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安君
如今的社會發展速度不斷加快,人民的生活水平和消費水平也在不斷提高,對于肉食家禽和禽蛋等食品的需求也逐漸增多,因而也促進了家禽養殖業的進一步發展。但由于缺乏科學的養殖管理技術,農戶的經濟收入并不理想,甚至容易造成虧損。因此,本文針對種鴨養殖方面,對種鴨的飼養管理技術進行一系列介紹、分析。
一、種鴨階段性的飼養管理
可以將飼養種鴨分為三個時間段:前四周的育雛期、5~24周的成熟期、25周后到結束產蛋的產蛋期,每個階段的管理方式都不相同。
1、育雛期種鴨的飼養管理
雛鴨的飼養方式可分為圈養和網養,需要根據養殖場所在地的實際情況對飼養方式進行選擇。如果養殖場中設有水塘則可以在前期選擇地面圈養,待種鴨生長后期選擇圈養方式與放牧方式相結合,也可以使用計算機技術對飼養過程進行網上操控,以有效提高種鴨的成活率和飼養過程中的工作效率。
①飼養前期要做好一系列準備工作。在放雛鴨入鴨舍之前,要做好充足的準備。一是要將消毒工作做到位;二是檢查飼養工具的完善,安置好喂食槽和水槽;三是將干凈厚實的墊料鋪于鴨舍地面上,將鴨舍內的溫度和濕度調整至適宜雛鴨生活的狀態,只有在溫度適宜時才能使鴨在調節自身體溫時將消耗最少的能量、促進雛鴨的生長速度,提高雛鴨的成活幾率。
②雛鴨的飼養密度需要適當控制。當雛鴨長至1周齡時,圈養應保持在每平方米20~30只的密度,網養應保持在每平方米30~50只左右;雛鴨在2周齡時,圈養密度減少至每平方米10~15只,網養的密度降低至每平方米15~25只;雛鴨3周齡時,由于生長體型在逐漸增大,圈養密度降低至每平方米7-10只,網養密度降低至每平方米10~15只。
③對鴨舍的光照進行調節。白天時可調節為自然光照,早晚可調節為微弱光照,培養雛鴨的環境適應能力,使雛鴨在任何光照情況下都能保證正常的進食和活動。要使鴨舍的空氣保持流通,提高鴨舍的通風效果,定時通風。以避免在溫度過高時,雛鴨產生缺氧狀態和消化道疾病等不良反應。
④對雛鴨分群進行管理,以防止鴨群數量過大,產生擠壓死亡的現象,導致雛鴨的存活率降低。每個鴨群的數量應控制在300-500只。喂食時間應選擇在雛鴨破売后的12-24小時時進行第一次投喂??赏段诡w粒飼料或在半生米飯中加入蛋黃,并且要保持飼料的充足,實施少喂多添的喂食方式。應對雛鴨24小時不斷供給清水,在水中投放可提高雛鴨免疫力的抗生素和維生素。在雛鴨20日齡時,要注射防鴨瘟弱毒的疫苗,在雛鴨30齡時,注射預防霍亂菌苗。培育種鴨要選取絨毛齊整、有光澤、個頭大小勻稱、的雛鴨。雛鴨質量的參差不齊會影響鴨群整體的生長發育情況。
2、育成期種鴨的飼養管理
種鴨在育成期時可采用半舍飼的飼養方式。即在鴨舍外設置比鴨舍大三分之一的的運動場,公鴨和母鴨的生活習性不同,應將公鴨和母鴨分開飼養??稍诠喨褐型斗派倭磕给?,以達到使公鴨生殖系統逐漸發育的效果。育成期的種鴨體需要使其質量達標,從而使產蛋量得到提升,減少產蛋期的種鴨死亡率、使種鴨受精卵增多,提高蛋的孵化率,對種鴨要適當限制喂食量??刂品N鴨的光照時間,光照時間不宜過長,光照不宜過強,使用自然光照最為適宜,避免種鴨性成熟。保持鴨舍良好的通風環境,減少疾病的滋生及傳播。
二、公種鴨的飼養管理
在鴨群中,要適當分配種鴨的公母數量。正常比例為1:(4~5)只為最佳。若公鴨數量過少則導致受精率的下降,導致種蛋的成活率也同時下降。若公鴨過多,則會因公鴨之間爭偶而使受精率在一定程度上下降。要定期對公鴨的精液品質進行檢查,將配種能力弱的公鴨篩選出去,保持公鴨的良好繁殖能力。
三、種鴨的換羽管理
秋季溫度驟降,種鴨為過冬會進行換羽,此時的種鴨停止產蛋。由于換羽期過長,為提高種鴨的產蛋量,需要對種鴨實行人工換羽,壓縮種鴨的換羽時間,從而提高產蛋量。將需要換羽的種鴨單獨驅趕至新鴨舍,使其運動量增加,停止光照,喂食上只投放青料。第10天時可以試著拔除種鴨的主翼羽,若已經可以拔除,則先處理主翼羽,再拔除覆翼羽,最后拔除尾羽。在種鴨人工拔羽過后的五天內,應避免種鴨戶外活動,避免暴曬,以達到保護毛囊,促進羽毛重新生長。提供的飼料要富有營養,投喂量增加。
綜上所述,學習科學的養殖技術是種鴨養殖戶們的必修課,是家禽養殖業的立身之本。因此,為了更好的完成種鴨的養殖,在種鴨的育雛期、育成期、產蛋期和換羽期應實施不同的養殖管理措施,時刻關注種鴨的生長情況,為種鴨營養豐富的飲食、良好的生活環境,保障衛生清理和防御疾病的措施,以促進種鴨的健康生長和家禽養殖業的逐步發展。
(作者單位:164299黑龍江省孫吳縣畜牧技術推廣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