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桂霞
現階段,促進農村經濟發展是我國經濟發展工作的重點之一。目前,我國農村經濟遠遠低于城鎮經濟,我國作為一個農業大國,若不重視農村經濟的發展,農村經濟與城鎮經濟會越來越兩極分化,不利于我國社會的穩定與健康發展。因此,應當加強對農村經濟的管理,以促進農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
一、農村經濟的現狀
1、城鄉收入差距較大
在國家相關政策支持下,農村經濟雖然得到了發展,但仍然與城鎮經濟有較大的差距。例如,國家通過提高糧食的價格來提高農村經濟,但這種方法治標不治本,不能根治農村經濟發展相對緩慢的問題。因此,應當積極推進城鄉一體化,縮小農村與城鎮之間的發展差距,推進城鄉一體化可以使得農村經濟多樣化,不再僅限制于蔬菜、糧食作物,農民有更多的就業機會,有利于縮小城鄉經濟差距。
2、農村居民文化程度問題
農村居民的平均文化程度要明顯低于城鎮居民,造成這種現象有兩方面原因,一是農村經濟落后,教育相對而言也比較落后,因此農村居民相對來說受到的教育不好;二是農村居民對教育工作的不重視,沒有意識到教育工作的重要性,而大多數農村出身的受到過高等教育的人,往往都會選擇在城鎮工作而不再返回農村。這就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農村長期缺乏知識型人才,這就嚴重阻礙了農村經濟的發展。與之相反,在城鎮中人們普遍重視教育問題,城鎮中各種各樣的知識型人才比較齊全,從而使得城鎮經濟較快發展。
3、農業生產機械化受限
我國農村經濟發展較慢的另一個原因為機械化推廣受限。我國在農用機械方面已經取得較大的發展,但由于我國農村生產模式是小而分散的一種形式,大型播種機、收割機等設備難以進入農田進行施工,嚴重阻礙了我國農村機械化發展的進程;此外,近些年來一些工業在農村開展,部分土地被征用,使得原本用來進行農業種植的土地被用來進行工業生產,從而進一步限制了農業的發展,使農村經濟發展受阻。
4、政府部門投入不足
近些年來國家不斷加大對農村經濟的建設,但由于我國農村人口數量眾多,農業面積十分廣泛等因素,使得相關部門在農村經濟發展方面的投入并不能滿足農村經濟發展的實際需求。因此,相關部門應當進一步加大力度,采取技術支持、政策支持、銷售支持等一系列措施,來支持農村經濟的發展。
5、生態環境問題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們對環境問題越來越重視,尤其近些年來國家出臺了各種政策來控制環境污染問題,但在農村依然存在比較嚴重的環境問題。農作物是農村經濟發展中的重要對象,在農作物生長過程中需要大量水資源進行灌溉,而我國部分地區降水較少,從而造成地表水資源緊缺;另外,在種植農作物時農藥、化肥、農膜等大量的使用導致部分地區出現土壤污染與水資源污染,使種植環境惡化;部分地區不進行科學的交叉種植或休耕,從而使土地肥力下降,在種植過程中導致出現秸稈、尾菜等對環境產生不良影響;另外,部分農耕機設備過重,超過土地的承載力而使土地遭到破壞。
6、信息化水平與管理模式落后
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農村經濟也面臨著新的挑戰。農業生產設備、生產方式及生產管理等需要不斷朝著現代化方向發展,但總體而言,我國農村經濟管理信息化水平不高,仍處于起步階段,管理方式比較落后,部分偏遠地區甚至沒有農業生產機械設備,經濟信息化管理的落后嚴重阻礙了經濟的發展;現代化的農村經濟管理模式正處于不斷推進的階段,但是在大部分地區傳統的管理模式仍然占據主導地位,而這種傳統的管理模式效率比較低,不利于農村經濟快速發展,因此,必須加快現代化農村經濟管理模式推進速度。但是,在實際農業生產過程中,農業管理者的意識較為落后,這就直接導致現代農業管理水平難以推進,從而使傳統農業管理占據主導,進而使農業種植、施肥、灌溉、銷售等一系列環節上管理都比較落后,限制了農村地區的經濟發展。
二、農業經濟管理對農村經濟發展的意義
1、促進農村經濟高速發展
我國作為一個農業生產大國,土地資源是我國非常重要的資源之一,對于農村而言土地資源更是其生存之本。但存在部分地區不重視土地資源問題,不合理的耕種導致農村土地肥力下降、土地板結甚至沙化,不僅如此,少數地區為了快速發展經濟以破壞環境為代價,這種行為不利于農村經濟的健康持久發展。為了使得農村經濟能夠健康持久發展,必須對農村實施科學的管理,徹底整治農村土地資源問題,采用休耕、交叉耕種等多種形式來改善土地狀況,使之能夠健康持久的推動農村經濟發展,實現農村經濟與環境的共贏。
2、為農村經濟發展提供制度保障
現階段,我國農村經濟在發展過程中存在較多問題,而農村經濟管理作為一個科學合理的方式可以促進我國農村經濟健康持續發展。通過農村經濟管理可以將農村經濟進行產業化、規模化和機械化,從而為農村經濟提供一種制度保障。另外,需要特別注意的是我國土地資源十分廣闊,自然環境不盡相同,在面臨不同地區時需要實行不同的經濟管理模式,因此應當因地制宜的進行農村經濟管理,保證農村經濟管理的實效性與針對性。
3、掃清農村經濟發展障礙
農村經濟發展相較于城鎮經濟發展比較緩慢,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是農村交通不便利與缺乏科學管理。通過農村經濟管理可以提供一個科學合理的方式對農村農業進行改革,例如可以通過借鑒發達國家農業發展模式,實施農村經濟改革和資源配置,以掃清在農業機械化、規模化、現代化的障礙,推進農村經濟不斷發展。
三、優化農業經濟管理策略
1、加強環境保護
可持續發展作為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要求之一,對于農村經濟發展而言更是如此,只有秉承可持續發展的農村經濟管理理念,才能使得農村經濟健康、穩定、持續的發展。在傳統的農業耕種中,農業工作者為了追求利益過量的使用農藥、化肥等化學品對土地資源、水資源造成污染,雖然農作物產量得到了短暫的提高,但不利于農業經濟的長期可持續發展。若想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必須加強農業經濟管理,而農業經濟管理之中將保護環境列在最主要的任務之一。因此,應當優化農業經濟管理,突破傳統的只注重經濟發展的思想束縛,在保護環境的前提下,進行科學合理的耕種,從而保證農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2、提高農業經濟管理人員的專業技能
農業經濟管理人員的管理水平直接影響了當地的農村經濟發展狀況。若想提高農村經濟水平必須先提高農業經濟管理者的管理水平,要求農業經濟管理人員不僅具有過硬的專業技能而且還應當具有責任心和奉獻精神。考量農業經濟管理人員是否符合要求主要有以下幾點:①專業技能,相關部門應當招收一些綜合能力強的人進行農業經濟管理工作。②注重培訓與考核,不僅對于管理人員進行培訓考核,對農業人員也要進行相關的培訓和考核,使其種植的農業產品符合相關要求。③對新技術、新設備的學習能力。要求管理人員能夠積極主動的學習新的知識,在進行培訓時,管理人員將新技術、新設備的使用方法傳授于農業人員,從而進一步推進農村經濟向現代化方向發展。
3、優化產業結構
調整產業結構必須與當地情況相結合,切勿生搬硬套外國的模式。調整產業結構時以經濟發展作為目標,與當地的地域優勢相結合,推動產業結構向多元化發展。此外,還應當提供專項資金用于購買農業設備及深加工設備,對收獲的農產品進行深加工,成立農產品形象,進而獲得品牌效應。形成從種植、管理、收割、農產品深加工完整的農業產業鏈,這樣有利于農村經濟更快更好的發展,農業工作者看到可觀的效益,自然會增加他們的主動性與積極性。
綜上所述,科學合理的農業經濟管理技術對于農村經濟發展具有促進作用。農業經濟管理為農村經濟提供了制度保障與理論保障,在實際農業種植過程中所遇到的問題,能夠提出科學合理的解決方案,并且能正確指導農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從而使農村經濟的發展得到了保障。
(作者單位:251400山東省垛石鎮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