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正哲, 羅煥榮
[汕尾市第二人民醫院(汕尾逸揮基金醫院) 急診科, 廣東 汕尾516600]
在開展心肺復蘇的過程中, 需要進行氣管插管來創建人工氣道, 幫助患者維持有效的呼吸, 這是搶救心搏驟停患者的必備措施之一[1]。 心臟按壓是心肺復蘇的基礎措施, 通過不間斷的持續按壓能夠幫助患者恢復有效的血液循環。 《美國心臟協會心肺復蘇及心血管急救指南》 在2010 年修訂后簡化了基本生命支持的流程, 制定了心肺復蘇的順序, 從過去的ABC 更新為CAB, 也就是先進行胸外按壓, 再開放氣道, 最后進行人工呼吸[2]。 這樣修改的意義是減少心搏驟停至進行胸外按壓的時間, 能夠更早開始胸外按壓, 縮短通氣延遲時間。 心肺復蘇成功的關鍵是減少腦組織受到缺氧的傷害, 有效時間窗只有最開始的5 min。 相關研究[3]顯示, 在患者發生心搏驟停后4 min 對患者進行心肺復蘇, 8 min 內開始高級生命支持, 能夠將患者的生存率提高至43%。 本研究選取我院收治的需要心肺復蘇的患者100 例, 探討心肺復蘇初期持續胸外按壓與即刻氣管插管對患者預后的影響, 報道如下。
選取100 例我院2017 年5 月至2019 年3 月收治的需要心肺復蘇的患者進行研究, 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成研究組和對照組, 每組各50 例。 研究組男性29 例, 女性21 例; 年齡32 ~73 歲, 平均 (42.13 ± 10.58) 歲; 心跳呼吸驟停的原因: 心源性猝死12 例, 溺水15 例, 電擊傷8 例, 藥物過敏5 例, 休克6 例, 不明原因4 例。 對照組男性28 例, 女性22 例; 年齡33~74 歲, 平均 (43.12 ± 10.23) 歲; 心跳呼吸驟停的原因: 心源性猝死14 例, 溺水12 例, 電擊傷9 例, 藥物過敏5 例, 休克8 例, 不明原因2 例。 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無顯著差異(P >0.05), 具有可比性。
患者入院后立即進行面罩吸氧, 同時醫護人員為其進行徒手胸外心臟按壓、 電除顫和常規使用復蘇藥物。 對照組患者在復蘇初期進行氣管插管, 完成后進行持續胸外心臟按壓等常規措施。 研究組患者在復蘇初期先進行持續胸外按壓, 給予患者面罩高流量吸氧, 電復律2 ~3 次, 按壓2 min 左右再進行氣管插管。
比較兩組的心肺復蘇成功率。 心肺復蘇有效指征: 恢復正常的心音和大動脈搏動, 雙瞳孔由大變小, 恢復自主呼吸, 收縮壓≥60 mm Hg。 心肺復蘇成功: ①自主呼吸超過2 h; ②自主循環和呼吸恢復。 滿足任何一項均可判定為復蘇成功。
建立Excel 數據庫, 使用SPSS 23.0 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數資料以n (%) 表示, 采用χ2檢驗, P <0.05 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研究組的復蘇成功率為74.0%、 出院存活率為52.0%, 均顯著高于對照組的50.0%、 32.0% (P <0.05)。 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的復蘇成功率和出院存活率比較 [n (%)]
心搏驟停是指心臟驟然停止機械活動, 患者對外界刺激無反應, 無法探測脈搏和自主呼吸[4]。 此時如果未能及時給予心肺復蘇, 患者會因缺氧、 血液循環中斷等而死亡。 根據相關統計[5], 我國每年心臟性猝死的人數高達54.5 萬。 超過70%以上的患者都是在院前出現猝死, 約有80%的患者猝死原因為房顫。 心肺復蘇是指在發生心搏驟停后的4 min 內給予患者基礎生命支持, 在8 min 內為患者開展高級生命支持。 基礎生命支持是由專業或非專業人員徒手對患者進行搶救, 包括胸外按壓、 開放氣道、 人工通氣和電除顫。 高級生命支持是指專業人員通過器械和藥物搶救呼吸心臟驟停的患者, 包括開放靜脈通道、 機械通氣、 糾正心律失常、 藥物治療[6]。 及時有效的心肺復蘇能夠極大地提高猝死患者的生存率, 這個過程中強調黃金4 min, 在這個時間窗內進行心肺復蘇, 能夠提高患者的存活率。
接受心肺復蘇患者的冠狀動脈再灌注情況是決定自主循環恢復的重要指標之一, 而對患者開展胸外按壓是提高再灌注的主要方法[7]。 在心肺復蘇的早期對患者進行氣管插管能夠糾正患者的無氧狀態, 讓機體恢復氧氣供應, 經過心臟按壓將攜帶氧氣的血液輸送到全身各個位置, 讓患者處于較低功能狀態下, 避免組織器官因缺氧受損; 胸外按壓能夠提高胸腔內的壓力, 同時直接按壓心臟, 不僅可以讓機體的各個組織器官得到攜氧物質的血液供應, 還可以使胸腔壓力超過頸動脈壓, 讓血液流向頸動脈和頭部, 最終回流到頸靜脈。 經過持續不斷的胸部按壓能夠讓患者機體有持續的血流供應, 恢復正常的血液循環, 維持動脈血氧飽和度至少在60%。 但是如果停止心臟按壓, 循環的血流就會完全中斷。 患者發生心搏驟停以后, 絕大部分會在4 ~6 min 內出現腦組織損傷, 且這種損傷是不可逆的, 再經過數分鐘的時間患者就會出現生物學死亡。 因此, 對于心搏驟停的患者進行心肺復蘇非常重要。
在心肺復蘇初期進行持續胸外按壓和氣管插管后再進行按壓一直是臨床關注的熱點問題。 人體在發生心搏驟停后實際上處于瀕死呼吸狀態, 對氣管插管有很大影響。 患者心搏驟停后如立刻進行氣管插管, 勢必會中斷除顫和胸外按壓, 中斷血流循環。 臨床研究[8]顯示, 胸外按壓每中斷3 ~27 s, 患者復蘇的成功率就會下降23%。 因此在進行心肺復蘇的初期, 如果沒有熟練掌握插管技術, 導致氣管插管時間長等情況勢必會造成胸外按壓時間減少, 對患者的生命安全有很大的影響。 由此可見, 在心肺復蘇初期如果進行氣管插管, 不僅無法改善患者的預后, 還可能因為胸外按壓被中斷, 使患者發生生命危險。
本研究結果顯示, 研究組的復蘇成功率為74.0%、 出院存活率為52.0%, 對照組的復蘇成功率為50.0%、 出院存活率為32.0%, 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P <0.05), 表明心肺復蘇初期進行持續胸外按壓的效果更佳。 心搏驟停后4 min 內, 在不借助輔助通氣的情況下對患者進行胸外按壓, 可以保證血氧濃度處于安全水平, 等到患者恢復心跳后停止, 這時氣道通氣也會停止, 此時開展氣管插管能夠維持患者的心搏和血液循環, 對于提高復蘇成功率有重要作用。 患者發生心臟呼吸驟停后, 盡早進行氣管插管并非首要任務, 插管的過程中會影響胸外按壓的進行, 造成患者血液循環中斷, 且在短時間內完成氣管插管操作難度較大, 一次性成功率也比較低。 研究[9]顯示, 胸外按壓這個動作可實現通氣促進這一作用, 每次能夠產生5 ~7 L/min 的通氣量, 而且在經過胸外按壓以后, 胸廓的形狀會發生改變, 有利于氣體更好地進入氣道, 保護患者的心肺。
綜上所述, 在心肺復蘇初期對患者進行持續胸外按壓能夠改善預后效果, 提高復蘇成功率和存活率, 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