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青山, 李偉盛
(揭陽市產業轉移工業園人民醫院, 廣東 揭陽522000)
尿毒癥是慢性腎衰竭進入終末期的表現, 此時患者腎臟功能已基本喪失, 出現多種內分泌紊亂及代謝異常等癥狀。 尿毒癥患者需要通過持續血液透析維持生命, 但長期血液透析治療, 以及尿毒癥疾病本身的影響, 容易導致患者出現尿毒癥性周圍神經病變, 患者會出現明顯的感覺缺失癥狀[1]。 隨著病情進展, 逐漸出現肌無力甚至肌萎縮等癥狀。 此并發癥比較常見, 一般與肢體遠端對稱性感覺異常相關, 如果不能及時治療和控制, 將進一步損害患者的身體健康, 降低生活質量, 甚至可能導致患者死亡。 對于此類患者, 臨床上需要進行有效的治療, 幫助患者緩解癥狀, 改善神經傳導速度及神經功能[2]。 本研究觀察左卡尼汀配合甲鈷胺治療血透致尿毒癥性周圍神經病變患者的臨床療效, 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將我院2013 年3 月至2018 年3 月收治的146例血液透析致尿毒癥性周圍神經病變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73 例。 對照組男性37 例, 女性36 例; 年齡35 ~82歲, 平均年齡 (57.3 ± 2.2) 歲; 病程1 ~5 年, 平均病程 (2.2± 0.7) 歲。 觀察組中男性38 例, 女性35 例; 年齡36 ~81 歲,平均年齡 (57.4 ± 2.1) 歲; 病程1 ~6 年, 平均病程 (2.3 ±0.5) 歲。 兩組的性別、 年齡、 病程均無顯著差異 (P >0.05)。
1.2 入選標準 納入標準: 為尿毒癥持續血液透析患者, 符合尿毒癥性周圍神經病變的診斷標準; 臨床資料完整, 經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排除標準: 由于藥物中毒、 糖尿病等其他因素引起周圍神經病變的患者; 妊娠期或哺乳期女性患者; 偏癱或生理自理能力差的患者; 相關藥物過敏的患者。
1.3 治療方法 所有患者均采取常規血透治療, 使用Fresenius 4008S 血液透析儀, 速度為200 ~250 mL/min, 每次透析4 h,每周透析3 次。 使用標準碳酸氫鹽溶液作為透析液, 肝素和低分子肝素用于常規肝素化, 在透析結束前30 min 停用肝素[3]。對照組在透析治療的同時, 每次透析時使用左卡尼汀注射液[4](廣州白云山明興制藥有限公司, 批準文號: 國藥準字H20123426), 靜脈注射, 每次1 g。 觀察組在透析治療的同時,每次透析時使用左卡尼汀注射液 (廣州白云山明興制藥有限公司, 批準文號: 國藥準字H20123426), 靜脈注射, 每次1 g;同時使用甲鈷胺注射液[5](福建金山生物制藥股份有限公司,批準文號: 國藥準字H20044740), 靜脈注射, 每次0.5 mg。
1.4 評價指標 比較兩組治療后的療效及神經傳導速度。 療效評價標準: 顯效: 臨床癥狀消失, 日常基本活動可以獨立完成, 神經傳導速度恢復正常; 有效: 患者臨床癥狀緩解, 神經傳導速度明顯改善; 無效: 患者的臨床癥狀沒有改善或惡化,神經傳導速度無明顯改善。 神經傳導速度包括脛神經、 正中神經、 腓總神經傳導速度。
1.5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20.0 軟件處理數據。 計量資料以均數± 標準差表示, 采用t 檢驗; 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卡方檢驗。 P <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的治療效果比較 觀察組的總有效率為94.52%, 顯著高于對照組的75.34%,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P <0.05)。 見表1。

表1 兩組的治療效果比較 [n (%)]
2.2 兩組患者治療后的神經傳導速度比較 治療后, 觀察組的脛神經傳導速度、 正中神經傳導速度、 腓總神經傳導速度均顯著快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P <0.05)。 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后的神經傳導速度比較

表2 兩組治療后的神經傳導速度比較
組別 n 脛神經 正中神經 腓總神經觀察組 73 44.35±3.17 49.95±3.98 43.12±3.56對照組 73 34.76±4.03 39.72±3.65 33.87±3.82 t 值 5.043 5.438 5.193 P 值 <0.05 <0.05 <0.05
尿毒癥患者需要依靠持續的血液透析治療來維持生命, 而長期血液透析容易引起尿毒癥性周圍神經病變。 隨著病程進展,患者病情將逐漸加重, 對日常生活和身體健康都有著很大的影響。 當前臨床上對于此類疾病的具體發病機制尚未完全清楚,在治療方法上也未達成統一標準。 研究[6]表明, 尿毒癥患者血液中會有大分子毒物潴留, 進而對周圍神經產生毒性作用。甲狀旁腺素等大分子對鈉離子、 顆粒和ATP 酶活性有抑制作用, 可降低細胞的靜息電位, 延緩膜去極化過程, 進而損傷神經系統, 導致神經沖動傳導減慢。 以往針對此類疾病的治療,往往采取血液凈化及常規內科療法, 如排毒、 改善血管微循環、 神經營養等。 但這些治療方案主要是針對癥狀的控制和緩解, 能夠發揮一定的輔助作用, 很難達到預期的治療效果。 血液透析除了常規治療外, 還能有效清除患者體內的中小分子,使毒素潴留的問題得到一定程度上的解決, 實現對血液的有效凈化, 使患者神經損害癥狀得到改善。 不過, 血液透析治療需要長期維持, 亦無法將患者體內的中大分子毒素物質徹底清除。
隨著中大分子毒素物質的不斷堆積, 加上患者體內維生素的缺乏, 將導致神經系統損害進一步加重。 因此, 需要采取有效的藥物治療措施, 從而進一步提高療效。 左卡尼汀屬于食物的組成物質之一, 是人體必需的類維生素營養素, 廣泛存在于自然界中。 通常情況下人體自身也能夠合成左卡尼汀, 成年人體內約有20 g 的左卡尼汀成分, 一般在心肌組織、 骨骼肌中存在[7]。 左卡尼汀能夠將長鏈脂肪酸帶入到線粒體基質中, 加速長鏈脂肪酸的線粒體代謝, 通過這種氧化分解過程, 提供細胞充足的能量; 而且, 左卡尼汀能夠促使線粒體排出自身合成的短鏈脂酰基, 使脂肪代謝紊亂的癥狀得到糾正, 骨骼肌和心肌功能得到改善, 細胞代謝加快, 進而對神經功能及結構實現有效的保護。 甲鈷胺則是一種輔酶維生素B12 制劑, 主要在人體血液、 腦脊液中存在。 與其他維生素B12 相比, 甲鈷胺具有不同的分子結構, 將一個活性甲基基團絡合, 所以患者在攝入藥物后, 能夠不經過肝臟代謝, 直接在血液、 腦脊液中存在, 從而達到較高的局部藥物濃度, 發揮更好的藥理作用[8]。 另外,甲基轉換反應可促進核酸-蛋白質-脂肪代謝, 對修復受損的神經組織更為有益。
綜上所述, 左卡尼汀配合甲鈷胺治療血透致尿毒癥性周圍神經病變療效顯著, 可加快患者神經傳導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