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琴
(茂名市人民醫院 腎內科, 廣東 茂名525000)
血液透析是終末期腎病患者的首選治療方法, 通過維持性血液透析替代腎臟功能, 以達到維持患者正常生理活動, 延長患者生存期限, 提高生活質量的目的[1]。 在血液透析中, 血管通路是重要的必備條件, 對于血液透析的充分性及并發癥均有直接的影響。 隨著近年來人口老齡化的加劇, 高血壓、 糖尿病等慢性病的發病率不斷增加, 導致腎衰竭等終末期腎病的發病率也有所提升, 因此需要血液透析治療的人數也在逐年增加[2]。在血液透析中, 可采用不同的血管通路, 而透析效果及安全性也存在一定差異。 因此, 需要尋找安全有效的血管通路, 保證良好的透析效果[3]。 基于此, 本 研究選取2016 年11 月 至2019 年11 月我院收治的血液透析患者80 例, 比較不同血管通路對血液透析患者透析充分性及并發癥的影響。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6 年11 月至2019 年11 月我院收治的血液透析患者80 例, 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 每組40 例。對照組中男性患者22 例, 女性患者18 例; 年齡34 ~78 歲,平均年齡 (51.6 ± 3.5) 歲; 透析齡4 ~28 個月, 平均透析齡(17.2 ± 3.5) 個月。 觀察組中男性患者24 例, 女性患者16 例;年齡33 ~77 歲, 平均年齡 (51.5 ± 3.6) 歲; 透析齡5 ~27 個月, 平均透析齡 (17.4 ± 3.3) 個月。 兩組的性別、 年齡、 透析齡等比較均無顯著差異 (P >0.05)。
1.2 入選標準 納入標準: 常規血液透析治療患者, 持續透析時間在3 個月以上; 對本研究知情同意; 經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排除標準: 合并原發性血液疾病患者; 存在凝血功能障礙患者; 不符合血液透析治療指征患者; 合并惡性腫瘤患者; 存在精神障礙、 認知障礙、 溝通障礙等患者。
1.3 方法 對照組采用頸內靜脈帶隧道和滌綸套導管 (TCC)透析。 觀察組采用自體動靜脈內瘺 (AVF) 透析。 TCC 留置方法: 使用帶隧道和滌綸套導管, 長度為14.5 Fr/Ch (4.8 mm) ×19 cm (右頸), 14.5 Fr/Ch (4.8 mm) × 23 cm (左頸), 經左側或右側頸內靜脈插管, 利用Seldinger 技術, 結合撕脫型擴張導管置管法。 皮下導管部分皮下隧道長度在8 ~9 cm, 使用滌綸套固定, 滌綸套和導管皮膚出口之間保持2 ~3 cm 的距離。留置導管后, 常規使用肝素鹽水封管備用。 透析方案: 每周進行血液透析3 次, 每次透析4 h。 透析使用儀器為德國貝朗Dialog 血液透析機+ 費森尤斯FX8 透析器, 膜面積為1.4 m2, 透析器為一次性使用, 透析液為碳酸氫鹽。 透析血流量為每分鐘200 ~230 mL, 透析液流量為每分鐘400 mL。
1.4 評價指標 比較兩組透析后的相關臨床指標、 透析充分性、并發癥情況。 相關臨床指標主要包括尿素、 總蛋白、 白蛋白、血紅蛋白、 C 反應蛋白、 三酰甘油。 透析充分性采用Daugirdas尿素單室模型公式進行計算, 公式為Kt/V = -In (R - 0.008t)+ (4 - 3.5R) UF/W, 其中R 為透析后BUN 水平與 透析前BUN 水平的比值, t 為透析時間, In 為自然對數, UF 為超濾量, W 為患者體重。 并發癥包括感染、 血管栓塞等。
1.5 統計學處理 使用SPSS 20.0 軟件處理數據。 計量資料以均數± 標準差表示, 采用t 檢驗; 計數資料以n (%) 表示, 采用χ2檢驗; P <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透析后的相關臨床指標比較 透析后, 兩組的尿素、總蛋白、 白蛋白、 血紅蛋白、 C 反應蛋白、 三酰甘油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P >0.05)。 見表1。
表1 兩組透析后的相關臨床指標比較

表1 兩組透析后的相關臨床指標比較
指標 觀察組(n=40)對照組(n=40) t 值 P 值尿素 (mmol/L) 6.06±3.24 6.92±3.98 1.060 >0.05總蛋白 (g/L) 71.14±7.75 70.69±7.59 0.262 >0.05白蛋白 (g/L) 41.64±5.08 40.32±5.04 1.167 >0.05血紅蛋白 (g/L) 105.31±18.72 99.04±14.00 1.696 >0.05 C 反應蛋白 (mg/L) 12.78±24.70 14.79±28.40 0.338 >0.05三酰甘油 (mmol/L) 4.30±1.24 4.35±1.09 0.192 >0.05
2.2 兩組透析后的Kt/V 值比較 透析后, 兩組的Kt/V 值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P >0.05)。 見表2。
表2 兩組透析后的Kt/V 值比較

表2 兩組透析后的Kt/V 值比較
組別 n Kt/V 值 t 值 P 值觀察組 40 1.79±0.84 1.228 >0.05對照組 40 1.57±0.76
2.3 兩組的并發癥情況比較 觀察組的并發癥發生率為2.50%,顯著低于對照組的20.00% (P <0.05)。 見表3。

表3 兩組的并發癥情況比較 [n (%)]
臨床上, 最為理想的血管通路是患者自體動靜脈內瘺[4]。但是也有很多患者由于一些因素的影響, 如害怕血液透析穿刺、 血壓過低無法維持瘺管血流量、 近期準備接受腎移植手術、 內瘺可能加重或誘發心力衰竭、 年齡過大或心功能差無法耐受瘺管、 全身動脈硬化、 糖尿病等自身條件或血管條件不允許的情況, 無法使用自體動靜脈內瘺作為血管通路。 對于這些患者, 可以采取長期帶滌綸套經隧道留置導管的方法建立血管通路, 以滿足透析治療要求[5]。 但是, 相關研究[6]顯示, 采用不同的血管通路, 可能會對血液透析患者的透析充分性及并發癥產生影響。
本研究結果顯示, 采用頸內靜脈帶隧道和滌綸套導管(TCC) 方案和自體動靜脈內瘺 (AVF) 方案進行透析治療, 在透析效果和透析充分性方面沒有顯著差異, 均能達到理想的效果, 與相關研究[7]結果一致。 但是在并發癥方面, AVF 血管通路顯著少于TCC 血管通路, 表明AVF 透析的安全性更高。TCC 是在患者自體動靜脈內瘺不符合血液透析要求的前提下,可以采用的一種長期血管通路, 該通路的特點是血流動力學影響較小, 每次透析前無需反復穿刺, 同時無動脈竊血的情況發生[8]。 抗生素治療時間應當在2 周以上, 一般可使用敏感抗生素治療10 ~15 d, 能夠取得較為理想的治療效果。 對于導管栓塞、 血流不暢等并發癥, 可以使用尿激酶進行30 min 左右的封管處理, 能夠取得較好的效果, 促使血流量恢復。
綜上所述, 在血液透析治療中, 應用TCC 和AVF 血管通路均可取得較好的效果, 透析充分性均比較理想, 但AVF 血管通路的并發癥更少, 是長期血管通路的首選, 而在無法建立AVF 時, 采用TCC 血管通路進行透析也可取得理想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