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家生, 梁瑞華, 張慧勤, 黃獻華, 陳洪
(惠州市中醫醫院 內二科, 廣東 惠州516000)
功能性消化不良 (functional dyspepsia, FD) 是臨床上常見的消化內科疾病, 而難治性功能性消化不良 (refractory functional dyspepsia, RFD) 是FD 的一種常見類型, 是指2 種以上常規藥物治療, 癥狀持續半年未見好轉。 近年來臨床上關于中西醫治療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報道比較多, 但難治性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系統性研究較少, 西醫常用的抑酸類藥物、 促進胃腸動力藥物及抗焦慮藥物的效果不一, 療效不確切。 本研究觀察扶陽固土法治療難治性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臨床療效, 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 年1 月至2018 年5 月我院門診收治的98 例難治性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作為研究對象。 納入標準:①年齡在18 歲以上; ②符合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羅馬Ⅳ診斷標準[1]; ③伴有不同程度的腹痛腹脹、 噯氣等臨床癥狀; ④半年內使用2 種以上藥物治療未見好轉。 排除標準: ①內鏡檢查提示良惡性腫瘤、 糜爛及占位等; ②超聲檢查提示腸道和肝膽出現器質性病變; ③存在既往腹部手術史; ④合并嚴重的精神障礙、 糖尿病及結締組織病; ⑤妊娠、 哺乳期婦女; ⑥對試驗藥物過敏。 將入選患者按照就診號分組, 奇數為治療組, 偶數為對照組, 每組各49 例。 治療組男21 例, 女性28 例; 年齡30~43 歲, 平均年齡 (38.44 ± 6.34) 歲; 病程1 ~5 年, 平均病程 (3.58 ± 1.67) 年。 對照組男23 例, 女性26 例; 年齡31 ~44 歲, 平均年齡 (38.35 ± 6.27) 歲; 病程1 ~5 年, 平均病程(3.44 ± 1.59) 年。 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無顯著性差異 (P >0.05), 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對照組給予艾司奧美拉唑 (耐信, 阿斯利康制藥有限公司, 20 mg/粒, 批號1701120) 20 mg/次, 早晚餐前服用; 伊托必利 (為利蘇, 上海雅培制藥有限公司, 50 mg/粒, 批號73601YQ1) 50 mg/次, 三餐前服用。 治療組給予中藥治療, 扶陽固土法基礎方: 黑順片20 g (先煎)、 肉桂10 g、干姜10 g、 牡蠣30 g (先煎)、 龍骨30 g (先煎)、 砂仁20 g(后下)、 白術15 g, 茯苓15 g、 牛膝10 g、 炙甘草10 g; 腹痛甚者加延胡索15 g、 川楝子15 g; 飽脹甚者加陳皮30 g, 厚樸12 g; 陽虛甚者加淫陽藿10 g, 黃芪15 g; 經水濃煎成300 mL, 早晚各150 mL, 口服。 兩組均以4 周為1 個療程, 連續用藥2 個療程后觀察療效。 囑患者注意情志的調暢, 心情愉悅, 起居節律, 禁食生冷、 辛辣、 油膩的食物。
1.3 觀察指標 ①癥狀積分: 采用四級評分法, Ⅰ級3 分、 Ⅱ級6 分、 Ⅲ級9 分、 Ⅳ級12 分, 療效指數= (治療后積分-治療前積分) /治療前積分× 100%。 ②療效標準: 顯效: 療效指數>75%, 臨床癥狀顯著改善; 有效: 療效指數50% ~75%,臨床癥狀有所改善; 無效: 療效指數<50%。 總有效率= 顯效率+ 有效率。 ②中醫證候標準: 參照 《中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2], 主要評價內容為腹部疼痛、 厭食、 胃腹脹氣, 重度3分、 中度2 分、 輕度1 分、 無癥狀0 分, 于治療前后進行評價。
1.4 統計學方法 使用SPSS 19.0 統計軟件處理數據。 計量資料以表示, 采用t 檢驗; 計數資料以n (%) 表示, 采用χ2檢驗或秩和檢驗。 P <0.05 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的臨床療效比較 治療組的總有效率為87.8%, 顯著高于對照組的67.3%,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P <0.05)。 見表1。

表1 兩組的臨床療效比較 [n, n (%)]
2.2 兩組治療前后的各項癥狀評分比較 治療后, 兩組的餐后飽脹不適、 腹痛、 厭食評分均較治療前顯著降低 (P <0.05);治療組治療后的餐后飽脹不適、 腹痛評分均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P <0.05)。 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的各項癥狀評分比較

表2 兩組治療前后的各項癥狀評分比較
注: 與本組治療前比較, *P <0.05; 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 #P <0.05。
組別 時間 餐后飽脹不適 腹痛 厭食治療組 治療前 1.98±0.62 2.08±0.79 1.84±0.73(n=49) 治療后 0.81±0.75*# 0.83±0.84*# 1.03±0.46*對照組 治療前 2.02±0.56 1.99±0.82 1.89±0.62(n=49) 治療后 1.03±0.78* 1.32±0.81* 1.17±0.66*
2.3 兩組治療前后的胃動過緩及胃電節律異常發生率比較 治療組治療后的餐前、 餐后胃動過緩、 胃電節律異常發生率均顯著低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P <0.05)。 見表3。

表3 兩組治療前后的胃動過緩及胃電節律異常發生率比較 [n (%)]
2.4 兩組的不良反應比較 所有患者治療期間均未見不良反應,治療前后的心電圖、 肝腎功能、 血常規等檢查結果均正常。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病因尚未明確, 臨床上多以對癥治療為主, 并結合個性化和綜合性的治療原則。 胃電圖是臨床上評估胃腸動力功能的主要手段, 可準確反映患者胃電參數變化、 胃腸運動狀態等[3]。 患者胃電圖中節律失常與胃動力紊亂、 障礙等因素密切相關, 且胃電節律過速、 過緩均可導致胃動力不足的發生。 臨床常用藥物為抑酸類藥物、 促胃腸動力藥物, 但療效欠佳, 導致病情遷徙, 復發率高[4], 給臨床治療帶來困難。
本病屬于中醫的 “胃脘痛”、 “痞滿”、 “納呆” 等范疇,其病變在于胃, 涉及到肝、 脾、 腎。 《景岳全書·痞滿》 指出:“凡有邪有滯而痞者, 實痞也; 無物無滯而痞者, 虛痞也。 有脹有痛而滿者, 實滿也; 無脹無痛而滿者, 虛滿也。 實痞實滿者, 可消可散, 虛痞虛滿者, 非大加溫補不可”。 許叔微在《傷寒發微論》 中稱: “脾為生氣之源, 腎為生氣之根, 氣來源于脾腎。 脾為后天之本, 腎為先天之本”[5]。 即脾陽根于腎陽。 中醫藥在治療上以健脾和胃為主, 配以扶陽、 理氣、 疏肝、消食、 化瘀等治法。 早期疾病與脾胃不和、 肝郁氣滯有關, 中期虛實夾雜, 晚期久病頑病以脾腎陽虛為主。 難治性功能性消化不良多為病程較長, 多為疾病中晚期, 以脾腎陽虛為主。 緣于腎為先天之本, 脾乃后天之本, 兩者相互為用, 命門之火溫煦脾土之陽, 脾土之精氣滋養先天之腎, 久病脾虛容易導致命門火衰, 腎陽虧虛, 反之不能溫煦脾土, 使脾陽虧虛, 運化失職, 因此久病多表現為脾腎陽虛證型。 久病之體, 陽氣虛弱不足, 會減弱其推動、 溫煦、 氣化的作用, 甚至出現內寒, 進而導致機體臟腑功能出現障礙, 影響胃腸功能, 最終出現胃失和降, 產生疾病。 扶陽固土法基礎方中黑順片、 肉桂、 干姜乃四逆輩, 意在補相火之陽, 溫煦各臟腑, 配以牡蠣、 龍骨、 牛膝以潛陽封髓, 引藥下行, 相火充足便可上溫中焦, 補益脾土。白術、 茯苓及砂仁可厚脾土, 以土蓋火, 同時可防溫熱藥物火性升發上炎之憂。 諸藥聯用, 具有扶陽溫中、 理氣健脾的功效, 臨床治療效果良好。 此外, 腹痛者、 飽脹者或陽虛甚者可臨證加減, 臨機處理。 本研究中胃電圖檢查顯示, 扶陽固土法可改善胃動過緩及胃電節律異常, 從而改善臨床癥狀。
綜上所述, 扶陽固土法治療難治性功能性消化不良可有效改善腹痛、 餐后飽脹及厭食等癥狀, 并促進胃腸動力恢復, 臨床效果顯著, 值得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