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婷
摘 要:農民工心理健康問題是重要的民生問題,事關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全局。經濟收入不穩定、家庭歸屬感缺失以及社會認同感低等諸多因素都會引發農民工心理健康問題,政府和企業必須結合農民工自身實際情況,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來保障農民工心理健康發展。
關鍵詞:農民工;心理健康;社會
農民工問題事關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全局,解決農民工問題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戰略任務。我國農民工的基本現狀是在城市或鄉鎮企業務工,但戶籍仍在農村。我國農民工數量巨大,是我國產業工人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我國改革開放和工業化、城鎮化進程中起著重要的作用[1]。農民工健康主要包括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康,身體健康方面目前已經有很多研究成果,但是心理健康卻極少有人關注。農民工心理健康問題關系到建設現代化強國的進程,因此,關注農民工心理健康發展,做好農民工心理健康調試工作也十分重要。
1 ? ?農民工心理健康問題是不容忽視的重要社會問題
農民工是我國改革開放和工業化、城鎮化進程中涌現出的一支新型勞動大軍。農民工的心理健康問題是重要的民生問題, 也是社會公共衛生問題。其作為產業工人的重要部分,為城市建設和經濟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既是維護社會穩定發展的基礎,也是促進城鄉基層有效治理的紐帶。農民工是弱勢群體, 但是數量龐大,群體特征明顯,其長期處于巨大的社會壓力下,一旦出現群體性的心理問題,很容易給社會的穩定發展帶來強烈沖擊。因此,積極應對農民工心理健康問題,不僅關系到農民工自身的健康福祉,更關系到健康中國戰略實施和社會和諧有序發展[2]。
2 ? ?影響農民工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
農民工是社會中的弱勢群體,他們普遍學歷低,居住環境差,體力消耗大,經濟收入與付出的勞動力不對等,遭受著城市的生存壓力和情感上的孤獨,極易出現心理健康問題,嚴重的會出現行為障礙,如沖動傷人、自傷自殺、酒藥依賴等情況。造成上述危害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1)收入差距大。是直接影響新生代農民工心理健康問題的主要原因。農民工工作流動性強, 大多數農民工并沒有固定的勞動關系單位,缺乏組織依托,主要從事勞動強度大、收入低的工作。現如今信息化時代,互聯網發達,各方面的信息都極易獲得,對比別人的收入和生活,差距很明顯地體現出來,這直接增加了農民工的挫敗感和心理壓力, 導致其情緒低落,易產生吸煙、酗酒等不良習慣,甚至出現自殺想法和一系列應激反應[3]。
(2)缺乏家庭歸屬感。家庭是社會的組成細胞, 社會的和諧發展少不了每個家庭的健康發展,一個結構完整的家庭對個體健康發展有著重要的影響[4]。2019年我國農民工總量已達到2.9億人,其中有1.7億人外出務工,包括7 500萬的跨省務工人員。絕大多數的農民工都背井離鄉,遠離父母、孩子外出務工,常年在外,缺乏家庭歸屬感,導致農民工內心孤獨,這是農民工產生心理健康問題的重要因素。
(3)社會認同感低。大部分農民工由于學歷較低,缺乏知識儲備,只能從事工資低下、技術含量較低的工作。其居住環境惡劣,娛樂活動單一,無法享受當地戶籍的優惠政策,明顯的社會印記等都使當地人在一定程度上對農民工持歧視態度,在城市中務工的農民工得不到社會其他行業的認同,極易產生自卑和自我不認同的情緒,同時出現心理健康問題,卻沒有專業渠道進行心理調節,極易使部分農民工走向極端,危害社會。
3 ? ?解決農民工心理健康問題應采取的相應措施
解決農民工心理健康問題需要其自身以及社會各相關企業和政府的通力合作,具體有以下3個方面的措施。
3.1 ?農民工發揮主體作用
農民工要增強自我修養,利用現有的資源,強化健康和維權意識。
(1)要對自身有清晰的認識,農民工是城市的建設者,為我國的經濟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農民工的辛勤工作為我們的幸福生活打下了基礎,因此“農民工”是值得自身驕傲和他人尊敬的代名詞,不需要有自卑和低人一等的心理。
(2)樹立不斷學習的態度,利用空閑時間學習一些關于心理健康和維權的知識,自我疏導,參加一些輕松愉快的娛樂活動,緩解壓力,了解一些維權的相關知識,在自身權利受到侵害時,能夠有清醒的認識,尋找相關維權途徑,不再任人剝削。
(3)學會拿起法律的武器,依法治國是實現社會主義民主的手段和途徑,面對權益被侵害,要主動尋找相關部門求助,利用法律來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杜絕以暴制暴,造成損失。
3.2 ?企業發揮主力作用
(1)企業要嚴格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相關條例,保障農民工的合法權益,確保農民工擁有合法的休息時間,合理安排休假娛樂活動。按時發放工資,盡量減少其經濟負擔。
(2)企業要與當地人社局取得密切聯系,使農民工得到切實可靠的保障,使他們享受到城市的公共服務,增強其幸福感和歸屬感,調動生產積極性,為企業提高效率、提高產能提供更加有力的人力支撐,從而達到雙贏的效果。
(3)企業應設立農民工心理健康專門服務部門,領導以及相關專業人員要主動與職工聯系,及時掌握員工的生理和心理狀況,為農民工提供及時、有效、高質的心理健康指導與服務,避免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
3.3 ?政府發揮主導作用
(1)促進立法,改善戶籍制度,打破地域保護主義,幫助農民工獲得更便捷的維權渠道。
(2)發揮監督職能,各級政府應加大法律法規的監管力度,提高企業的違法成本,確保農民工的權益不受到損害,增強幫扶政策,減少企業的負擔,增強農民工工作穩定性,使企業不裁員或者少裁員。對于確實需要裁員的單位,督促其依法規范裁員,防止違法裁員。各級政府必須層層推進以上措施,增強監督責任制,把好各個環節,杜絕形式主義。
(3)農民工大部分都對心理健康問題不在意,政府應根據實際情況在各地增設一些專業的心理咨詢機構,為開展農民工免費心理咨詢、開導和治療提供便捷。
[參考文獻]
[1]就業與保障.國務院關于解決農民工問題的若干意見(國發[2006]第5號)[J].重慶工運,2006(4):11-13.
[2]于建嶸,何軍民.多措并舉促進農民工心理健康發展[J].人民論壇,2019(18):72-74.
[3]盧沖,伍薆霖.收入差距、社會支持與新生代農民工心理健康[J].人口與發展,2019(4):65-77.
[4]鐘曉燕.分析山區留守兒童家庭歸屬感[J].智庫時代,2019(7):134-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