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振, 王革
(惠州市第一人民醫院 介入血管科, 廣東 惠州516000)
原發性肝癌 (PHC) 是常見的惡性腫瘤疾病, 該病易合并門靜脈癌栓 (PVTT), 合并疾病的發生會加重患者病情, 患者的遠期預后較差[1]。 對PHC 合并PVTT, 我國及日韓指南提倡采取經導管動脈化療栓塞術 (transcatheter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 TACE)、 放化療及外科切除等治療方式, 其中以TACE 最常見。 然而, 單一采取TACE 治療對癌栓的控制有限,患者遠期預后不佳, 如何更有效地控制癌栓是疾病治療的一個難題[2]。 近年來, 隨著醫學研究的發展, 在對PHC 合并PVTT的治療方面, 提倡在常規使用TACE 的基礎上聯合125I 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療。 本研究探討TACE 聯合125I 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療PHC 合并PVTT 的效果, 現報道如下。
王積文,字恕常,號素臧居士,生卒不詳,浙江會稽人。光緒廿三年(1897)舉人,1911年在山會師范(紹興文理學院前身)教國文,上世紀二十年代紹興著名詞人,作有《何廉臣傳》。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2 年1 月至2017 年1 月收治的300 例PHC 合并PVTT 患者為研究對象。 納入標準: ①符合《原發性肝癌診療規范 (2017 年版)》[3]中關于PHC 的相關診斷標準, 且經穿刺病理檢查確診; 增強CT 或MRI 確定患者合并PVTT; ②患者年齡在18 ~80 歲, 肝內腫瘤病灶單發或多發, 最大病灶直徑≤10 cm; ③患者知曉研究目的同時簽署知情同意書。 排除標準: ①彌漫性肝癌或者肝癌轉移者; ②合并其他惡性腫瘤疾病或嚴重心血管疾病者; ③既往接受肝癌全身化療的患者。 按照1 ∶1 隨機數字表法將患者分為兩組。 TACE聯合125I 組150 例, 其中男82 例, 女68 例; 年齡34 ~66 歲,平均年齡 (52.1 ± 1.6) 歲; 肝功能Child-Pugh 分級: A 級102例, B 級48 例。 單獨TACE 組150 例, 男80 例, 女70 例; 年齡35 ~66 歲, 平均 (51.9 ± 1.5) 歲; 肝功能Child-Pugh 分級: A 級101 例, B 級49 例。 兩組患者的年齡及性別等一般資料比較無顯著差異 (P >0.05)。
1.2 治療方法 ①單獨TACE 組采用TACE 治療: 常規Seldinger法穿刺股動脈, 經肝右導管行肝動脈造影, 超選進到腫瘤供血筋脈經導管注入碘油與化療藥物混合乳劑, 依據術前檢查的肝功能與血常規情況, 使用如下化療藥物: 表柔比星, 20 ~40 mg; 5-氟尿嘧啶, 125 ~250 mg; 洛鉑, 25 ~50 mg。 在DSA透視下腫瘤栓塞滿意可拔管。 ②TACE 聯合125I 組采用TACE 聯合125I 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療: TACE 給藥治療同單獨TACE 組,用藥1 周后復查肝功能、 血常規情況, 確定患者無手術禁忌可采取125I 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療, 方法如下: 采用粒子治療計劃系統 (treatment plan system, TPS) 制定治療計劃, 計算所需粒子總數與每個層面的粒子數量、 粒子位置, 做等劑量曲線圖及腫瘤體積-劑量直方圖 (dose volume histogram, DVH), 借助術前CT 影像檢查結果以確定瘤栓的基本情況, 包括位置、 大小、形態、 與周圍血管的關聯等, 輔助患者取合適體位并貼金屬標記針, 采取CT 平掃方法明確進針點, 應用單針或者分步進針的方式, 選擇TACE 栓塞的部位進針, 避免出現肝臟出血及損傷情況, 再合理調節進針部位, 可間隔0.5 ~1.0 cm 的位置植入125I 放射性粒子1 粒, 然后對進針方向進行調整, 于不同的層面均勻進行粒子植入, 之后將植入針拔出, 壓迫止血后復查CT 明確無出血情況可完成治療。 術后予以抗生素預防感染。
大學生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課程內容包括職業生涯規劃設計、求職面試技巧、創業理論教育、就業政策、畢業生合法權益保護、簡歷制作、就業問題心理分析等諸多方面的理論教學,理論教學內容進一步完善。同時,在選修課方面,根據應用型人才培養的要求,在學生考證、考研、考公務員等方面增加了新的課程內容安排,理論教學內容得到了充實。
2.2 生存質量 治療后1 年, 兩組的生存質量評分均較治療前改善, 且TACE 聯合125I 組的FACT-Hep 評分、 EORTC 評分均顯著優于單獨TACE 組 (P <0.05)。 見表2。
2.1 療效 TACE 聯合125I 組的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單獨TACE 組(P <0.05)。 見表1。
1.4 統計學方法 使用SPSS 21.0 軟件處理數據, 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 計量資料采用t 檢驗, P <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1.3 觀察指標 ①以改良實體瘤療效評價標準 (mRECIST) 評價治療效果, 將療效分為完全緩解 (CR)、 部分緩解 (PR)、病灶進展 (SD) 及病灶穩定 (PD) 四個等級。 ②治療前與治療后1 年, 采用FACT-Hep 量表 (包含日常活動、 社交/家庭生活、 情緒狀況、 活動能力、 肝細胞肝癌附加癥狀, 共計46項, 各項分值0 ~4 分, 總分0 ~184) 與EORTC 生命質量測定量 (30 項, 總分30 ~126 分) 評價患者的生存質量。 ③隨訪3 年統計兩組的生存率。

表1 兩組的療效比較 [n, n (%)]
當然,以上未列出的山西杰出學者尚多,僅清代就有孫嘉淦及徐潤第、徐繼畬父子等人。 而從三晉學術史或中國學術史的角度來看,以上所列學術團體及重要學人,皆對當時及后世的學術產生過一定的影響,其中皆有本省學者與外地名宦、寓賢交流互動的痕跡。
表2 兩組的生存質量評分比較

表2 兩組的生存質量評分比較
組別 n FACT-Hep 評分治療前 治療后1 年 治療前 治療后1 年TACE 聯合125I 組 150 105.25±10.25 64.45±7.25 80.23±8.41 50.12±5.26單獨TACE 組 150 104.48±10.18 82.23±8.45 80.41±8.45 61.12±5.71 t 0.653 19.558 0.185 17.353 P 0.514 0.000 0.853 0.000 EORTC 評分
2.3 生存率 隨訪3 年, TACE 聯合125I 組生存105 例, 生存率為70.00%; 單獨TACE 組生存84 例, 生存率為56.00%。 兩組的生存率比較,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χ2=6.306, P =0.012)。
PHC 合并PVTT 屬于一種常見的疾病, 該病的病情嚴重并且短時間會出現癌癥轉移情況, 導致患者生存期降低, 因此需要采取有效的方法進行治療[4]。 對于該疾病的治療, 我國指南中提倡采取TACE 術式, 雖然該治療方式能獲得滿意的療效,但在臨床應用中卻存在較大的局限性, 主要原因在于與腫瘤細胞相比, 正常肝細胞的耐輻射能力較差[5], TACE 容易引起正常肝細胞損傷, 不利于患者康復。 隨著臨床研究的進一步深入, 當前臨床上提倡應用TACE 聯合125I 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療PHC 合并PVTT[6]。125I 放射性粒子植入具有以下幾點優勢: 第一, 粒子可以精準地作用在病灶靶點, 有效輻射范圍小, 從而可減少對周圍組織的損傷; 第二, 長時間持續的輻射可抑制腫瘤細胞的增殖, 同時還可誘導腫瘤細凋亡; 第三, 粒子植入治療的定位精準, 治療過程不會受呼吸運動的干擾; 第四, 長期的低劑量輻射作用能夠改變腫瘤細胞的免疫分型, 使腫瘤轉移發生率降低; 第五, 長期低劑量輻射能夠有效抑制血管內皮的增生, 大大延長支架暢通時間[7]。 相關研究[8]表明, 針對PHC 合并PVTT 采用TACE 聯合125I 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療, 能顯著提高患者的治療效果并改善預后。 本研究結果顯示,TACE 聯合125I 組的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單獨TACE 組, 治療后1年的生存質量評分顯著優于單獨TACE 組, 3 年生存率顯著高于單獨TACE 組 (P <0.05), 提示聯合治療的效果更好。
綜上所述, TACE 聯合125I 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療原發性肝癌合并門靜脈癌栓可取得滿意的療效, 顯著改善患者的生存質量, 提高遠期生存率, 值得臨床推廣應用。