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涌生
(普寧市人民醫院 普通外科, 廣東 揭陽515300)
膽結石是臨床常見的膽道系統疾病, 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腹痛表現[1]。 膽囊受到結石的刺激后, 不僅會引起膽囊的慢性炎癥, 還會引發繼發性感染, 甚至導致膽囊癌, 危害極大。 目前, 臨床治療膽結石以手術方式為主, 但傳統的開腹治療對患者損傷較大[2-3]。 近年來, 微創技術的發展為這一問題的解決提供了新的途徑。 本研究觀察腹腔鏡聯合膽道鏡治療膽結石患者的臨床療效, 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隨機選擇2018 年1 月至2019 年6 月于我院進行膽結石手術的60 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 所有患者均經超聲等影像學檢查確診為膽結石。 根據治療方法的不同將患者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 各30 例。 觀察組中男性患者16 例, 女性患者14 例,年齡20 ~74 歲, 平均年齡 (46.31 ± 11.53) 歲; 對照組中男性患者15 例, 女性患者15 例, 年齡21 ~73 歲, 平均年齡(46.20 ± 10.64) 歲。 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P >0.05), 具有可比性。
1.2.1 對照組
對照組患者采用常規開腹手術治療。 在患者右側肋下作切口入腹, 切開膽總管, 觀察膽總管內的具體情況, 取出膽管結石, 在膽總管內放置T 管, 縫合膽總管切口, 進行加壓注水,檢查是否有滲漏, 確定沒有滲漏后關閉腹腔。 常規放置腹腔引流管, 待引流液少于每日20 mL, 拔除引流管, 術后14 d 嘗試夾閉T 管。
1.2.2 觀察組
觀察組患者在腹腔鏡聯合膽道鏡下行膽管切開取石術治療。 患者取仰臥位, 全麻, 標準4 孔法進入腹腔, 首先在腹腔鏡下切除膽囊, 暴露膽總管后予以切開, 纖維膽道鏡通過主操作孔進入膽總管, 取出結石, 放置合適的T 管, 縫合膽總管。常規放置引流管, 術后2 ~3 d 確定無異常情況拔除引流管,術后12 ~14 d 嘗試關閉T 管。
觀察兩組患者的手術相關指標 (手術時間、 術中出血量、住院時間), 術后并發癥發生率以及殘石率。
采用SPSS 19.0 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 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 表示, 行t 檢驗; 計數資料以n (%) 表示,行χ2檢驗。 P <0.05 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的手術時間長于對照組, 術中出血量、 住院時間均少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P <0.05)。 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的手術相關指標比較

表1 兩組患者的手術相關指標比較
住院時間(d)觀察組 30 147.91±19.09 85.94±8.82 8.79±2.71對照組 30 98.40±13.73 147.84±21.32 13.74±3.62 t 11.532 14.695 5.996 P 0.000 0.000 0.000組別 n 手術時間(min)術中出血量(mL)
觀察組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為3.33%, 顯著低于對照組的20.00%,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P <0.05); 觀察組與對照組的殘石率 (3.33% vs. 10.00%) 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P >0.05)。 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和殘石率比較 [n (%)]
膽結石是膽囊、 膽管內膽固醇結晶析出所導致的疾病, 發病率呈逐年增高趨勢[4]。 導致膽結石形成的因素較多, 包括缺乏運動、 不吃早餐、 肝硬化以及遺傳因素, 這些誘因導致膽汁濃度增加, 膽汁排泄出現問題, 膽汁中膽固醇和膽汁酸不平衡, 膽固醇沉積, 形成膽結石[5]。 膽結石所表現的臨床癥狀與結石的體積、 部位、 有無阻塞和炎癥等多種因素密切相關, 部分膽結石患者終身無臨床癥狀, 無需治療; 如果膽囊結石體積較大, 可導致患者上腹部不適, 出現噯氣以及消化不良等癥狀, 需行手術治療。
傳統的開腹手術雖然操作簡單, 但對患者損傷較大, 術后并發癥較多[6-7], 微創手術彌補了開腹手術的這些缺陷。 腹腔鏡是一種帶有微型攝像頭的醫療設備, 與膽道鏡的組合解決了患者留置T 管時間較長的問題, 減少了對患者的損傷, 擴大了膽結石手術的適應證, 兩種內鏡的聯合應用使一些復雜的、 既往需要開腹手術的操作能夠很好地完成[8-9]。 但相關研究[10]顯示, 腹腔鏡和膽道鏡的聯合應用對醫生具有較高的要求, 不僅需要對患者的肝膽結構非常了解, 也要求能夠熟練地應用兩種內鏡及配套器械。
本研究中, 對照組患者采用常規開腹手術治療, 觀察組患者在腹腔鏡聯合膽道鏡下行膽管切開取石術治療, 結果顯示:觀察組的手術時間顯著長于對照組 (P <0.05), 這是因為腹腔鏡和膽道鏡的聯合使用明顯增加了手術的難度, 因此延長了手術時間; 觀察組的術中出血量、 住院時間均顯著少于對照組(P <0.05), 表明腹腔鏡聯合膽道鏡手術減少了對患者的損傷,減少了術中出血量, 縮短了患者的住院時間; 在并發癥方面,觀察組的發生率為3.33%, 顯著低于對照組的20.00% (P <0.05), 表明腹腔鏡聯合膽道鏡下行膽結石手術能夠減少術后并發癥的發生, 這與微創手術減少對患者損傷、 避免腸腔在空氣中暴露密切相關; 另外, 觀察組的殘石率為3.33%, 與對照組的10.00%相比無統計學差異 (P >0.05), 表明兩種術式治療膽結石的臨床療效相當。 但在臨床實踐中需注意, 對于肝硬化腹水、 嚴重低蛋白血癥、 有明顯凝血功能障礙、 長期激素應用史、 嚴重營養不良以及不能控制血糖的患者, 在實施腹腔鏡和膽道鏡手術時應慎重, 防止嚴重并發癥危及生命安全。
綜上所述, 腹腔鏡聯合膽道鏡治療膽結石患者具有較好的臨床療效, 能夠明顯縮短住院時間, 減少術后并發癥發生率,但該術式對術者的要求較高, 需要術者提高臨床技能, 以便達到理想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