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 歡 劉 暢 李 微
(1.中交通力建設股份有限公司 西安 710000; 2.長安大學公路學院 西安 710000)
滑坡是一種常見的地質災害,其破壞性僅次于地震,而范圍和頻率卻遠遠大于地震,因此,研究滑坡的誘發機制具有重要意義[1]。我國滑坡地質災害分布廣泛,大部分失穩破壞不是一個突然、瞬間發生的整體破壞,而是一個局部破壞發展直至貫通的漸進破壞過程[2],滑帶的性質對于滑坡穩定具有控制作用。滑帶是在內外動力作用下經過地質歷史長期演化而形成的,直接影響著滑坡的發育、發生、復活和解體[3]。但在特定的地質條件下滑坡能否產生,還需要一些誘發因素[4-6],如降雨、開挖邊坡、地震等[7-8]。在誘發因素作用下,巖土體自身原本的穩定平衡受到擾動甚至破壞,產生軟弱層面,導致整體滑坡變形破壞的產生。
本文對(垣曲-澠池)高速K14+700-K14+870段右側滑坡進行研究,從巖土特征、坡面開挖、降雨等3個方面分析滑坡產生原因,并提出針對性的處治措施,為同地區的滑坡防治工作提供借鑒。
垣澠高速起于運城市垣曲縣華峰鄉車家溝村,銜接聞喜東鎮至垣曲蒲掌高速公路后,路線由北向南布設,途經王茅鎮、古城鎮、曹家嶺,經黃河大橋進入河南省三門峽市澠池縣境內。滑坡體影響路線里程范圍為K14+700-K14+870。滑坡體照片見圖1、圖2。

圖1 滑坡體全貌

圖2 滑坡體鼓張裂隙
滑坡地處山前斜坡地貌單元區,位于溝梁頂位置,地形起伏變化較大,自然坡度15°~30°,路塹開挖邊線斜切溝梁,與山梁走向呈大角度相交,交角呈65°。整體地面標高介于330.91~378.62 m,相對高差47.71 m。
1) 黃土孔隙裂隙水。滑坡區黃土層地下水量極小,以上層滯水為主,水量受地表大氣降水的影響較大,補給來源主要為大氣降水,水量較小,一般無穩定水位。
2) 基巖裂隙水。主要賦存在第三系泥巖-砂巖層的節理、裂隙中。賦水性與巖體節理、裂隙的大小、密度以及連通性等密切相關,分布不均勻,主要取決于節理裂隙發育程度。
滑坡場區地層巖性上部覆蓋層主要為第四系上更新統(Q3al)新黃土,第四系中更新統(Q2pl)老黃土、卵石,下伏基巖為下第三系(E2)砂巖及泥巖。
1) 滑坡形態。滑坡前緣剪出口特征較明顯,剪出面位于第三系砂巖及泥巖中,基本沿開挖邊坡坡腳剪出;滑坡后緣位于第四系上更新統新黃土中;中部受滑坡滑動的影響,形成拉裂平臺,滑坡體后緣張拉裂縫照片見圖3。由于滑坡的前移及下錯,致使滑坡體支離破碎,滑坡的滑動在前緣形成鼓丘狀地形,可見明顯的縱向鼓張裂隙,滑坡體前緣剪出口照片見圖4。裂縫彎曲,其走向與滑坡滑動方向基本一致;滑坡的兩側邊界較為明顯,滑坡體部分明顯低于外圍,可見較為清晰的滑坡側壁,滑坡范圍內目前鼓張變形明顯,滑體前緣垂直裂隙發育。

圖3 滑坡體后緣張拉裂隙

圖4 滑坡體前緣剪出口
根據滑坡邊界特征、形態(鼓脹裂隙)特征及受力變形特征綜合判定,該滑坡的類型為牽引式滑坡。
2) 滑帶(面)、滑床巖土特征。滑動帶主要巖土層為第三系砂巖、泥巖,為順層滑動,砂巖:灰白~黃褐色,砂質結構,質軟,成巖差,含水率高,巖芯呈砂土狀,手捏即碎,局部泥質膠結,見鐵、錳質侵染。剪出口剪出巖體鏡面、擦痕現象明顯,多處為砂巖與泥巖接觸面。
滑床絕大部分由第三系泥巖構成,后緣為新黃土、老黃土。滑床形態從橫向看,微呈波狀起伏,縱向上呈折線型,與地表形態趨于一致,前緣剪出口高程330~338 m,后緣高程378.6 m。
經地質資料與現場調查比對分析研究,可判定為工程活動誘發潛在的牽引式滑坡。造成邊坡失穩的因素有以下4點。
1) 地形地貌因素。滑坡處于山前斜坡地貌單元區,因修建公路切割山丘,形成一不穩定深挖路塹高邊坡,路塹開挖深度達40 m以上。放坡坡度25°~35°,具備臨空條件和較大高差,為滑坡的產生提供了最基本的地形條件。
2) 地層因素。滑坡的地層、巖性、地質構造特征形成了滑坡的物質基礎和地質環境,決定了滑坡的穩定性狀。上覆黃土,下伏泥巖-砂巖是易滑坡地層。本滑坡上層為新、老黃土,下層為卵石,透水性相對較好。滑帶主要為第三系砂巖,含水量高,遇水易軟化且持水性能強,使其抗剪強度降低,易于形成潛在滑動面,且滑坡巖層順坡,容易產生順層滑坡;滑床主要為第三系泥巖,透水性差,形成一個相對阻水面,即中下部飽水后先沿砂泥巖結構面向臨空方向滑動,引起斜坡上部土體承受拉應力,進而產生拉張裂縫,反復灌水,抗剪強度降低,最終順著最大剪應力面產生變形滑動,形成統一的滑動面。
3) 水文地質因素。由于道路施工路塹開挖,形成了臨空面,破壞了山體的自然平衡狀態。組成滑坡土體主要為黃土,適縫5月底連續降雨,大氣降水沿疏松土層孔隙及黃土中裂隙不斷入滲,改變了斜坡的水文地質條件。一方面增加了斜坡土體的重量,同時產生靜水壓力或動水壓力,在坡體中下部第三系砂巖層形成飽水帶,使砂巖喪失原有強度,抗剪強度降低[9],最終因抗剪強度小于剪應力而發生變形,順結構面滑動。此時滑坡體后部處于拉應力狀態,當拉應力超過后緣坡體的抗拉強度時,便產生拉裂。坡面表現為斷續的拉張裂縫,為地表水進一步滲入提供了條件。可見降雨是誘發滑坡的主要因素。
4) 坡體人類工程活動。坡體人類工程活動主要表現在修建公路時,開挖坡腳,破壞了坡體原有的自然平衡狀態[10]。同時施工單位開挖時,未按設計文件要求逐級開挖逐級防護,而是一次性開挖到底,又未及時進行防護,破壞了巖體原有的應力平衡。
因此,可以得出:此段挖方路基邊坡地質條件極為復雜,基巖頂面起伏較大,沖溝發育,覆蓋的土層巖性不均一,上層滯水、基巖頂面也都有形成地下水的條件,地層巖性中砂泥巖抗風化能力極差且具有膨脹性,這是本滑坡形成的先決物質條件。邊坡開挖后長時間暴露,對坡面及出現的裂縫沒有及時封閉隔水,而第三系砂泥巖,呈半成巖狀態,新鮮狀態下,物理力學指標較好,但暴露在外時,會吸水并風化成散體狀,物理力學指標迅速下降,當遇降水時,產生邊坡失穩,形成崩塌或滑坡。本挖方段落因未能做到開挖一級,防護一級,致使坡面形成張拉裂縫,邊坡前緣形成了崩塌和坍塌,進而形成更陡峭的凌空面,加速邊坡失穩。導致邊坡原有力學平衡破壞,產生蠕動。加之隨后恰逢降雨,更使滑坡發育加劇,造成了本次滑坡的產生。
計算參數選取的合理性,是計算評價滑坡穩定性的關鍵,其中滑帶土抗剪強度指標的取值更是至關重要。本次采用室內試驗、工程類比,以及反演3種方法綜合確定[10]。
3.1.1室內試驗
1) 滑體容重。由于滑體內含有較多的砂、泥巖碎塊石及卵石,巖體碎塊石平均含量30%左右。室內測試滑體老黃土天然容重為18.82 kN/m3,飽和容重為19.6 kN/m3;砂巖塊體容重為19.3 kN/m3,飽和容重為20.2 kN/m3;泥巖塊體容重為21.4 kN/m3,飽和容重為22 kN/m3;按土石含量計算滑體天然容重為19.6 kN/m3,飽和容重為20.46 kN/m3。
2) 滑體土抗剪強度指標。根據滑體土試樣統計分析得參數標準值,天然快剪峰值:c=57. 6 kPa,φ=24.0°,天然抗剪殘余值:c=41.0 kPa,φ=17.5°。
3) 滑帶土抗剪強度指標。根據滑帶樣統計分析得參數標準值,直接剪切:c=16.8 kPa,φ=27.2°,抗剪殘余值:c=9.6 kPa,φ=22.2°。
3.1.2反演
反演分析是確定滑帶土抗剪強度參數的一種有效方法,根據滑坡的宏觀變形狀況假設滑坡的穩定性系數,再反算滑帶土抗剪強度參數。反算是滑坡穩定性計算的逆過程,得到的參數更符合滑坡的變形情況,參數可以作為試驗數據選取的參考。
根據滑坡變形特征,恢復滑坡發生前的初始地面線,此時滑坡處于整體滑動狀態,取穩定系數0.95~1.00,根據滑帶巖體土工試驗成果另結合經驗給定滑動面的等效抗剪強度c值為9.6 kPa,反算滑動面等效φ值。在0.95~1.00之間給不同的穩定系數反算,反算結果見表1。

表1 滑帶參數反算結果表
3.1.3綜合取值
根據以上2種方法得出的抗剪強度參數值,同時考慮土體中的碎塊石及地下水位變化對抗剪強度指標的影響,以宏觀地質判斷為前提,以測試值為基礎,地區經驗值為參考,并以反算值作為校核,綜合確定滑坡抗剪強度參數取值見表2。

表2 滑坡設計參數選用表
根據滑坡滑動面形態,按GB 50021-2001 《巖土工程勘察規范》(2009年版)條文說明中5.2.8的公式進行滑坡穩定性系數計算,采用正常工況I(天然狀態)和非正常工況II(飽水狀態)2種狀況,同時以目前滑裂面及后期路基開挖至設計標高后的假設滑裂面2個斷面計算來評價該滑坡目前狀態下的穩定性,滑坡穩定性系數計算結果見表3。
由表3可見,工況I(天然狀態)下,主滑斷面滑坡穩定系數Fs為1.131,滑坡處于基本穩定狀態;工況II(飽水狀態)下主滑斷面滑坡穩定系數Fs為1.039,滑坡處于欠穩定狀態。
開挖至設計標高時考慮潛在滑面從邊坡坡腳剪出時,工況I(天然狀態)下,主滑斷面穩定系數Fs為0.888,滑坡處于不穩定狀態;工況II(飽水狀態)下,主滑斷面滑坡穩定系數Fs為0.817,滑坡處于不穩定狀態。
從穩定性計算結果可以看出:
1) 滑坡在現狀條件下處于基本穩定狀態,但安全儲備不高,在持續暴雨條件下,滑坡仍存在繼續擴大范圍的可能。
2) 如按原設計文件繼續開挖至坡腳,滑坡將失去穩定。一旦坡體失穩滑動,會造成較大的生命財產安全損失。
滑坡處治方案具體為:一級邊坡設置片石混凝土仰斜式路塹墻,坡高6 m,一級平臺寬10 m;二級邊坡坡率采用1∶1.00,坡高6 m,采用拱形骨架+生態袋防護,二級平臺寬10 m;三級~九級邊坡坡率1∶1.00,坡高3 m,平臺均采用10 m;十級及以上邊坡坡率采用1∶1.25,坡高4 m,平臺寬2~4 m。滑坡處理斷面示意圖見圖6。

圖6 滑坡處理斷面示意圖
清方后殘余滑體已基本被全部清走,但考慮到路基開挖后,存在從路基設計標高處剪出的可能,故選取該剪出口作為潛在滑面計算滑坡穩定性及剩余下滑力,結果見表4。

表4 治理后滑坡穩定性系數表
由于清方后潛在滑面尚未達到安全系數的要求,在穩定安全系數Ks取規范要求范圍中值的條件下仍存在剩余下滑力,故需設置擋土墻防護。選取主滑斷面工況I條件下,安全系數為1.25時的剩余下滑推力110.24 kN/m進行擋土墻設計。
本項目段內挖方路基范圍揭示巖質多為下第三系砂巖、泥巖,均為半成巖,由于該層成巖時間較短,成巖作用差,開挖后長時間暴露于空氣中其物理力學指標迅速下降,極易造成邊坡失穩,對于揭露該類地層的邊坡宜做到開挖一級,防護一級。
高邊坡開挖時要求按規范進行變形監測,爭取在滑坡蠕動初期即進行有效措施進行處理,減小大規模滑塌后造成的經濟損失。
對于邊坡開挖過程中產生的裂縫等問題,應及時進行封堵,以防止雨水下滲,加劇邊坡失穩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