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3日,藍箭航天朱雀二號火箭控制系統與“天鵲”80噸液氧甲烷發動機匹配驗證成功,順利完成第三次搖擺試車點火試驗,點火時長200秒。“天鵲”80噸液氧甲烷發動機采用泵后搖擺技術,相對于傳統的泵前搖擺,泵后搖擺能夠有效減小發動機尺寸、減輕發動機結構質量、降低搖擺力矩。本次試驗成功意味著發動機飛行狀態已基本確認,標志著朱雀二號液體運載火箭從發動機單機驗證階段邁入聯合匹配驗證階段,為未來的火箭首飛奠定基礎。(來源:藍箭航天)
5月29日,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和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在京舉行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返回艙開艙儀式,與研制單位和搭載單位一道,共同見證搭載物品出艙。開艙儀式活動現場,移交了搭載的巴基斯坦國旗、阿根廷國旗,陶瓷材料3D打印裝置,特色作物、農作物、中草藥等種子,還有時間觸發控制電子系統試驗裝置、立方星試驗部署器、采油微生物菌種和青少年科普試驗物品等。此次利用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飛行試驗機會,搭載了有源科學試驗、航天育種和空間生物實驗,以及航天文化相關的近百個項目。(來源:中國載人航天)
5月30日,我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十一號運載火箭將新技術試驗衛星G星、新技術試驗衛星H星送入預定軌道,“一箭雙星”發射取得圓滿成功。作為目前我國唯一一型兼可在海上和陸地實施發射的火箭,本次長征十一號運載火箭首次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執行發射任務。新技術試驗衛星G星、H星,分別由中國科學院上海微小衛星創新研究院、國防科技大學研制。新技術試驗衛星用于在軌開展星間鏈路組網及新型對地觀測技術試驗。(來源:中國航天科技集團)
5月31日,我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使用長征二號丁運載火箭,成功將高分九號02星、和德四號衛星送入預定軌道,發射取得圓滿成功。高分九號02星由航天東方紅衛星有限公司抓總研制,主要用于國土普查、城市規劃、土地確權、路網設計、農作物估產和防災減災等領域,可為“一帶一路”倡議等國家重大戰略實施等提供信息保障。和德四號衛星由北京和德宇航技術有限公司自行研制。衛星在完成在軌測試后,將與已經發射的和德一號衛星、和德二號A/B衛星組網,提供基于船舶AIS數據及飛機ADS-B數據的海洋、航空大數據應用服務。(來源: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和德宇航)
6月11日,中國第4顆海洋水色系列衛星—海洋一號D衛星搭乘長征二號丙運載火箭從太原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升空。海洋一號D衛星由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所屬航天東方紅衛星有限公司抓總研制。衛星成功入軌后,與2018年9月7日發射的海洋一號C衛星組成我國首個海洋民用業務衛星星座。海洋一號C、D雙星組網成功后,將實現對全球海洋的上午、下午組網觀測,每天可獲取2幅全球海洋水色、植被指數遙感圖和4次海面溫度產品,可提供全球大洋水色水溫業務化監測,為實現遠洋捕撈指導、海洋資源合理開發利用提供科學依據,顯著提高我國大洋漁業的經濟效益。(來源:中國航天科技集團)
5月21日,日本在鹿兒島縣種子島航天中心利用H-2B運載火箭成功發射了“H-2轉移飛行器”(HTV-9)貨運飛船,執行“國際空間站”貨運補給任務。本次HTV-9共攜帶了6.2噸貨物,其中包括加壓貨物4.3噸,非加壓貨物1.9噸。這是H-2B火箭第9次發射,也是日本2009年以來第9次發射HTV貨運飛船。至此,H-2B火箭和HTV貨運飛船將雙雙宣告退役。(來源:中國載人航天網)
5月25日,維珍軌道公司的空基運載火箭運載器-1在加利福尼亞州莫哈韋航空航天港,由代號“宇宙女孩”的波音747改裝飛機攜帶到高空進行首次發射,但以失敗告終。維珍軌道公司當天在官網發表聲明說,火箭助推發動機點火成功,但在隨后飛行的第一階段初期出現異常,任務“安全終止”。“宇宙女孩”飛機及機組人員安全降落在莫哈韋航空航天港。(來源:北京晚報)
6月4日,“星鏈”(Starlink)項目完成第八批衛星發射任務,60顆衛星搭載獵鷹-9運載火箭發射升空。至此,SpaceX公司已將480多顆“星鏈”組網衛星送入軌道。本次任務包含一顆具有遮陽功能的衛星,可減少對宇宙觀測的影響;還采用了此前已用過4次的一枚一級火箭,這枚火箭在本次發射中再次成功實施了海上回收。這是SpaceX首次成功將同一枚火箭第5次回收,也讓這枚箭得以繼續保有進一步提升復用次數紀錄的可能性。(來源:航小宇)
6月5日,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宣布向諾格公司(Northrop Grumman)授予合同,以啟動月球軌道平臺“門戶”(Gateway)一個居住艙段的研制工作。NASA稱,該合同價值1.87億美元,所要建造的是“居住與后勤艙”(HALO),它將作為到訪“門戶”的機組乘員的初期住所,為其短期駐留提供保障。該合同并未涵蓋HALO建設所需的全部內容,只是為艙段的初步設計工作提供經費,該合同允許諾格公司簽發具有較長交貨期的硬件分包合同。如果初步設計順利通過評審,NASA將對合同進行修改,以資助HALO的全面開發和測試。(來源:美國航天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