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雪芬
(江漢大學 物理與信息工程學院,湖北 武漢 430000)
現今智能手機普及迅猛,基本上所有的大學生都在使用智能手機,而微信也逐步成為同學之間主流交流工具。微信公眾平臺自2012年8月推出,截至2019年8月26日,已經匯聚超2 000萬公眾賬號[1],其主要功能包括:多媒體信息定向推送、一對一互動、多樣化開發和智能回復等。微信公眾平臺是一個包含著文化傳播、人際交往、生活方式等的工具。作為一名高校實驗技術人員,面對高使用率的平臺,首先想到的是能否將其引入實驗教學當中、對工作有什么幫助。
實驗室是現代大學的心臟,實驗教學是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的重要環節,特別是工科,實驗教學是課堂理論教學所不可替代的,是培養大學生動手實踐能力及創新性思維的重要手段和途徑。在大學教育教學的改革過程中,實驗課程也越來越受到重視,并且在不斷地進行探索改革。學生和老師習慣了課堂理論的教學,自有一套相對完整的理論教學評價內容、模式和方法,也自然而然地將其搬到實驗教學中去。目前,絕大多數實驗教學仍然采用課程的教學模式[2],如時間固定、內容雷同、操作重復、一組一組的流水作業、課程成績總體評價等,其弊端也在不斷地凸顯出來。所以,如何將智能手機等移動媒體應用到教育工作中,改進現下的教學模式、解決教學問題是現在教學改革的必經的探索之路。
筆者以江漢大學為例,發現實驗教學中存在的現象和問題,具體如下:
(1)班級人數過多,一個班級大約有50人,而實驗教學區別于理論教學的地方在于其需要操作演示,不能對著課件講解,所以在做演示操作時往往是以老師為中心,學生圍一圈,造成部分同學看不見、聽不見等問題。有的老師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把學生分為兩組,先組織一部分學生講解演示一遍,講完之后再組織另一部分學生重復講解一遍,導致老師重復講解,事倍功半,而且后面一組的學生也浪費了時間在等待上。
(2)在學生做實驗的過程當中,總會碰到各種各樣的問題,比如在講解的時候沒看清、沒聽清,遇到不懂的操作;設備有故障或者調試不出來,實驗不能繼續或者實驗結果錯誤;實驗結果出來了,不知道結果是否正確等問題。如果一個班級有一半的同學因此提問,老師在2 min內解決問題,那也需要花50 min。工科做實驗有的時候調試設備需要更多的時間,而且做實驗時學生相互討論,環境嘈雜,老師上一堂實驗課后,累得口干舌燥,頭暈目眩,消耗的精力比上理論課多得多。
(3)工科一堂實驗課程中做的實驗往往分為幾個小實驗,而很多老師每個實驗都會都檢查實驗結果,給學生打操作分。例如一堂課分兩個小實驗,50人的班級老師只檢查實驗結果,打操作分就得檢查100次,所以往往一堂課下來,老師的工作量非常大。實驗時間有限,如果實驗太難或者內容過多,在有限的時間里就不能完成,教師只能簡化實驗或者選取比較容易的實驗來做,就不利于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
針對以上提出的幾點問題,筆者對比分析了微課、慕課等在線教育平臺的優缺點:
(1)微課以其教學時間短,主題突出,方便老師輔助教學以及學生自學等特點獲得各界關注。近兩年,我國涌現了各種微課大賽,有專門針對高等教育的全國高校微課教學比賽等,成立了微課程資源共建共享聯盟,研討了微課程標準及微課程資源共建共享基金會的運作等,同時,還出現了很多微課設計和制作研修活動[3]。但也要注意到,微課平臺上的課程多而雜,學生要想使用其中的學習資料,還得精準搜索,操作也復雜。
(2)2012年開始,哈佛、斯坦福、麻省理工等世界頂尖名校開啟慕課教育,2013年中國的高校開始引用慕課教育模式,開發了中國的慕課課程,促進了課堂教學模式轉型和優質教育資源的共享,得到了中國學習者的認可[4]。其優點在于共享名師課堂,但是這只是針對理論課程,對于實驗課程每所高校所使用的實驗設備不一定相同,比如江漢大學的兩個不同實驗室使用的示波器和信號發生器都不相同,那么其操作過程當然也不相同,所以這個平臺不能有針對性地幫助學生學習。例如,在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間,非常多的高校組織學生使用MOOC平臺學習,但因訪問量過大,經常出現排隊等待的現象,消耗掉了學生的學習時間,在一定程度上也打擊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當代的大學生是在互聯網時代下成長起來的新一代,各型各色的手機APP囊括了其生活的方方面面,致使手機內存永遠處于短缺狀態[5]。而微課和慕課都需要單獨下載APP,這也是這兩個軟件共同的劣勢。
(1)微信軟件本身完全免費,使用任何功能都不會收取費用,使用時產生的上網流量費由網絡運營商收取。筆者所在的高校全校覆蓋了校園網,只要用學號登錄校園網,就可以不限流量,所以在一定程度上來說,這個平臺是完全免費的,而且不需要單獨下載APP,不占手機內存。
(2)登錄簡單。不像其他的軟件平臺必須要注冊,用用戶名和密碼來登錄,因為微信公眾平臺是在微信的基礎上使用的,而每個學生的微信都是長期在線,不用再額外登陸,只需要第一次使用時掃公眾號二維碼或者是同學老師推薦的時候關注公眾號,就可以永久在線,使用更方便。
(3)有針對性。可以建立班級群組,有針對性地發送消息,如圖1所示。比如說2019級通信班有一節模擬電子技術實驗課,當天的內容是靜態工作點的測量,可以專門針對這一個實驗內容向該班級群定向發送該實驗內容,包含實驗指導、演示、重點難點的消息,既可以提醒學生提前預習,也可以幫助其在實驗過程當中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反復觀看學習,大大節省了教學資源,減少了老師重復講解的次數,節省了學生等待老師的時間,提高了教學效率。

圖1 微信公眾號平臺用戶分組
(4)幫助學生和老師檢查實驗結果。學生可以根據公眾號上對應的實驗內容,對比檢查自己的實驗結果,并將實驗結果拍照或者拍成視頻發送給老師,微信可以精準地記錄發送消息的時間,老師就可以根據收到消息的時間和內容來給學生打操作分,大大降低了老師的工作量,改進了老師的工作方式。
(5)實驗教學與課堂理論教學具有明顯的差異,在有限時間內規定學生必須完成某項實驗內容是不合適的。因為實驗是動手的實踐環節,必須有儀器設備的輔助,這就要求學生掌握實驗設備的工作原理、功能、操作和使用。學生只能在實驗室做實驗時才看到實驗設備,而只靠老師短時間講解操作步驟,學生對儀器設備的掌握是遠遠不夠的。在微信公眾號上,師生可以隨時隨地學習線上教學資源,也可以下載到終端設備后實現移動學習,方便學生反復觀摩各種實驗設備的使用,使有限的課堂無限擴展,有效彌補傳統課堂教學中存在的上課時間長、課后遺忘率高等不足。學生還可以隨時隨地向公眾號管理人員發問,如圖2所示。公眾號的管理平臺可以同時有25名管理人員,可以做到及時處理學生的問題,提高學習效率,也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圖2 微信公眾號平臺用戶提問
(6)展開差異化學習。在公眾平臺上,管理員不僅可以推送實驗課上的內容,也可以推送相關的專業知識和教學計劃外的拓展實驗項目,如圖3所示。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空閑時間的多少和學習能力的強弱來選擇是否學習更多知識,展開差異化學習,更符合教學上因材施教的方法。

圖3 微信公眾號用戶接受消息
(7)微信公眾號平臺的缺點在于認證用戶在24 h內可群發3條消息,非認證用戶在24 h內只可群發一條消息,但申請認證則至少需要1 000人關注,所以其發送的頻率很低。
近兩年,中國的在線教育發展得如火如荼,各種新產品不斷涌現,獲得了許多用戶認可。微信公眾平臺具有免費、便捷、傳播快及消息傳遞精準等特點,對于人際交流和信息的傳遞大有裨益。將微信公眾平臺應用到實驗教學中,不僅是教學模式的創新,更是切實以學生為中心,探索真正適合實驗教學的操作方式和管理模式。這一改革舉措不僅能減少老師的工作量和學生課上的等待時間,提高學生學習主觀能動性,展開差異化教學,更能切實地提高實驗教學質量和實驗教學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