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紅衛
農村地區脫貧致富是國家穩定、經濟發展的必然要求。農民增收可以帶動農村經濟繁榮,提高農民生產積極性,縮小城鄉差距,對國家長遠發展有著重要意義。農民增收需要在現有的農村經濟環境基礎上,提高農民脫貧致富能力,解決限制農民增收的實際問題,經濟引導農民改善和優化生產方式,營造健康的致富環境。
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是現階段國家發展的目標。農村地區廣大群眾,強化農村經濟發展潛力的全面激發,加快脫貧致富步伐,提高經濟收入水平,主要可以通過優化農村產業結構、轉移農村剩余勞力、落實農村精準扶貧等措施得以實現。
一、農民增收的社會意義
農民是國家的重要人口基礎,對國家的穩定起到關鍵作用。農民作為社會勞動者,如果大量農村人口處于貧困狀態,不僅對社會發展形成較大的影響,阻礙和諧社會構建,還會降低社會供給能力。作為社會經濟的支柱,農村經濟在提供廣大群眾生活必須的糧食、蔬菜、水果、肉蛋等方面,承擔重要角色。農民處于貧困狀態,增收能力受到限制,極大影響農村經濟拓展積極性,這與國家構建和諧社會的目標是相悖的。目前,農村群體收入水平與城市之間的差距較大,尤其是農民增收空間狹窄,農村經濟推動力不足。農民脫貧致富,已經從國家政策體系方面得到了關注。將農民增收作為主要發展目標,以農村經濟特征為依托,加強新時期農村建設,實現廣大農村地區的小康生活水平。
二、農民增收的主要渠道
1、優化農村產業結構
傳統農村產業形式以農牧業為主,產業形態較為單一,難以增加農民收入。在引導農民脫貧致富中,加大產業結構轉型力度,在原有的農業經濟主體基礎上,構建以技術和知識為指導的經濟模式。傳統的農民靠天吃飯,對自然條件依賴性較大,風調雨順時收入多,遇到干旱多雨等情況,收入大大降低。在優化產業結構時,利用農村地域優勢,加強科技興農戰略實施能力。農民利用大棚和溫室技術,適應現代蔬菜和水果種植需求,降低對自然環境的依賴,從傳統的夏秋兩季種植農作物,發展為一年多季種植,可以有效提高農民種植收益。對于養殖業而言,傳統的養殖依靠天然條件,農民可以改變這種限制,利用人工方式為畜牧養殖提供飼料,還可以發展養殖畜牧副產品進行經營。另外,在農村產業調整中,加強產業鏈經營方式,引導農民構建經濟產業結合,在生產初級農牧商品的同時,采用深加工方式,形成終端農牧產品,推動農村經濟向著多元化發展。在國家退耕還林政策影響下,農業經濟發展需要集中精力,提高產能和經濟價值,應對耕地減少造成的收入降低。農民致富中,利用農業技術的研發成果,通過嫁接、混合飼養等方式提高農業產能,節約成本、實現增收目標。
2、轉移農村剩余勞力
農村剩余勞動力,是脫貧致富道路的拓寬中,地方政府亟待解決的重要問題。農村剩余勞力,可以轉化為非農業經濟的資源供給,在經濟建設中,很多勞動密集型行業,如建筑業、紡織業、制造業等,都是農村剩余勞力的轉移出口。這些非農產業,可以增加農民的非農收入。上述行業在農民脫貧致富中,不會占用農業經濟勞動力,如在農閑階段可以提供臨時性的工作機會,補充農民的收入來源。而在城市化進程中,城市的擴大削弱了農村與城市的原始邊界,也為農民增收拓展了空間。城市第三產業集中,勞動力資源緊缺,在提供勞動機會時,也為農民進城務工提供更多的福利和保障。這些非農產業容納了大量的農村剩余勞力,在此同時也豐富了農民的知識和工作經驗,掌握了知識和技能的農民,可以將這些知識技能帶回農村,進行農村自主創業,在吸收農村剩余勞動力方面提供了新的選擇。現在國內涌現出越來越多的農民企業家,在反哺農村經濟中發揮中重要作用。
3、落實農村精準扶貧
國家精準扶貧戰略的落實,能夠起到有效的脫貧增收作用。依托于農村區域優勢,加強國內龍頭企業引導,在農村大力興建生產基地,帶動農村經濟發展。生產基地的建設,可以增強扶貧的有效性,如乳業企業在農村地區中建立生產基地,可以帶動區域經濟發展,農民可以與乳業企業建立合作關系,所養殖的奶牛等牲畜,作為畜牧代養點的養殖,與龍頭企業形成共贏關系。農村精準扶貧,還要發揮科研院校的力量,通過知識技術下鄉,為農民提供專業化的服務。科研院校在參與精準扶貧時,需要對農村需求先開展實地調研,并確認知識技術下鄉方案,提高知識技術扶貧的針對性,發揮更多的扶貧價值。
綜上所述,農村地區有著豐富的經濟資源,在脫貧增收中需要深入進行挖掘。我國作為世界農業大國,在農民增收發展中,要立足于農村經濟實際情況,構建起科學的脫貧致富體系。農村小康社會的實現,需要不斷探索和實踐。農民增收空間需要多元化的思路,將農民經濟收入的來源和范圍進行拓展,以便給農民更多的發展選擇,推動扶貧目標的實現。
(作者單位:271500山東省東平縣東平街道辦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