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宏俠
我國是農業生產大國,農業經濟不僅是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還切實關乎著國家的民生問題。近年來,我國農業經濟整體呈穩定發展,但相關產業卻有下行的趨勢,2019年全國農機企業總收入為2464.67億元,比上年同期下降了4.43%,為我國農業發展敲響了警鐘,政府應統籌全局,促進農業政策的創新。
一、當前我國農業經濟發展形勢中存在的問題
1、農產品供需不平衡
各地區農業體系受自然環境、階段性市場不穩定、區域性經濟結構調整等因素的影響,會在全國范圍內出現地區間的農產品供需市場不平衡的現象,有些地區對某種農產品供大于求,而有些地區對同一種農產品則體現出嚴重的供不應求,若得不到有效的處理,則會造成大量農產品浪費和物價機制混亂。
2、現代化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和人才隊伍水平落后
鄉鎮現代化農業基礎設施的建設較為滯后,農產品市場信息相對閉塞,由于農民缺乏先進的管理理念,無法向相關部門提供有效的農業數據,導致政府對農業經濟發展的實際狀況了解不清,無法切實開展相關工作。
3、農業經濟產業結構單一
當前各地區農業經濟發展仍采取自主自足、分散經營的生產模式,這導致我國農作物品類比較單一,在長期發展中嚴重制約著市場運行的效率。同時,農業規模化生產不足,在一定程度上還會限制農業經濟結構的調整,使得農產品加工的產業鏈較短,無法產生更高的附加值,會打消農業規模化生產企業的積極性。
4、農業可持續發展能力差
在經濟利益驅使下,我國農業經濟的發展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采取了掠奪式經營的模式,體現在林業資源的亂砍亂伐、農藥化肥的不合理施用、草藥的過度放牧、土地的廣種薄收等,使得農村生態環境惡化程度較高,長期發展過程中,農業資源可持續發展的能力不足,對我國農業經濟的長效發展形成了嚴重的阻礙。
二、政府創新農業經濟政策的途徑
1、政府宏觀調控農產品供需市場
政府應將農業經濟發展的重心適當的從農業生產轉移到農產品市場調控上來,通過頒布相關農產品物價調控、地區間農產品資源調動政策并建立起各地區間市場信息溝通的長效機制的方式,對農產品市場進行全面系統的宏觀調控。相關部門針對不同地區同類農產品生產與需求的狀況,掌握該產品在不同區域間價格浮動的規律,從而對價格浮動周期、范圍形成有效掌控,然后針對性的制定調控方式和物價問題的解決方案。
與此同時,應完善政府對糧食儲存機制的建立,對各地區農業生產進行系統精細的普查,為政府調節各地區農產品需求與供給關系提供參考依據,從而在有效解決政府對農產品回收儲存效率低等問題的同時,也能夠促使各地區農產品資源得到合理分配
2、加快扶持貧困地區農業現代化管理的建設
在國家經濟發展新形勢下,政府應將扶貧政策與農業經濟政策有效結合,為企業投資提供優惠福利政策,從而為貧困農村地區的農業生產經營廣泛吸引社會資金,引進現代化企業管理模式和高素質管理人才、農業技術人才等加強對特色農產品生產的管理,為相關地區農業經濟發展提供動力。
另外政府應進一步加強農業經濟信息化管理的基礎設施建設,在企業社會責任承擔與企業納稅籌劃之間建立起有效的聯系,為信息化工程建設企業提供經營發展新思路的同時,也可有效解決經濟薄弱地區鄉鎮信息化建設能力不足的問題。2020年初,安徽省將在全省范圍內發展特色農業產業,為實現扶持全省80%的貧困戶相關地區將推廣“四帶一自”產業扶貧模式,發揮現代化企業的帶動作用,提升農業種植產業的現代化管理能力,并有效應用物聯網技術,推行農產品電商經營的方法,為當地農村扶貧和農業經濟的發展提供了新思路。
3、推進農業經濟結構的創新政策
世界經濟全球化進程促使我國產業結構得以優化升級,在這一發展新形勢下,單純依靠種植生產的農業經營模式已不再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農業經濟結構也應適時作出轉變。政府農業部門可根據農產品市場需求中蘊含的多元化信息,為廣大農村地區提供發展的參考。比如扶持起農產品加工的龍頭企業,拓寬農業生產的產業鏈,提高農產品加工的附加值,并積極建設農產品示范產業園,將農業生產與旅游業有效結合,并輻射帶動周邊鄉鎮自主完成產業升級,擴大農業集體經營的規模,從而有效提升土地資源利用率和農業發展的經濟效益。
4、加強綠色農業發展的扶持力度
政府應進一步加強各地區綠色農業發展的扶持力度,主要體現在對農業生產資源利用的管控和綠色農產品價值的宣傳。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前提條件是自然資源的可持續開發,政府針對這一條件,應加強對土地資源利用的管控,明確土地資源的產權主體以及土地使用的權責,為約束土地不合理利用現象提供制度保障;加強綠色農產品的資金及技術支持,通過優化人事福利待遇政策,吸引綠色農產品技術人才的加入,并積極開展綠色農業發展的國際、國內論壇,提升綠色農業發展的地位。2020年3月,黨中央政府相關部門發布了《關于加快建立綠色生產和消費法規政策體系的意見》,對農村環境治理、土地資源可持續利用以及綠色農業經濟發展提供了參考依據和執行制度,進一步增強了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動力。
(作者單位:110503遼寧省沈陽市康平縣農業服務與行政執法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