的選擇也需要結合地方氣候條件、土壤條件來進行選擇,重點關注品種的出芽率、產量、抗病害能力、抗倒伏能力等,才能確保小麥栽培的產量。在麥種選擇完畢后,還需要對其進行適當的挑選,盡量挑出不夠飽滿的種子,保留較為均勻的種子,在選種過程中,還需要通過適當的處理來提高種子的抗病蟲害能力,可以對種子進行農藥拌種,農藥拌種能夠有效降低小麥的病蟲害發生。在選種和拌種結束后,便需要進行播種,播種時需要管理好播種量和行距等,不可以過多,也不可以過少,確保小麥的種植密度能夠適合小麥的生長。在深耕時,還要保證橫豎行之間的端正,避免漏播和重播的問題,播種時間需要根據氣候溫度來進行調整,一般需要在平均氣溫在17℃左右時即可播種,也就是每年的10月7日前后。在小麥生長至出芽期時,還要進行定期查苗,統計一下小麥的出苗率,并根據出苗率來調整播種方案,從而提高小麥的生長質量。
2、土壤處理
在種子處理之后,播種之前,需要對土壤進行一定處理,一般需要通過藥物來清理掉土壤中殘存的細菌、病原、病蟲等,能夠有效殺死土壤中殘存的細菌和病蟲卵,從而有效降低病蟲害的發生,改善小麥的生長環境。同時,土壤處理除了要清理土壤中殘存的病原體和蟲卵,還需要清理雜草,雜草也是影響小麥生長的不利因素,會在小麥生長過程中與小麥搶奪養分,進而影響小麥的生長勢態,也會導致小麥營養不良引發小麥早衰。對此,需要通過植保技術來清理土壤中的雜草,一般會選擇化學藥劑的方式實現除草,但多數化學除草劑在使用時為了避免對小麥種帶來的影響,都需要在施藥前確保環境條件適宜,需要保證日均氣溫,同時濕度合理的條件下才能使用化學除草劑,而且還需要挑選好施藥的時間,一般在雜草生長至2葉或3葉時進行除草。雜草清理需要結合具體雜草生長狀況來選擇藥物,對于一些特殊的區域,可以在冬季進行除草,能夠降低一定的除草成本,并且除草也相對更加容易。
3、田間管理
(1)灌越冬水
在小麥下種出苗到越冬過程中,則需要對其進行冬季管理。冬季管理主要便是進行壯苗培育和保苗,確保小麥能夠穩定越冬,期間為了進一步提升土壤中的含水量,同時改善冬季土壤懸虛問題,以及實現冬水春用,則需要在冬季到來前灌越冬水,從而保證小麥的生長勢態。結合邳州市的氣候特征,在每年的12月月初冷頭暖尾階段便是灌越冬水的主要階段,在灌溉過程中,需要確保灌溉量,而土壤的含水量則需要保持在70-80%之間為宜。
(2)加施返青肥
在小麥安全越冬之后,便需要加施返青肥,在第二年的2月份便需要進行春季管理,主要的田間管理工作便是促苗返青。剛開春時氣候溫度仍然相對較低,土壤溫度也不高,且活性較低,養分的分解效率較差,可溶性氮元素含量不高,這也使得小麥的營養供給常常跟不上,處于生長滯緩的階段。而為了能夠達到促苗返青的效果,則需要對小麥加施返青肥,可以在當月中旬根據返青水來施尿素肥,能夠有效促進小麥根系的生長,起到促青保穗的效果。
4、病蟲害的防治
隨著來年開春氣溫的不斷回升,小麥高產栽培也迎來了病蟲害防治的關鍵環節,小麥主要病蟲害及防治如下:其一,白粉病。白粉病通常會導致小麥葉片出現白色圓形病斑,隨著病情加深逐漸由白變為褐色。白粉病病原體會在土壤中越冬,在開春溫度回升后由空氣傳播。白粉病的防治可以在小麥抽穗期前通過每667m2利用20%粉銹寧乳劑50g加兌60kg水來進行防治,若病情較為嚴重則需要調整用量;其二,銹病。銹病通常在潮濕的環境下頻發,也會通過空氣進行傳播,在開春下雨后也有一定概率出現銹病。銹病的防治可以通過種植區域適度控制的方式降低患病率,也可以每667m2利用20-30g的12.5禾果利可濕性粉劑加兌50kg水制備為溶劑,進行施灑來防治;其三,小麥蚜蟲。小麥蚜蟲常以小麥莖、葉、穗為食,在小麥灌漿期時危害最嚴重。蚜蟲的防治可以選擇25%蚜螨清乳油50m1加兌水50-75kg/667m2來防治;其四,麥葉蜂。麥葉蜂通常會對小麥葉子造成危害,造成小麥減產。麥葉蜂的防治可以在小麥抽穗期前利用30-50m1的50%辛硫酸乳油兌水進行防治。
小麥種植對于我國農業的發展來說具有重大意義,而植保技術又是高產栽培技術中最主要的技術方法,因此在小麥種植過程中需要進一步應用和推廣植保技術,同時提高對于植保技術的研究力度,為我國農業的長遠發展提供充足的動力。
(作者單位:221300江蘇省邳州市土山鎮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