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光德
脫貧攻堅惠三秦,滄海一粟話巨變。脫貧攻堅以來,花園社區四支隊伍在黨委政府的領導下,精誠團結,齊心協力謀發展,求真務實抓工作,有條不紊地推動各項惠民政策的落實。社區面貌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社區居民看在眼里,樂在心頭,笑在臉上。微實微變僅供交流。
1、社情民意底子清
花園社區位于鎮巴縣西南部長嶺鎮,距縣城22公里,轄10個村民小組,總人口2037人,737戶,常住人口696戶,1964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181戶583人,林地3.5萬畝,耕地6500畝。2017年省農安中心聯縣駐村幫扶后,在短暫的時間內,頂風雨冒嚴寒,逐戶走訪調查,用腳丈量了花園的每一寸土地,深入細致地了解村情民意及產業發展情況。得知方興未艾,一無產業,二無經營主體,三無集體經濟組織。
2、黨建引領理思路
三無村的經濟社會發展發面臨的困難和問題不言而喻,思路決定出路,強化政策理論學習,提高思想認識,省農安中心與社區開展支部共建,協作開展三會一課,宣講十九大、中央一號文件精神,始終堅持抓黨建促脫貧,共同商榷住村幫扶工作,特別是中心主任陳曉東帶頭聯縣駐村,幫助理思路、定方向、鼓士氣、謀發展。召開各類座談會近30場次,學習習總書記扶貧重要論述,分析產業發展格局,為花園發展建言獻策。
3、開闊眼界強信心
古人云“人不出門,身不貴”,組織社區干部、合作社、大戶和貧困戶代表觀摩學習了近三年西安農高會;遠赴千里參觀第2和3屆中國國際茶博會,到中國茶研所、龍井茶葉基地、安吉縣溪龍鄉參觀標準化、規模化茶園;學遠看近,再次組織社區兩委、居民代表參觀本縣觀音、興隆等茶園示范鎮,通過參觀學習,受益匪淺,開闊眼界,轉變觀念,統一思想,了解茶產業鏈縱深發展,深知茶產業是綠色健康、生態環保的長效產業,深刻領會“一片葉子造福一方百姓”、“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真正內涵。明確了產業發展方向,激發內生動力,堅定了干群發展茶產業的信心和決心。
4、引鳳筑巢興產業
社區四支隊伍與省農安中心一道深入調查研究,通過外出考察學習,結合花園社區的自然稟賦,理清產業發展思路,采取“長短結合、因地制宜、因戶施策”的方針,實現了社區產業發展零突破。長效產業鎖定茶產業項目不放松,積極創造條件,引鳳筑巢,爭取漢中市曙坤茶業科技有限公司落戶花園,協調解決公司遇到的各種問題30多件,帶動農戶發展茶園1500畝。依托縣茶技站技術優勢,采取“公司+基地+農戶”的帶動模式共同發展,公司已投資700萬元,協助新建標準示范茶園500畝、新建年產100噸茶葉加工廠一座,硬化產業路3.5公里,極大改善了村民出行條件,每年投放幼齡茶園管護勞務工資18萬余元,年新增就業崗位20個。茶園預計2021年全園投產,戶均增收3000元以上。中期項目發展食用菌,以鎮巴縣長花生態農牧專業合作社為龍頭,發展袋料栽培香菇100萬袋,椴木黑木耳2000架,戶均增收1000元。短期發展林下生態土雞養殖,按照“合作社+大戶帶動”模式,發展林下養雞20000只,每年發展有機水稻120畝,戶均增收1500元左右。
5、真情幫扶顯成效
基礎設施不斷加強,多渠道爭取扶貧資金2200萬元,水、電、路、訊等基礎設施建得到充分改善,管網建設36㏎,全部安裝到位,已投入使用,解決了集鎮居民及社區居民人畜飲水問題;修建重點路段、橋梁、拱涵共11處,極大地滿足了生產生活需求,易地搬遷點建設如期完工,配套設施齊全,豐富了村民文化生活,社區72戶貧困戶351人已全部搬遷入住,過上了安居樂業的生活。創業就業出實招,利用“蘇陜協作”平臺,搶抓機遇,與江蘇瑞博公司達成協議,落戶花園,社區工廠于2019年9月10正式開工,生產電路板,每天吸納社區貧困勞動力60人,月平均工資2800元以上。初步達到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的總體要求。人居環境提升成效顯著,社區四支隊伍緊扣“兩不愁三保障”進村入戶,用心用情幫扶,抓機遇、補短板,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搞好環境衛生,嚴格按照“五凈一規范”的基本要求,進行全面整治,扎實推進社區面貌建設。十戶以上的居民點放置一個垃圾箱,定時定點處理垃圾,大街小巷環境衛生得到根本改善,社區面貌煥然一新。
6、典型幫扶感悟深
今天的花園,貧困發生率降至0.25%,有縣級產業園1個、帶貧益貧經營主體4個,電商“益農信息社”1個,社區工廠1座,產業發展有聲有色,貧困戶收穩步提高。成績的背后,凝聚著四支隊伍的智慧與汗水。
7、背進新居
貧困戶周萬興,一人老齡戶,年邁體衰,右腿殘疾,行動極為不便,住在大山上,山路崎嶇,趕集時,下趖上爬。他的安全住房兩年前政府就幫他修好了,靠近主集鎮,無論怎樣勸說,他就是不愿搬走。2019年8月,陰雨連綿,三棵大樹倒在房上,隨時就有垮塌危險,可是他還是不愿意搬。見此情況,四支隊伍果斷決策——背周萬興下山。說背就背,駐村工作隊隊長吳顯安背第一肩,接著四支隊伍輪流背,山高路陡,頂風冒雨,一溜一滑,艱難地背著周萬興向山下走去。就這樣,周萬興老人終于離開了生活70年的老窩,開始了新的生活;陳益海一家2人,年過古稀,戶主陳益海常年重病在身,臥床不起,視其條件,給他安排了上樓安置,新房修好了,無勞力搬。四支隊伍告訴他:“選擇黃道吉日,我們幫你搬”。9月19日一早,我們全員出動,抱被子,搬床,提灶具,背生活用品,3小時候后,新居布置完整,將陳益海一步一步地背進新居,街上村民舉手稱贊。
8、清掃院落
二人低保老人戶冉龍富,性格孤僻,脾氣古怪,他看別人不順眼,別人看他不開心。我在入戶交談時,多次勸導二老,遠親不近鄰,搞好令居關系尤為重要。可是江山能移,本性難改,幾個月過去,不見起色。兩副棺材堆放在院落中多年,任憑風吹、日曬,二老人心疼不已,為此焦頭爛額。四支隊伍齊心協力,主動幫忙,把兩副棺材抬到屋里,安全擱置,把院落打掃得干干凈凈,了去兩位老人多年的心愿,臉上露出久違的笑容;周萬興住進新居后,依靠政策扶持養了2頭豬,但他不注重環境衛生,將豬草缸放置在大門口,臭氣撲鼻,四支隊伍幫他合理安置,整理家具,清掃衛生,使屋里屋外煥然一新。
9、拆除豬圈
豬圈位于馮翠萍大門正前方,年久失修,東倒西歪,臭氣熏天,也沒有再養豬的打算,嚴重影響環境衛生和整體形象,她愿意拆,但是一無錢,二無力,無法解決。三番五次勸說,無動于衷。于是,四支隊伍親自上,戴手套、穿雨靴,歷時4小時,把豬圈拆掉,將其所有拆料堆放整齊,可謂人心齊泰山移,馮翠萍的住居環境得到徹底改善。
10、甘露情緣
貧困戶王榮安,全家4人住在半山腰,住居環境不錯,人畜飲水多年來靠肩挑背扛,雖然來回取水時間不足20分鐘,但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始終困擾著一家老小,影響庭經濟發展。四支隊伍為之著急,2019年10月21日,放下其他工作,以尋找水源為重點,在荊棘叢生的山溝中,尋找2小時,掛的片體凌傷,功夫不負有心人,找到了水源。幫忙定點放線,挖溝埋管,經過3天努力,山間清泉流進他家水缸,解決挑水背水疾苦,王榮安一家感激不盡。
綜上所述,在脫貧攻堅收官之年,全面建小康社會決勝之年里,花園社區四支隊伍堅持兩手抓,一手抓疫情防控不放松,一手抓春耕生產增收入。嚴格落實“四不摘”幫扶要求,以“三排查三清零”為工作重點,全力鞏固脫貧成果,查漏補缺,充分挖掘新的增漲點,真心實意為群眾辦實事、辦好事、解難事,助力社區人民真脫貧、脫真貧。花園社區在點滴中悄然變化,變得美麗富裕、變的幸福安康。
(作者單位:6715060陜西省漢中市鎮巴縣茶技站駐村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